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兴之地,在正定古城里触摸时光的轨迹(上)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西望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770年建鲜虞国,公元前221年始设县治,公元198年改名真定府,自晋代至清末的14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路、府、县治所,清雍正年间为避皇帝讳始称“正定”,沿用至今。唐朝的成德军,大辽的中京,元朝的五路兵马帅府,明代的“三关雄镇”帅府,清初的直隶省会都驻于正定,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正定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正定|“三山不见”

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

正定|“九桥不流”

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

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

九楼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

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

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

正定|本篇将带各位走访

  正定城墙

  正定文庙大成殿

  正定府文庙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王世珍故居

  梁氏宗祠

扫二维码

即刻出发

正定古城保护工程示意图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不足1公里。作为国内现存不多的明代城墙,正定城墙的残留长度在现存明城墙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南京城和开封府。

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经岁月剥蚀,古城墙已无往日风采,仅存有颓壁残垣和南、西、北三座摇摇欲坠的城门,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整体掩盖在国防工事下面。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存里城门、瓮城门、北存里城门及月城门。

正定民间有一首歌谣:“东门里面大佛寺,东门外面接官厅,南门里面阳和楼,南门外面麦饭亭,西门里面石鸡叫,西门外面万人坑,北门里面韩信洞,北门外面出石青。”我们就在这首歌谣中把四门一一寻访。 

东城门(迎旭门)

东门里面大佛寺”指的是隆兴寺。

点击回味:“京外名刹之首”正定隆兴寺

东门外面接官厅”是因为正定历来是郡州府县治所。凡是从京城来上任的大小官员路过正定,必须从东门进城拜官。因为东门称为嘉门,所以就在东门外西修了一座不大不小的接官厅,凡是上任或卸任、过路入京的官员都在接官厅上举行欢送仪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开展“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运动,驻军部队以钢筋、水泥和无数立方石料,用五年时间在东城门瓮、月城原城基上堆筑起单峰高25米、总占地面积100多亩的工事,坊间称之为石家庄辖区规模最大的国防工事,这座神秘的工事代号"4号山"。如今的东城门已建成遗址公园。

东门里是正定民宿聚集的地方,便在这里择了一家小住一晚。

南城门(长乐门)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南门里面阳和楼” 是唐明皇游地狱后所建。阳和楼建筑奇异独特,它的下层和城墙一样高大,下面有两座城门似的大门洞,上面才是宏伟壮观的大殿。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殿上的每个木椽下面都垫有一个大元宝。传说是把阳和楼建成,还没有用完唐明皇拔给的银两。唐明皇下旨把剩下的银两铸成大元宝压在每个木椽下面。当时的文人墨客来到真定府都要到阳和楼登高眺望,赋诗题字。现在大佛寺所存的“容膝”二字石匾,是南宋朱熹所写,原来就镶嵌在阳和楼上。 

南门外西面麦饭亭”是刘秀逃国路过真定府城南,逃到河堤饿得一点儿也走不动了。遇见一位送饭的老太婆,要了一碗饭是又香又甜,简直是天底下难找的饭。后来刘秀坐上了皇上,天天吃的山珍海味,鱼虾鸡鸭,早有点腻烦了。一天,他忽然想起了在真定府吃的那碗饭,于是命御厨作一顿这样的饭,但他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那饭又圆又扁,又有沟沟。御膳房怎么也做不成。他便派人到真定去查访,请教了当年舍饭的老太婆。原来他要做的饭是正定一带用大麦仁碾成加工后的麦仁饭。刘秀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当年舍饭的地方,派人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就叫“麦饭亭”。

1940年绘制的正定县南门平面图(转网络)

民国时期正定南门瓮城月城照片

由瓮城上看花楼的台基座向东拍摄

(转网络)

现在的长乐门(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各50米的城墙,是正定县政府号召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399万元人民币于2001年修复完成的。

南门及复建中的瓮城、月城

(转网络)

今日南门夜景

新修复的南城门依照原规制重建为一个完整的瓮城体系,十分雄伟。

可以登城楼。

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月城三道城垣,城外有护城河。

内城的瓮门之大也为国内罕见。

城门分上下两层,原城门上有一座木结构阁楼,可惜在2010年春节正月初五一场大火中烧毁,后来依原样重建了一座阁楼。

城门上嵌的石匾额“三关雄镇”是古城墙上的旧物,上屋檐下的“长乐门”牌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

在城门东西两侧,还特意保留下了残存的原城墙遗迹。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西城门(镇远门)

西门里面石鸡叫”是因为正定城里是座砖砌的大城,在东南西方向各有城门一道。唯有西门瓮城,就是从里面往外的第一道城门往南一拐,在东边的城墙上有一处地方,不管是大小车辆通过或是用砖石在墙敲几下,城墙里就会发出“唧唧”的叫声,里面藏有一件宝贝-石鸡,也有的说是金鸡。 

西门以外万人坑”是因为在以前出了西门往南拐,在城墙根处是斩犯人的法场,把犯人斩首后就地埋掉。因此,那个地方就叫“万人坑”。正定人最忌讳说:“你快该出西门了吧!”认为这句话最不吉利。人们常把西门称为丧门。

西门瓮城、月城示意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正定城的北门和南门并不对称,两门不在一条轴线上,北大街和南大街因此东西相错了200多米,成了两条平行的路,因此产生了大小两个十字街口,其中大十字街即东西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小十字街是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的交汇处。

由大十字街西行,远远的就能看见大街尽头有一个城门,它就是正定的西城门。

西门门洞保存的还比较好,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唯有地面在前些年被硬化成沥青路面。

西门内城门外侧的门额上嵌有石匾,上刻“秀挹太行”四个大字,西门瓮城已经不存,仅剩下长约百米一小段瓮城城墙,其中城门基座下部的包砖还在,顶部的包砖已丢失很多,明显是人拆走的。

瓮城城门洞里的路面还是原来的青石路面,石头上带有深深的车辙。走在城门洞里,仿佛穿赵了历史,回到了百年以前。瓮城的门匾书有“挹蓝”二字。

西门南侧维修过和没有维修、风化严重的城墙对比。

西门外仅存的月城城墙,长度不足30米的一小段。

瓮城城墙还保留下来7、80米长一段,西门北侧的城墙因修建进城路的原因已被拆毁,路的两侧修成了公园,名“镇远门公园”。

北城门(永安门)

北门里面韩信洞”,在大北门第一道城外北城墙根下,有一个很深很深的圆洞,据说是韩信为用兵而挖的一个土洞,一直通到城外。那时韩信还没有当元帅,只是一员偏将,只带领少数兵马镇守正定,曾在这里巧布人马,吓退敌军。 

北门外面出石青”,石青是一种宝贵的药材,它能治疗服毒后的急症。过去的北门外,有个大沙疙瘩,方圆足足有百十亩那么大,圆圆的象个大坟头。上面长满了葛针蒺黎。早年间,有个放羊的孩子,常在这里放羊。有一次,他拾到了一块象似石头可比石头软的东西,他觉得好玩就带回了家里。家里大人问他是从哪里拾来的。可全家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正巧被一位老中医看见。老先生从怀里掏出眼镜,仔细一看,高兴地说道:“这是石青啊,是贵重药材,专治服毒致死的病。”现在北门外面的沙疙瘩早已平为耕地,但还有人到那里去找石青。

古城北门曰“永安”。在古代正定府是北京的南大门,又是京畿之地。永安门是从前正定城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门。

永安门现存里城门和月城门,瓮城和月城城墙都没有了,我们只能看到这孤零零月城门,满目沧桑,周围加围栏保护。月城门竟然有门牌号“华安东路16号”。

对文物的保护,我倒赞同这种方式,原来那段土墙,就让它保持残存的样子,保护好不再继续毁坏,把周边环境修好就可以了。比较反对如今较为常见的重修,因为无论修得多么像历史原样,可已经不是历史了,只能算做原址上的现代建筑。

看过了破旧的月城门,再去看重修的北城门。

正定北门段的城墙大部已毁,现存残墙仅有大约百米长一小段,站在北门外看正定城墙,城门楼两侧的城墙的包砖全都不在,变成了两截残破的土墙。

修复过的砖墙新旧分明,唯有高大的门额上的“拱护神京”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北城门周围已修建成绿地公园。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正定九国保中,有两个文庙。一个是正定府文庙,另一个是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正定府文庙

国保名虽是“正定府文庙”,其实只剩了座戟门,因断代为元代,所以成了国保,也是正定唯一的元代建筑。

据记载,正定府文庙始建于北宋,元末毁于战火,明清多次修缮,后来不断损失,时至今日只有戟门幸存下来。如今府文庙已被修葺一新,被夹在居民楼的中间,很难看到它的雄姿,而且成为了卖票的景区。

到达府文庙时,已关门。从旁找了一把破椅子,立于其上向内张望,草草按下快门权当打卡留念。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这个国保名的指向就很明确了,是华夏大地上仅存的五座五代大木作之一。

梁先生在他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描述这座大成殿:“在正定的最后一天,临行时无意中发现了县文庙的大成殿,由外表看来,一望即令人惊喜。五间大殿都那样翼翼的出檐,雄伟的斗栱,别处还未曾见过......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

棂星门、泮池、戟门俱全,成色很新,肯定都是近期复建的。进入戟门,中轴线上当面是座孔子的立像,左右各有两块古碑,孔子像后是那座梁先生所说的“大令人失望”的前殿,绕过去,梁先生所说的“雄壮古劲的五间”大成殿出现在眼前。

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面阔5间,进深3间。千年的身影有些迟暮,特别是承重的屋顶,出檐有些短促。屋脊的举折较大,不若一般唐宋建筑深远平和的展翅。

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当心间板门,似乎已不是原物。次间直棂槛窗。

大成殿内正面神台上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像东,配“复圣”颜子(即颜回,孔子的学生)和“述圣”子思子(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曾子的学生)二人的神像。孔子像西配“宗圣”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和“亚圣”孟子(孟轲,子思的门人的学生)二人的神像。

从大成殿月台向前望,广场两侧是厢房,乃当年供奉72贤人的地方。

广场中间数座石碑,按梁思成先生记载,最早为元代,大多属明朝。三开间硬山建筑即国学堂。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就在街边上,只建有一个碑亭将其罩住,使其免受风吹雨淋。

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碑身十分雄伟,记述的是滹沱河洪水冲毁正定城墙,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主政正定期间疏浚滹沱河,减轻民众负担“封征不赋”的功绩,因此大碑又名“封冻碑”或“风动碑”。这位李宝臣可不是个凡角,先是随安禄山起兵反唐,后来归顺唐朝,被封为成德节度使,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重要人物。

这座石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很高。碑文由唐代支度判官、朝散大夫兼监察御史王佑撰文,唐朝散大夫行太子司仪郎王士则书丹。

碑身表面已经有明显的风化脱落,部分碑文已不可辨识。但大部分碑文还是清晰可见,书法遒劲有力,刻工精美。保存完好的唐碑在全国应该都不多见了,更可况是这么巨大、刻有上千字的唐碑,更是罕见。不同于后人摹写的碑帖,这块碑上的石刻,保留的是唐代书法的原貌。

“风动碑”自公元766年树立后,历经1300年,碑址未曾变动,一直立于此地,这也是很难得的。

王士珍旧居

王士珍(1861—1930),正定县牛家庄人,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三杰”,被人指为袁世凯的“龙、虎、豹” )。

王士珍故居,在西门里中山西路两侧。原有建筑四五百间,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前后有序。分南北两院,路南是王氏双节祠,路北是王士珍旧居,已被修葺如新。

但均吃闭门羹,只好门口打卡。

梁氏宗祠

梁氏家族是清明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梁氏宗祠的始建年代,应建于明代晚期。其修建可能与梁梦龙及其父梁相有关,现存大门和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

路过梁氏宗祠,见门虚掩,便敲门进入想一探究竟,却遭遇被恶狠狠滴驱逐,吓银!

一座古城,九朝不断代的历史,无言的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一直在悄然地诉说着正定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