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自《夏洛特烦恼》后的第二部喜剧作品,它同《夏洛特烦恼》一样都是小剧场实验话剧改编的产物。 但是《驴得水》与《夏洛特烦恼》热闹非凡式的情怀铺垫不同,影片始终都在嬉笑怒骂之间透露着浓重的隐喻意味和深沉的悲剧感。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942年的山村中,四位老师为了振兴乡村教育而将一头拉水的驴谎报为教师“吕得水”,进而引发上级特派员检查、美国教育家资助等一系列啼笑皆非而又荒诞不经,并最终酿悲剧的故事。 幽默与反幽默在电影《驴得水》中,先是建构了一个融洽和谐的“大同社会”,几位老师之间的相处氛围也是融洽和谐的,相互之间没什么利益冲突,也没什么私心,确有几分“天下为公”的意味。 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铜匠的仗势欺人、裴魁山的利益熏心、校长的唯唯诺诺、特派员的视若无睹,人开始发生质变,影片也随之进行自我解构。 ![]() 几个人物之间由于利益关系,出现了强烈的性格反差,弱化了原本的喜剧效果,反倒是增添了几分悲剧意味。 如果说《夏洛特烦恼》是幽默,那《驴得水》就是反幽默,或者说是黑色幽默。 《驴得水》的幽默是基于对人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因而,影片中虽有笑点,但也是讥诮的、甚至是讽刺的。 《驴得水》的反幽默在于它是在荒诞不经、玩世不恭外衣下,包裹着张一曼沉重悲凉的命运走向、周铁男苦闷懦弱的人物性格,裴魁山嫉妒冷血的性格缺陷。它在荒诞的笑声中包含着张一曼最后的枪声。 是驴还是人?为了应对上级特派员的检查,孙校长临时找来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铜匠在这过程中,也是真真切切地被张一曼“睡服”了。 张一曼的自由与赤诚感染着铜匠,铜匠也仿佛从未经世事的“驴得水”,脱胎换骨变成了“吕得水”。 还记得张一曼对铜匠说的那句:“你在我心里就是个牲口”。 你在我心里就是个牲口 一曼的自由是融化在骨子里风情,但这更是一把双刃剑,仅仅一句话就把铜匠“伪知识分子”的伪装切割得支离破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人性却还在远古时代菇毛饮血。 那么再次成为牲口又何妨?原本质朴单纯的铜匠会疯狂地报复张一曼,报复这个学校里每一个仰仗着他“吕得水”才学和名望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当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变成巨大的甲壳虫一样,这是人的异化,也是人的退化。驴不仅是一个动物的指代,更是对众多无能伪知识分子的斥责。 尼采在论及无意识时提到“我在独处时发现,古老的人性和兽性,乃至整个原始时代,一切有情的过去,在我身上继续创作着,继续爱着,继续恨着,继续推论着……”。 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性的无奈…… 知识分子的荒诞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容易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忘记人物的身份。你可别忘了,这是三民小学,发生在这里荒诞故事的主人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更是社会的良心。作为一个伪知识分子,铜匠帮着诸位捅破了教师最后的尊严。可笑,更可悲…… ![]() 《驴得水》的主创周申曾提道:“这个戏不是在说中国乡村教育、民办教师的问题,而是在说知识分子的问题。” 电影里的知识分子们是为了所谓的理想,能够不计方法、不计后果的一群人。每个人都在这一出闹剧下成为利益的傀儡。 由义正言辞变为退无可退的孙校长, 由铮铮铁骨变为胆小懦弱的周铁男, 由真挚索爱变为残忍贪婪的裴魁山, 甚至还有无数未在影片中出现的知识分子…… 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但实质却是用美好的理想来包装自己丑陋的行为。这是知识分子的荒诞和精英阶层的荒谬。 写在最后:纵使世界荒诞不经,愿我们千帆过尽仍能保持纯真。 ![]() 我是约克镇的影音室,和我一起来看电影吧!看文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