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起源

 莫为天下先 2019-12-09

一、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1.一画开天,文明肇启

2.伏羲与女娲

3.周易起源为了纪年,精确历法.

二、神农尝百草,黄帝平天下

1. 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氏腹部透明得以知晓药效)

2. 神农对八卦的贡献与神农对历法的改进

3.黄帝对《易经》发展的巨大贡献:统一历法,六十甲子沿用至今从未混乱

4.黄帝将八卦理论应用到战略

5.《黄帝内经》

三、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1.文王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由人与自然变成了人与人。

2.后天八卦方位圆图

3.重新排列六十四卦的次序

4.孔子提出九德

5.五行构成宇宙的5种最基本物质

6.天干

7.地支

一、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在华夏民族的传说中,伏圣人“一画开天地”的故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古人对伏羲画卦的评价是“一画开天,文明擎(zhǎo)启”。这是最贴切、最生动、最凝练的比喻.伏義在地上画出八卦图案的第一笔,为中华文明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中华民族从此走向文明,迈入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由此可知,八卦和《易经》来自一个古老的源头,那就是人类诞生的早期历史。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早期经历,渗透在仅仅数千年的历史文献当中,使现代人感到格外扑朔迷离。

1.一画开天,文明肇启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六十四卦历法,确立了元日,使人们有了更准确的作息时间。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2.伏羲与女娲

伏羲(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包牺、宓(fu)羲、羲皇、庖牺、伏戏、赫胥、包羲、虑羲、泰昊、太昊、太嚓(hao)、太皓、泰皇、人皇等。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是民间信仰影响最为广泛的崇祀对象之一。从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是一种图腾崇拜,也有可能伏羲当年所穿着的是一种裙子,上有蛇纹的图案。

集上古文明之大成

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是我国汉字的萌芽;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礼制,改变了原始群婚生活,使氏族之间转为较为先进的对偶婚;传授人们种植谷物和人工饲养桑蚕;教会人们如何驯养家畜,如何烹饪肉食;与女娲合婚并且统领了其他氏族;与女娴一起发明了琴瑟,使人们拥有了美妙的音乐;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罟(gu),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逐步脱离采集自然物的生活而进入渔猎时代。他开创的渔猎文化、龙文化、婚嫁文化和易卦文化被专家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

显然,这些功绩是如此的辉煌,不可能是伏羲一个人所创造的。他只是在前人的成就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如果说燧人氏时代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那么伏羲时代则为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伏羲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及科学成就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明与创新,他是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伏羲文化开创了我国文明的先河。

女娲

又称为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便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传说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炼五色石补天。除此之外,女竭还创造了瑟这种乐器。

伏数女娲图:无规矩不成方圆

唐代作品。绢本设色。纵144.3厘米,横l01.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两位开天辟地的人物,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图》画面中部绘有男女二人,人首蛇身。两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上下相攀,各人一手搂住对方腰部,另一手各自扬举,下半身呈蛇形,下尾相交,或称兄妹,或称夫妻。

女右手执规,男左手执矩,而规矩可画方圆(古代传说天方地圆),表现二人为天地间造人之神——伏羲、女娲。

男女头顶上部绘有太阳,日中有一三足乌。下部蛇尾间绘有月亮,月中绘有桂树、玉兔、蟾蜍。在男女、日月的四周布满大小不一的星辰,象征着整个宇宙世界。此画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男女二人神态生动自然,线条粗细相间,人物的面部线条细劲均匀,且十分流畅,下身部的线条较粗犷。整幅画的赋彩单纯明丽,并略加晕染。画幅的四周布满了日月星辰,不仅有宇宙辽阔之感,更体现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深刻内涵.

西汉鲁恭王灵光殿墙壁上,后见于汉代石刻画像

新疆吐鲁番的古代墓葬中时有发现,主要用于装饰墓顶。这个故事在唐代民间广为流传。此画于1928年采集于吐鲁番。

3.周易起源为了纪年,精确历法.

易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时。在世间万物中,认没有一种动物能像人类一样,能把宇宙万物归纳成抽象的规律,从而具有了改造自身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绢画中表现的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繁衍人类的传说。伏羲执矩,女娟执规表现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精密的思维能力。

那么,伏羲为什么要发明新的历法呢?因为当时的天象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历法已经不十分准确了。根据现在天文学新的岁差计算公式,公元前12000年以后,北方的极星已经不是织女星,也不是现在的北极星,而是几颗较暗的星。所以他重新观察天象,俯察地理,创建了新的大山榑(fu)木圭表八卦纪历

大山榑(fu)木圭表八卦纪历:春节的起源

这种历法以六十四卦为记时单位,以离、乾、坎、坤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及东、南、西、北四方,其余六十卦每卦代表6天,一年分为5个季(夏季分为夏与长夏两季),每个季节72天;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36天,共计360天,剩下5天为过年,不记入卦内。春节的起源)这也就是古代过年时“赶乱婚”的来历。即过年这5天结婚可以不用择吉时,因为不在八卦计算之内。

二、神农尝百草,黄帝平天下

神农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不仅开创了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文明,而且舍身为人们尝尽百草。他创造的农业文明和他传下的《马经》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黄帝在《易经》的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他统一历法,将入卦理论应用到战略,对《易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神农采药图:佚名 辽代立轴纸本设色,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神农氏对《易经》的发展起过很大的影响。这幅辽代古画非常有意思,画中的神农女性特征极为明显,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神农其实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女王。她背后的筐下有一根起支撑作用的木棍。这种背竹筐的方式,至今仍流传于四川山民中。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画中的这位神农,以前就生活在湖北、四川一带。(传说神农贡献有尝百草,制五弦琴,立市场)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是黄帝的兄弟。传说神农氏的相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中国民间尊称神农氏为“五谷祖”。因他在古代,采选五谷种子,始制耒耜(lěi si),教先民种植五谷,民以食为天,故崇拜他为“五谷祖”。每年四月甘六日,是“五谷祖”诞辰,农民备以丰盛的五谷三牲果品,虔诚祭拜。

2. 神农对八卦的贡献与神农对历法的改进

神农对历法改进是将春天的第一个月定为正月,关于这一改革可见〈历书), '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项,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殿、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神农对八卦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卦气说。使八卦记时与节气更加适于农耕

在古代文献中,炎帝和神农时期总共才四百多年(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年前4600年),神农称帝时期才二百余年,可是神农的名字却至今不朽,足见其对后世之功不可没。

神衣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古代文献记载;“炎帝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心宿二),夏官为鹑火(萤惑),秋官为两火(参精),冬官为北火(辰),中官为中火(太一极星),是为五正。有连山建木之典,有扶莱之乐,有丰年之脉,以荐整(xi)莱。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原坝,名柱。置危屋(高屋)华盖,封坛设环,勾股历算,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至烈山氏畲(sh )耕,植禾植谷,植粟稷而有农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神农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们经常用诗歌与音乐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人们在平原地区建筑较高大的房子;并且在“日中”的时候可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交易,以换取自已的所需。其“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坝,名柱。”则说明神农时代所使用的历法来自于伏羲。神农的历法来自于第十九代纯血缘伏羲和第七十三代大伏羲所创的上元太初历,不过神农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将测目的主表移到了平原上,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更准确的命名并与农时紧密结合起来等等。神农时代的历法、节气理论、谷物种植方法等等,其实伏羲时代就有了,不过神农使其更加完善,使谷物种植更加科学合理,使历法与节气理论更适于农耕,所以后世的人们把神衣列为“农皇”,并将许多有关农业的发明归功于他。

3.黄帝对《易经》发展的巨大贡献:统一历法,六十甲子沿用至今从未混乱

黄帝传说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黄帝是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但统一了文字,还统一了历法。黄帝命大挠作《调历》,并且命伶伦造律吕,隶首作勾股记数。勾股记教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就是在不同时节测目的尺寸,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节气的到来,好安排农事,律吕也是为节气服务的。据说就是埋在阴山中的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每个管子里面装满芦灰后插在地里,地面上的竹管高度一致,地下面则深找不一。于是到了一个节气,就会有一根竹管里的芦灰喷出来,并发出一种声音,十二根竹管由于长度不同所以声音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律昌调阳”,可以准确地得知节气的变化黄帝的土星轩镜六十龟甲历(即调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以甲子记年法,也就是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一元,即所谓的六十花甲子。甲子记年确实对后世的贡献不小,因为我国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是以甲子记年的,从未发生过年代混乱现象。

4.黄帝将八卦理论应用到战略

黄帝与蚩尤之战,已经把八卦理论应用到了战略上。传说中的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了华夏的正统。蚩尤当时是一个极其发达的母系氏族,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蚩尤部落已经有了治金业。

《龙鱼河图》中说: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震天下,诛杀无道。”后人考证认为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过是一种作战时的盔甲……

《太白阳金》中说:“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而黄帝成为众氏族盟主后所制的兵器仍然不过是“以玉(坚石)作兵器”,那么黄帝怎么能打败蚩尤呢?史实证明黄帝“九战九败”,确实是很难打败蚩尤的。

传说是九天玄女和西王母帮了黄帝一把,传授了天书,于是屡战屡败的黄帝制造了指南车才打败蚩尤。

据说这部天书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调兵遣将的兵法。于是,黄帝命他的宰相风后把天书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通甲一千零八十局。后来经过周朝姜公、汉代黄石老人,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虽然很多人认为奇门遁甲术并非是黄帝所发明的,但奇门道甲为古代兵家所用却是史实,并且黄帝及其手下大臣精通八卦、阴阳、五行等方面的理论,将这种理论应用到战术中也是极有可能的。在上古时期,历法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道,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学说,天文星象、地理风水、占卜问卦、种田插秧、行军布阵、治国安邦、中医针灸、行禁破邪、内炼务丹、外家炉火等,皆以历法为基础,不懂历法根本无法学习和应用这些学问,只有通晓历法,才能掌握天地宇宙的规律,才能成为众氏族拥护的首领。所以说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应用了八卦甲子理论,是可信的。

5.《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是天人养生之道,而《易经》是《黄帝内经》理论的源泉。后人一谈到《易经》便会与黄帝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后人认为是黄帝发明了奇门逐甲术,其次便是认为他将八卦五行阴阳等原理发展到了医学领域,写了一本《黄帝内经》。可是通过目前的考证,《黄帝内经》并非上古医书,而是成形于战国、成书于汉代,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

《黄帝内经》因为包含有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备方面的知识,并且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所以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又由于其养生方面的知识为道教的修炼成仙提供了基础理论,所以它也成为了道教的重要典籍,黄帝也因此在道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三、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是商末周部落首领,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侯。他任用贤能,施行松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纤所忌,四之于美里,后献“有莘氏之女”、“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据司马迁《史记》所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为《易经》及《后天八外》皆为文王所著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轮”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支辞”(每一支的解释)的创立者。

1.文王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由人与自然变成了人与人。

周文王在监狱里无事可做,便开始研究祖上传下来的八卦。想了解国家大事,便用八卦推算一下;想知道亲人的情况,便也用八卦进行推算。因为在监狱里文王无法得到那么多鸟龟壳,所以无法用龟卜的方式占卜了(即用火在龟壳上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不过在监狱里长着很多著(shi)草茸,文王可以用著草占卜。《博物志》说:“著干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文王精通八卦、阴阳、五行、甲子、天文地理及历法知识,他不但可以占卜,还可以对八卦进行研究。经过仔细研究祖辈传下来的八卦,他感到无论是天象还是地理,以及社会组织形态都跟从前的八卦有些不适应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地理环境也与从前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也与上古时代不一样了,并且人们的生存方式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帝之前,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低,一般只能顺应天时地利去逃避凶灾;人们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并且以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而黄帝之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人类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人,人们可以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而获得吉祥人们不再自由平等,而是存在着阶级,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才能安定。文王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造一种新的八卦理论一适合当今社会制度的理论。

2.后天八卦方位圆图

文王第一个使八卦脱离了圭表的制约。他精通八卦、阴阳、五行、甲子、天文地理及历法知识,即使不用主表也能进行八卦研究。他可以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像伏羲当年那样去研究八卦。结果文王发现,伏羲时代人们生存最大的障碍是自然界,所以伏羲八卦主要以天地间的阴消阳长的规律预测吉凶而现在人们生存最大的障。周文王羑(you)里演易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先天八卦推演为后天八卦并著成《周易》一书王的八卦横图就可以看出文王的这种思想。文王以人伦道德作为八卦的基础理论。这首先需要参考河图与洛书,估计文王应该是熟记河图、洛书的,所以他才能参照河图、洛书创造后天八卦。河图与洛书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因为收藏有河图、洛书的人是不会轻易传与别人的。比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没有见过河图、洛书,所以尽管他也想更深一步研究八卦,却也只能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的感慨。要想根概河图、洛书的理论,排列出包含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及人修理论,且又不与先天八卦粗矛盾的后天八卦方位圆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文王太需要更准确的质测方法了,他也许迫切想了解子女们的健康状况、妻子的生活情况,以及天下的国家大事。而在以前他作为一方诸侯因公务繁忙,是没有时间对八卦作如此深入的研究的。总之他成功了,他成功地研究出了后天八卦方位圆图。这个圆图为易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成为后世八卦预测的重要依据。羑里便成为《周易》的发祥地。

3.重新排列六十四卦的次序

文王发明了后天八卦方位图后,便开始进一步地重新排列六十四卦的次序,并且根据每一卦的卦象及天干地支的五行生克关系,写出了判断吉凶的卦辞。周文王的八卦还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周文王的八卦没有交辞,只是对六十四卦排列了新的次序,并且加上了卦辞。也许有人会问,只有卦辞而没有交辞的《易经》也能占卜吗?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只有这种《周易》才能准确占卜,而根据交辞进行占卜是极不准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八卦纳甲,再配以天干地支及六神,然后通过生克关系及旺相休囚的推理,才能准确进行预测。汉初的京房、宋代的邵雍和明朝的刘伯温便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周易预测的,这种占卜是不需要爻辞的。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预测方法起源于汉代的京房,可是帛书《周易》的出现翻了这种观点。所以说文王在里演六十四卦所发明的占卜法有可能就是汉代京房所使用的占卜方法。而文王所排列的六十四卦次序,应当并非一种。我们现在的《易经》中的卦序,只是其中一种,它表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于文王当时所处的环境危险,所以他所写的卦辞亦是极其艰苦、晦涩之危辞、隐语了。文王有可能还排列了其他的一些卦序。比如京氏易学中的八官法有可能即始创于文王。因为文王只有采用的是类似于京氏易学的占卜方法,才能准确算出长子遇害等事情。孔子所传的《周易》并非文王之《周易》至少不是《周易》的全部。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不精通《周易》的占卜之术,所以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用《周易》占卜最多也就有70%的准确率。如果文王占卜方法与后来孔子所传的《易经》占卜相同,准确率是极低的,并且对后世就没有那么大地影响了。

文王的八卦也预示了周国的发展及忧虑,并且卦序中包含着事物发发展的普遍规律。文王八卦以乾父坤母作为六十四卦的开始,其中喻示着父母所生的子孙孙在发展壮大中互相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因此而产生的命运吉凶。周文王用八卦预言了人类在新时期的灾难将来自于人类本身,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在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发生战争,所以他在八卦中也提出了解决这种危机的办法,即以礼来加强父与子、君与臣等不同阶层的约束力,使人们能够在礼的约束下减少因利益而发生的冲突。

4.孔子提出九德

人生永远在忧惠中,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中国文化对优患意识的看法,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文化的人生哲李就是这两句话。若没有长远深入的思考,便会有不虞之事发生,所以人生永远都在忧患之中。

我们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因此,忧患意识还有什么好讲的呢?但是孔子还是在这里讲到了这个问题。“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之兴也”。并不是说易之产生也。《易经》这个文化本来有,哪一个时代很流行、很兴盛呢? “兴”就是很流行、很兴盛。“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易”并不是开始画八卦,是指作《易经》这个文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周文王作的,周文王是在优患中作的《易经》,是他在牢里作的。文王坐牢并不是普通的坐牢,纣王随时都准备杀他。他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作易者,其有忧患平?'是说人生在痛苦中才懂得《易经》的道理。

于是孔子便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来加以解说。“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这段话的意思是,

履卦是道德的基础。履卦讲礼节,讲礼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遵守。

谦卦讲谦虚,人一骄傲自大道德就失去了,所以它是握持住道德的把柄。

复卦是及时改正错误回复到正道上来,人不能改正错误就失去了道德修养的根本。

恒卦是讲坚持操守不变的,失去操守、二三其德,道德就无法巩固了。

损卦是讲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的,不减损缺点私欲就无法修养道德。

益封是道德的增进。向善而迁增加自己的优点,不迁善道德就不会增进。

因卦是道德好坏的分辨。能不能正确对待困难,道德好坏就分辨出来了。

并卦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搬迁则不能利人,道德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巽卦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的东西。这是讲人生最高道德的完成,正因为人处在忧患之中,才明白这些易的道理。

5.五行构成宇宙的5种最基本物质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5种

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5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五行的性质和特征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稿。”这里不但把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且对五行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木日曲直”是说木具有生长、开发的特性:“火日炎上”是说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爱稼稿'是说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日从革”是说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水日润下”是说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此外,古人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互相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克,是指两类不同属性的事物间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

(2)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火生土:木借火燃烧之后,便成灰烬,归于尘土。土生金金隐藏在土里,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石中藏金。金生水金属为固体,经熔化之后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水生木水温洞,可用以灌溉树木,使树木生长。木克土:树木之根在泥土之中,可疏松上。土克水;水多可用土来掩埋。水克火:水可将火扑灭火克金:火可用以熔化金属,金克木:金属制成的器

具可用以削砍树木。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五行相见:金见金,木见木,水见水,火见火,土见土。

五行的相生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所以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6.天干

天干的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蕴涵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这10个字的原本含义是:

“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

“丙”就是“炳',指万物茂盛的意思。

“丁”就是“壮”,指达到“壮了”的时候的意思。

“戊”就是“茂”,指事物繁茂的意思。

“己”就是“起”,指万物奋然而起的意思。

“庚”就是“更',指万物更新的意思。

“辛”就是“新”,指万物一新的意思。

“壬”就是“妊”,指万物被养育的意思。

“癸”就是“樸',指万物萌芽的意思。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太阳的循环往复,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甲、丙、戊、庚、王为阳天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天干。

天于配五行,四时与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已中央士,庚辛西方盒,王癸北方水。

甲乙属木,其时为春天,触地生而产万物,其位在东方,故甲乙为东方木;丙丁属火,其时为夏,炎火其上,使万物生长,其位在南方,故丙丁为南方火;戊已属土,其时为季夏,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其位在内通,故戊已为中央士;庚辛属金,其时为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会界相互关系的一套符号。其中天干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画成亥。它为《易经》的预测体系奠定了数理基础,在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天干与六神的配属关系

甲乙为青龙,丙丁为朱雀,戊为勾陈,己为腾蛇,庚辛为白虎,王癸为玄武。其青龙主喜庆之事:朱雀主口舌是非;勾陈主田土,也指牢狱之灾;腾蛇主虚惊之事;白虎主血光丧服之事;玄武主匪盗暗昧之事。天干的化合

十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于天体上的方位来决定的。其为:甲已化合土,乙庚化合金,丙辛化合水,丁王化合木,戊癸化合火。十千化合是阳与阴合,阴与阳合,如男女夫妻之道,阴阳和合。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7.地支

地支亦称“十二地支”。《尔雅·释天》云: '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同样十二地支的顺序也蕴涵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子”就是“孽”,指万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纽”,指用绳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

“卯”就是“冒”,指万物冒土而出的意思。

“辰”就是“伸”,指万物伸长振作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

“未”就是“味”,指万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指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

“酉”就是“秀”,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

“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地支与地球物理的变化有关。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支,丑、卯、巴、未、酉、亥为阴支。

象学的分支

六十甲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