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近大雪时节,却没有什么冷的感觉,本来想雪后一片白的时候到正定欣赏雪后常山郡,却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只好在冬日的暖阳里驱车前往正定,寻访古迹,第一站就来到了文庙。 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门,类似于寺庙的山门,是三进牌楼式建筑,中间的匾额书写'棂星门'三个字,右面匾额书写'金声', 左面匾额书写'玉振'。 《论语·八佾》中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就是木舌头的铜铃铛,象征孔子的能像铜铃一样唤醒众人。《孟子·万章下》中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所以此处的金声玉振是在称赞孔子是集大成者,用自己的学说唤醒众人。 过了棂星门就是泮池,泮池由两个半圆形的水池组成,分列在泮桥的两边。泮池本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的学校前都半圆形的水池,名叫泮水,明清时文庙因袭其制。明清时期书生考中秀才成为生员后,要拜谒文庙,因此考中秀才也称入泮。而泮桥也就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跨鳌桥,意谓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之意,当然民间也直接称为状元桥。 正定文庙的泮桥,因为没有活水,所以砌成了直上直下的半圆柱形,而且左、右泮池和泮桥并没有从地下连通。 跨过状元桥,来到了文庙的大门。不过古代是不这么说的,正确的说法是学宫的宫门。因为文庙也称作学宫,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他应该居住在宫城内,所以文庙的门成为宫门,墙称作宫墙。 看看这种近照,文庙二字像不像刘宝瑞单口相声里说的'丈庙'或者'文朝'? 进入学宫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戟门。戟门也称作仪门,是一座硬山顶的三间两进建筑,古代这里是供官员休息以及参拜者熟悉礼仪的地方。如今这里悬挂着一口新铸的同种,墙上有一些活动的照片。 从戟门经过空旷的广场,就到了文庙的主殿:大成殿。这座大殿是单檐歇山顶式台柱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出檐平缓深远,古朴大气的外观让人感觉到很是威严。门柱上的对联写道:'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表达了对孔圣显示的崇仰之心。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据考证是五代时期建筑。当初梁实秋遍历全国寻找唐代木质建筑时,曾经在正定逗留三个月之久,期间也曾经到过文庙考察大成殿。他看到此殿斗拱用材很大,分布疏朗,对出檐起到支撑作用,不像后世的斗拱只起装饰作用。而且此殿的外观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及其相似,因此认定此建筑最晚是五代时期的建筑,但没有其它佐证材料无法证明其具体年代。 古建筑专家罗哲考察后,认为此正定文庙大成殿要比山东曲阜的文庙大成殿早5个多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现存曲阜孔庙大成殿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左右,后来清朝进行了重修。因此罗哲先生也认定正定文庙大成殿属于五代时期建筑。 进入大成殿,迎面看到的是孔子神像,头戴12旒平天冠,身穿12章服,双手持笏端坐在神龛之内。因为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里的王是君王之王,也就是像周天子那样的王。所以孔庙里孔子的穿戴是与周天子平级的,都是12冕旒。两侧的楹联颂扬孔子:'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孔子神位两侧的神龛分别供奉之孔子的优秀门徒,以及在儒学传承上关键的四人,称为四配。分别是: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回、述圣子思。 四配中除了孟子的塑像以老者的面目示人外,另外三人都是几乎一个面孔。 四配后面是孔门十二哲,塑像也是几乎一样的面孔,这里就不再展示了。 出了大殿,两侧是两庑,在古代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先贤、先儒有固定的座次,历朝不断增多,到清末已经达到一百多人。 只是此处的两庑是现代重建建筑,里面也没有供奉先贤、先儒,而是成为儒学会的的学习场所。 上面这张照片是游览结束后照的,可以看到,在戟门前又立了一尊孔子的铜塑像,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孔庙哪能让孔圣人的塑像沐风栉雨呢? |
|
来自: 唯我英才 > 《河北省内及保定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