分享

童自荣,一个落寞的配音时代的英雄

 摄影姥 2019-12-08

楼主#

更多发布于:2006-05-06 10:46

童自荣,一个落寞的配音时代的英雄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的一位在外文系酷爱英美文学的女同学,对童自荣敬佩有加,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只要是童自荣配音的外国电影,她都要去看。那年,她和同学利用暑假去上海玩,别的同学忙着逛街、购物,她则去了上影厂要见童自荣。在门口被门卫拦住后,一个人苦苦徘徊了很久,情急之下她在附近的电话厅给童自荣挂了个电话。听到那熟悉的“王子殿下”的嗓音,一时竟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只顾无声地流泪。据说,后来童自荣接完电话就从厂里出来,接见了这位幸运的女生。从上海回来后,她逢人就说,全班同学为之羡慕不已。
  当年,我也是童迷。每当上演外国电影,只要有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邱岳峰、毕克、乔臻、刘广宁、曹雷、童自荣等大腕的配音,我都要去看去听,那种享受有时比电影本身还要强烈。童自荣的音色清脆、洒脱、性感,在电影配音界名闻遐迩,曾配过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角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为阿兰·德龙配音,有时一听到童自荣的声音,眼前马上会出现佐罗英俊潇洒的身影。那时,我曾百思不得起解,那些“海派”的普通话竟然盖过了纯正的“京腔京韵”,也许是南北文化底蕴的微妙差异吧。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都把童自荣幻想为“白马王子”的化身,后来在电视中看到他的“真身”,原来是纤弱的书生,哪里有上海滩“小开”的派头。当年虽然没有“追星族”一说,但确实有一大批追风少年,特别是一帮花季少女们为童自荣的魅力所倾倒。上面提到的这段故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配音,作为那个时代大陆特有的文化形式,曾风靡一时。然而,20多年过去了,配音时代的英雄们已是雄风难再。最近,看了央视《艺术人生》的童自荣专访,颇多感慨。20多年过去了,电影配音的路越走越窄,当年的配音英雄竟至于落魄穷途。正如朱军在访谈中所说,现在再看外国大片如果有配音,他就不去看了。这话虽然刺耳,但却是事实,并非如童自荣所调侃的那样,是白领的苛刻。就我个人而言,看外国影片还是听原汁原味的声音感觉正点。比如,看《乱世佳人》,费雯丽的嗓音恐怕就很难给她配音,那声音简直就是天籁。有些英美电影艺员本身就是演话剧的科班,在音色方面的修养十分讲究,如果硬给他们配音,总有种“续貂”之态。据说,在香港放映国外影片一直就是原声,对白配以中文字幕。现在,随着市场竞争和形势变化,国际文化交流的层面在不断扩大,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外大片越来越丰富,而大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当年专门从事配音职业的配音大腕们生发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之喟叹,而童自荣这样昔日的配音界大腕将永远尘封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这虽然很残酷,但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
  在这期《艺术人生》童自荣专访中,我们看到了童自荣现场“灰调子”的表现和不时迸发的热泪,以及这一切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昔日英雄的无奈,饱经沧桑的酸楚。在电影配音风光的背后,童自荣的生活状况却十分地潦倒困顿。据说,他和他的妻子,身上没有一件衣服超过50元,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不愿同学们看到他的窘迫,才打一次车赶过去。他除了有限的工资,没有别的收入,对无法为国外留学的子女提供帮助深感内疚。童自荣在配音专业上是高手,但在社会大变革和大转型时,却未能摆脱被不断“边缘化”的困境。
  往事如风,真是世事颠覆难料,命途起跌无常,当年的帅哥童自荣今天却被打磨成了饱经沧桑的寒酸先生。倘若那位女同学今天看到她当年的偶像,真不知要唏嘘到几更天?从童自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配音时代的英雄落寞与无奈。的确,在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这样的遗憾。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生存空间、创业氛围、人的环境还远没有进入“小康”阶段。
写于2003年11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