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图解:计算机(云计算篇)上

 坚定前行 2019-12-09

一、行业概况

计算机行业中的概念汗牛充栋,在正式分析前,先对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名词解释

ICT:IT指信息(信息处理)技术,CT指通信(信息传递)技术,ICT指信息和通信技术及两者融合后产生的新的产品和服务。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是指将IT基础设施能力(如计算、存储等能力)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使用,并根据用户对资源的实际使用量进行计费的一种服务。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是指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为用户提供软件部署和运行环境的服务,能够为执行应用程序弹性的提供所需资源,并根据用户对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计费的一种服务。

SaaS:应用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应用模式,能够以较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免除了由于软件使用相关的安装、管理、支持、授权等导致的问题,使用户能够获得与在本地操作近似的体验。

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提供给用户使用。云计算的应用存在SaaS、PaaS、IaaS等商业模式。2008年,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按照业内的共识用“云计算”指代一切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其中,顶层是SaaS,底层是IaaS,两类厂商都会涉及中间层PaaS。

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通过控制面和数据面的分离,把原来软硬件一体的封闭的电信设备转变成集中控制、接口开放、软件可编程的新型网络架构。

去IOE:2008年,由阿里巴巴提出的概念,意在让阿里巴巴的IT系统和架构具备不依赖IBM、Oracle、EMC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本文中特指基于PaaS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

(二)分析思路

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一级行业计算机下有二级行业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应用,三级行业计算机设备、软件开发、IT服务。

虽然从物理层面的硬件和软件角度对计算机行业进行分类分析仍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样将割裂整个行业技术和商业交织演进的复杂过程,尤其难以作为研究近三十年来互联网对行业塑造的方法。

本篇产业图解将从“云”这个互联网的衍生概念入手,逐步解构出计算机行业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十年。

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云”作为研究计算机行业的切入点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选择,并不是说这就是最优的研究路径,在个人电脑和传统手机时代,中国的存在感并不强,国内缺少像微软、苹果、戴尔、IBM、甲骨文、诺基亚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高光”时刻也是在云计算和智能手机崛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而如今的中国计算机行业巨头,大多是牢牢把握住了云计算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历史机遇,完成了整个行业商业逻辑的重构,我们已经很难再说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华为是一家通信设备公司了。

围绕着这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必须从“云”说起。

(三)行业简史

“云”的兴起本质上是互联网(万维网,World Wide Web)对传统IT服务模式的颠覆,变革首先发生在应用领域,即SaaS的兴起。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人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

1996年,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高级副总裁Marc Benioff(下图)想明白了一件事,即因为互联网,甲骨文公司所处的软件行业要完蛋了;

Marc Benioff敏锐地意识到,未来,软件不会再像个人电脑(PC)时代那样部署在本地,而是直接存在于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随时按需使用,从源头上解决传统软件行业一个根深蒂固的痛点:又贵又不好用。当时,美国企业购买的价格不菲的软件不少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被束之高阁。

1999年,Marc Benioff创立Salesforce公司,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CRM),实现了无需本地部署的、即需即用的互联网软件产品和服务,即后来的SaaS。

SaaS概念的普及先于云计算,不过如今,SaaS已经成为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大云计算厂商构建商业“生态” 的重要“战场”。

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谷歌这些如今的IaaS厂商最早切入的都是SaaS服务。

不过SaaS只是序曲,IT基础设施的变革,IaaS服务的崛起将云计算推上的历史舞台。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就开始通过租赁服务器的模式向企业提供IT服务,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是IaaS服务的雏形。

2006年,在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的双重考量下,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将IaaS服务能力上升到了互联网时代基础设施的高度,对《Creation: Life and How to Make It》这本书中描述的打造提供类似于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的理念非常认同。

此后,亚马逊打造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云计算服务规模一骑绝尘,其第三方公有云计算服务提供的IaaS、PaaS开始承载和支持下游大量SaaS公司的业务,云计算的商业逻辑基本形成。

美国亚马逊、Rackspace和中国阿里巴巴在云计算上的早期投入起到了市场教育和推广的作用。

2012年和2013年,全球ICT领域的主要公司纷纷入局,微软、谷歌、IBM、金山软件、百度、腾讯,其中,微软在CEO Satya Nadella的带领下,通过云计算将公司操作系统、Office、数据库、服务器全面整合,重回全球IT第一方阵,问鼎万亿美元市值。

至此,ICT领域几乎处处有“云”。

(四)计算机产业链

上游:计算机设备与数据中心(IaaS)

中游:云计算与互联网平台(IaaS + PaaS)

下游:软件、应用与实施(SaaS + PaaS)

(五)下游分类

按照服务对象:To C(个人)、To B(企业)、To G(政府)

(六)商业模式

不考虑偏硬件的计算机设备,从商业模式来看,计算机行业中的公司可以分成四类:

平台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属于此类,其实进入门槛一般,但是网络、规模和马太效应显著,往往赢者通吃,边际成本较低,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经常呈现非线性关系,业绩弹性较大。例如,2015年,东方财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不到4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倍。

产品型:用友软件(企业管理运营)、广联达(建筑工程)、恒生电子(金融)等属于此类,通过研发和迭代产品来获得收入,进入门槛较高,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具有规模效应,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运营型: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公司属于此类,通过提供运营服务或租赁服务来获得收入,进入门槛一般,需要前期的投入和相应的资质,净利润率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注意,此类公司往往不具备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商业模式类似商业地产。

项目型:A股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中标政府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来获得收入,进入门槛不高,议价能力较差,净利润率较低,需要反复进行项目和订单竞争,如果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业绩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

商业模式是计算机行业的核心变量之一。平台型公司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一旦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赢家的回报丰厚;产品型公司研发投入较大,市值天花板取决于目标市场的规模;运营型公司客户粘性较大,然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项目型公司则疲于奔命,空间有限。

除了商业模式,研究计算机行业公司的成长阶段同样非常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的盈利来源。

(七)不同类型公司的特征

偏软件的公司毛利率高,程序的本质是软件工程师的知识,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然而,相应地,这类公司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费用高,业务对人的依赖性高。

偏硬件的公司毛利率低,不过进入门槛较高,研发投入较大,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行业的发展已经证明,由于需要巨额资本投入,IaaS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巨头的游戏。

虽然SaaS是即需即用的,但是并不意味着SaaS没有学习和部署成本,尤其对于大型组织而言,在SaaS落地的过程中,咨询公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全球龙头SaaS厂商一般与顶级咨询公司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爱尔兰埃森哲(Accenture)、英国德勤(Deloitte)、英国普华永道(PwC)、美国IBM等。

(八)SaaS公司的分析要素

1、获客成本(CAC)、订阅用户数

2、月经常性收入(MRR)、年经常性收入(ARR)

(1)收入重于利润,当月经常性收入(MRR)由上月MRR加上当月新增MRR减去当月由于用户流失减少的MRR三部分决定;相关公司初创时期投入巨大,一般很难产生利润,需要关注收入水平,这决定了其日后的规模。
(2)订阅模式是当前行业获取收入的主流模式,通过重复收费,公司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订阅模式降低了用户的初期投入、决策成本和沉没成本,用户可以按需付费使用,灵活性大大提高。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如何保证用户黏性十分重要。

3、用户流失率(Churnrate)或留存率

二、影响计算机行业的因素

(一)技术进步

计算机行业的需求是由供给创造出来的,技术的进步带来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演化出丰富的商业模式,催生出巨大的下游需求。

说得大一些,下游的需求有社交、电商、文娱、搜索、支付等;

说的小一些,下游的需求有人力、财务、物流、项目、客户等的管理。

针对不同的传统行业,云计算可以在PaaS和SaaS层面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流程优化和再造。

技术既有创造的一面也有颠覆的一面,现有云计算的网络架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内容分发网络(CDN))也不会一成不变。

随着5G渐行渐近,边缘计算未来可能逐步取代数据中心(DC)在企业网络架构中的地位,Gartner更是预言未来80%的企业将关闭自身传统的数据中心(DC),边缘计算承载下的物联网将会演化出何种商业模式更是值得关注和跟踪。

边缘计算可以看成在现有内容分发网络(CDN)的基础上叠加更强的网络、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接口等能力的开放平台,这给了目前在ICT领域比较弱势的电信运营商新的机遇。错过了云计算浪潮的电信运营商能否在未来利用边缘计算盘活自身资源,重回行业竞争的主战场值得关注。

随着ICT融合不断加速,传统分处不同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赢家通吃的终局思维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公司的战略选择,行业内的“技术军备竞赛”将会更加激烈。

(二)国家政策

由于A股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中To G和To B的较多,To C的较少,因此相关政策对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的表现影响较大,国家自上而下的有利政策往往能够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估值水平。从历史上看,估值水平的提升是驱动计算机行业股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同时,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类政策用词的背后,比如互联网+、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是相关公司在科技应用前沿不懈的探索。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电信和互联网业务实行行政许可,比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内容分发网络(CDN)等业务的相关经营实体必须取得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遵守相关规定。

(三)技术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IT支出的增长落后于GDP的增长,潜力较大。与全球平均4.6%左右的增速相比,中国IT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仅2.8%左右。中国企业软件的支出较少,增速仅为GDP增速的1.4倍左右,明显小于2.5倍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行业的市场潜力,尤其是SaaS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从收入和市值的角度来看,国内云计算领域公司与美国对标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

在IaaS中,阿里云的收入比亚马逊AWS差一个数量级;

在SaaS中,国内龙头公司的收入平均比美国龙头公司差两个数量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