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学会用最基本的道理,判断看似最复杂的事物

 孙录 2019-12-09

英国登山运动员约瑟曾经攀登过阿尔卑斯山的主峰。

而那次登顶,很不幸,同行的七人中,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当时他们七人组成的这支登山队,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向主峰发起冲锋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雪和局部雪崩。

这件事发生之后的二十多年,约瑟很少提起。有一次,约瑟接受一家登山爱好者协会的邀请,讲述当年的经历,当谈到如何在冰峰上自救时,约瑟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疯狂大笑。

他说的是:当发生危险时,你们什么都不要做,闭上眼睛就行。

众人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而这时候,约瑟的表情极其严肃,他接着说:是的,只要把眼睛闭上,站在原地祈祷,你们也许并不相信,当年我们七个人遭遇暴风雪时,我们一起后撤,当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发生了雪崩,我们已经无处可逃,那时候,我闭上了眼睛,开始祈祷,因为已经无计可施。但是,幸运的是,唯一站在原地的我活了下来,因为雪只盖住了我的下半身。而其他队友都没有逃脱劫难。但是,请注意,他们不是被雪埋住的,而是由于缺氧导致的衰竭。因为雪崩的时候,他们迅速狂奔,他们所携带的氧气很快就被耗尽了。

听到这里,台下一片寂静,许多人瞬间就愣在了那里。

当我们像约瑟和他的队友们一样遭遇这样的突然而至的危险的时候,我们极有可能会像约瑟的那六位队友一样,选择迅速的做出反应,用尽所有可能的办法进行自救,但是,从事后来看,正是因为这种“积极地自救”让他们失去了生命。

我想,约瑟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的时候,他的选择,闭上眼,进行祈祷,可能也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而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不积极”,让他得以幸存下来。

面对困难、压力,必须要做点什么,一是出于人的本能,还有一个原因,只有做点什么,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即使失败了,也还有些许的心理安慰。但是,正是这种“积极”和“心理安慰”,让我们再没有精力、能量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什么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像约瑟和他的队友们一样,这种情况下,氧气显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这里最核心的矛盾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这么说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如果就因为约瑟选择原地不动,而被大雪覆盖了呢?如果就因为约瑟没有移动,而其他人正好因为移动了,跑出被雪崩覆盖的范围呢?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约瑟的选择,可能是生存概率最高的一种选择,如果选择原地不动被大雪覆盖,还有氧气能够驱动自己去做动作,等待救援,即使其他队友拼尽全力跑出了雪崩的范围,氧气瓶被消耗殆尽也是大概率事件。

事后诸葛亮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从这些事情当中,启发我们如何做决策,如何应对我们工作和生活里的不确定性,找到复杂、危险状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做,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很多人喜欢阳明心学,很喜欢谈致良知、知行合一,但是一遇到事情却很容易就乱了分寸、自乱阵脚。阳明先生处理几次叛乱都非常的高效,很多人都觉得是阳明先生智谋如神,有如神助,其实,这些都是外界的评价,都是外界觉得不可能,超出了大家的预设的结果,还有一些事情是超越了大家的想象。

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可能会觉得极其平常,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了那个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然后再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解决,或者说解决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这就是因循之道。如果我们对于一些确实可靠的神迹敬佩有加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那个主要矛盾是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枢纽。思考的多了,即使我们做不到料事如神,办事如神,起码也可以慢慢看懂门道了。

我一直在讲《管子》,管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三个词:静因之道、轻重执法、因势利导。但是,所有的前提都在一个字。静因之道的前提,就是先能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生活的体验:

同样一个场景,每个人看到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张照片,可能过了几年、十几年以后,你才发现了这种照片里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原因就是我们的看是用心在看。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这其实是我们用心在听。这里的用心听、用心看不是褒义词,是用心的欲望。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自我强化,就是我们只会注意那些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而这种方式的自我强化,就让自己进入一种固定思维的模式。现在很多资讯类软件,新闻类的APP,就是根据你的阅读习惯,不停的给你推荐同类的内容,是一种信息的养成。通过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基本可以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消费习惯等等,对你的下一步的动作或者说偏好做出相对来说比较精确的预测。而我们自己,则在这样一个我们的注意力营造的陷阱里坐井观天,无法突破。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实现了所谓的逻辑自洽。如果不能跳出我们自己注意力的陷阱,我们就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真相。

这还只是眼睛的欲望,耳朵的欲望也很可怕。我们基本也只是喜欢,或者只能听到那些我们想听到的东西。我碰到多太多人,根本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他可能只是听到了你说的某一个词,然后就跟你滔滔不绝的开始讲他的观点,但是,你发现,你们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有时候只喜欢听那些能让我们愉悦的,而有些时候,只是别人的声音不是那么适合你的耳朵,这个人的话,我们可能就听不进去了。

其实,就是欲望、私欲这些东西让我们不能得静,那静有没有那么重要?

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也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佛家讲的修行的次第是戒定慧。

其实,很多学派的观点也都一样,想要获得智慧,都必须先能够做到静,做到定,我觉得儒家的修习次第更清楚。就是只有首先做到知止,才有可能做到静。

那知止要止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我们今天还是来看一段《韩非子·喻老》的内容: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我们简单的来看一下这个故事:

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不久和于期赛马,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襄子说:“您教我驾马,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于期回答说:“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驾驭车马应重视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作远程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我们很多时候,和赵襄子没有什么区别,总是在关注别人,关注外部的环境,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我们关注的是我和别人的对比和位置关系,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在了这上边的时候,我们用于专注在驾驶上的精力和注意力只可能更小,而且,我们因为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引发的情绪、身体的变化和变形,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为什么在竞技场上,很多平常训练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反而发挥失常,就是因为得失、输赢的观念占据了他的心,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发挥正常的水平。

因之道,就是先要静,就是要先祛除“我”,祛除我们的欲望,回到本质,回到真相,并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利益的调整和变化来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上。

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需要一生的修炼,要学会和自己的各种欲望相处,其实,前边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了,今天就不详细说了。

很多人会说,你既然提到了静,那能静下来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了吗?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当你能够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只需要你用常识去判断,而不需要有多么精妙的计谋和精密的算计。

最近我和一些企业家交流,我问大家了一个问题: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对于企业来讲,什么最重要?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的一致:现金。

这就是常识,但是很多企业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常识吗?当然不是,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例外,觉得自己可以安然的渡过难关,觉得原来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还会帮助自己,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资金紧张会很没面子,觉得壮士断腕会引发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这些其实都是欲望,最困难的时候,保存现金,让企业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这时候的现金,就像约瑟他们的氧气瓶一样珍贵,胡乱的做动作,很容易把自己的那点氧气消耗殆尽。

我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教给我的,让我到现在都觉得会让我受益终生的思考方法就是:把一个问题拆成尽可能多的小问题,拆到什么程度为止?50个?100个?拆到每一个问题能基本有明确的答案,同样,基本可以用逻辑、知识、常识去判断对还是错的时候,再加上利用人性的规律去推断中间模糊的细节,这样,我们基本可以构建出一个框架完整、逻辑清晰的思维框架,剩下的就是逐步的填充和补充。

如果想做到这些,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放下自己的思维惯性,这里既有我们的欲望的因素,也有我们思维模式的问题,先用大的时空去定位你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拆分出来的小问题,也不要用经验去想象,判断的依据是人性,而不是经验,因为我们所谓的经验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当下时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惯性,每个时代这些东西,其实区别很大,而不变的只有人性。

当然,这需要我们平时要时时自省,我这里说的自省不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省,省的对象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别是我们已经当成了规律、理所当然、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一些思维惯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对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才有可能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思维框架。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训练多了以后,我们才能够更轻而易举的使用我们的大脑,才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底层规律

很多底层规律,说到底,就是常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让我们需要应对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对于不同的信息,我们可能都会生成数不清的判断和看法,会为了各种可能性,准备不同的预案。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常常忽视了最基本的常识和法则。

如果我们找到了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准绳之后,也就是找到了主要矛盾之后,也许再复杂的情况,也能迎刃而解。正如稻盛和夫所言,要学会用最基本的道理来判断那些看似最复杂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