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论中国通史之道》--------尧舜禹汤

 温情海洋 2023-10-21 发布于山东

      尧称伊祁氏,唐尧;舜称有虞氏,虞舜.;禹称夏后氏,大禹,夏禹;汤称太乙,商汤,武汤,成汤。 尧舜禹汤时期,是先古文化文明时期,文化得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国家,家庭,阶级,社会都得到初步建立,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问题是面临自然灾害的困扰,社会民众民生需要一个稳定,平和的环境,故仁德之风兴起。国家的建立,制度的设置,文化的传播,技术的进步,生活艺术的发展,礼乐的由来,皆从阴阳五行而生。礼乐行,国家昌,礼乐坏,国运亡,成为是必然。最初文化传播以口传心授,后有五色悦目,五音悦耳,五味悦口,礼乐而兴盛,文字在社会发展中,国家礼乐兴盛中,逐步得到发展和记录,礼乐制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礼乐行,则君主明,宽以安民,社会生产力得到稳定的发展;礼乐坏,则君主暗,国家管理混乱,邪说起而民生危,社会生产力停滞,社会发展的基础紧密同“礼乐”制度的兴衰相联系。

      黄帝纪元三百四十一百年(公元前2357年), 尧汲取阴阳五行之术,观天象定历法,正农时,授民时,推农耕,整百官,立四岳,完善了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积极推广文化影响,仁爱民众,友爱四邻,肃己宽人,访贤纳能;在文化行用上,发明五谷酿造技术,以成“华尧”,在教育上,发明围棋,以棋明理;社会文化文明程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经过尧的文化影响和感染,阴阳五行的外化形态---龙形,逐步得到完善丰满了龙形图案。国家行政管理以联盟制为主体,有“五凤盛世”。(其中,帝王纪年起唐尧元年)。

     黄帝纪元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2287年), 舜起于平民,注重民生而修历法,开始祭祀天地四时,确定典礼制度,颁发信圭,实行巡守制度,每五年巡各地一次,,划分疆域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整顿礼制,明定赏罚,国家行政管理趋向明确化,细则化;推用贤良,解放民生,传播文明,继续推行尧的文化影响,引导民众。

      黄帝纪元四百七十三年(公元前2224年),禹以治水而功,立夏,都城阳城。推行《连山》易经,修订历法,合天地之道,疏九河、导百川,理顺水流,定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平定疆域;实行洪范九畴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修订礼制,着礼服,执玄圭,铸九鼎,纳贡物,继王权,阶级得到明确而五分,王族,贵族,士族,庶民,奴隶;冶炼技术得到发展,青铜器出现,木制农具广泛使用,六畜圏养奠定基础,制造业车辆出现(奚仲作车乘,双轮车为代表),仪狄用固态法开始造酒;世袭制出现,私有制兴起,商业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钱币雏形的认知;社会民生得到初步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礼乐制度完善得到推行,社会民众文化文明认知,开始得到文化普及。因有夏一朝用《连山》而定经九世,禹,启,太康,相,弈,少康,杼,孔甲,桀。

      黄帝纪元一千一百三十九年公元前1559年,汤建商朝,都城亳。推行《归藏》易经,伊尹为相,强化行政管理,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青铜器冶炼技术成熟,礼乐文化兴盛,甲骨文文字出现,开始推广文字记录,标志着东方社会的文化文明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同时有了明确的文字文献记载。国家行政管理开始由分散到集中,实行内外服制度,奠定四方朝贡的历史,初步形成系统化的官员制度,实行典章制度,官员实行世官制,军队实行奴隶制,对外实行贡纳制度,对内实行劳役制度,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青铜农具,畜牧业成熟,冶金技术青铜器制造成熟,纺织技术,养殖技术,建筑技术,都出现新的发展。国家的安定,文化的进步,直接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缔造了商汤的繁荣,天然贝币和青铜仿贝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社会推行文化的影响,以礼乐形式,解网施仁,引导民众,对自然神祇天神、地祇、人鬼的的祭祀,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武丁时期推崇文化贤能,傅说,甘盘、祖己,妇好,行政管理提升王族的任免权,祭祀礼制,分封联姻诸侯制度,加速城邑建筑,城市数理合规模得到一定发展,形成多民族,多部族的部落联盟,成商治世出现社会繁荣局面。盘庚时期迁都城到殷地,后世因此称商为殷。经三十世,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戊,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


        附录------《易》与伏羲八卦,文王八卦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谈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建立历史发展的视野,用文化发展的角度去思量;任何一种文化的认知,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总结和提炼,最终凝结成一种文化认知的理论体系,然后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一种文化认知体系需要有社会发展的过程,那么论述易经的发展时期,是采用假设和推断形式的基础,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那么三易,也是遵循这一法则。伏羲氏时期阴阳五行理论得到确立,汇集于《河图》、《洛书》而不可分割,伏羲八卦分四正四隅,四极而正,四隅而偏,合为六十四卦,上用而为历法,下用而为堪舆,中用而进入人类社会。

因神农连山氏开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规模应用阴阳五行理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而名“连山易经”,是以艮起首,以伏羲八卦为基础,山{艮(☶)},地{坤(☷)},水{坎(☵)}、火{离(☲)}、木{震(☳)}、金{兑(☱)}、风{巽(☴)}、天{乾(☰)};经过后裔炎帝连山氏传承而流传,最终在夏后氏中大范围应用而定论,有夏用《连山易》八万言之说。

黄帝轩辕氏在连山易经基础上,完善阴阳五行理论,发展为”归藏易经“,以社会实践应用“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起首于地(坤),以地代山而变艮为坤,从天而复,以伏羲八卦为基础,地(坤)、水(坎)、火(离)、木(震)、金(兑)、山(艮)、风(巽)、天(乾)后传《坤乾》之名,再有商用《归藏易》四千三百言之说。

姬昌,为西伯西歧一方诸侯,后世尊为文王,传为黄帝后裔;倡导仁,礼,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政策,国事渐昌,后因政事缠身而于羑里发展伏羲八卦新的排列方式,遂有文王八卦,进而生易经;因从文王八卦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在相互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其应用上升到《易经》,成为中国文化文明的基础,奠定易学丰碑。《易经》以乾卦为首,八经卦为本,八重卦为用,排为六十四卦。正月建寅,六画成卦,六位成章。卦图,卦名、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组成,定卦名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后世传为《四易》者,莫不由是而变阴阳五行为初。世以时移,换以建岁改朔,或子或丑,皆为更迭,易理不变,孰为正而不正。坤乾之迭,或为乾坤,而乾坤有为天地,天地之初,水火相立而非坎离济,木金相成而非震兑并,风山相共而非巽艮正,世事更迭,换言而代,则以伏羲八卦而有阴阳五行论,文王八卦方有周之易经。逐步形成以阴阳五行为源头,以易经为基础,以周官为形制,以周髀为术理变化的中国文化体系。

后世有《易传十翼》,这是对《易经》的注释和解读,有《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西汉时期出现因对易理变化的理解差异出现第一次易学分野,记易学本于田何,授《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及王同授杨何、周王孙授蔡景君,王同、周王孙、丁宽,另一脉韩婴传《易》,共七家易学,后有今文经易学,古文经易学,民间易学三分,其中,虞翻提出卦气演变卦理之说南北朝陶弘景确立道教体系,有道教易学唐朝孔颖达,启用《周易正义》,调和易学象数和义理北宋邵雍发展太极理论,创立太极图式,有邵氏易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确立程朱易学,定用卦变理论,易理由气动转卦静,后明朝政府确立程朱易学为官方易学,正名《周易》,并列出“天地定位”,伏羲先天八卦图,文王后天八卦图,一直影响至今。

文王八卦,或以五行术理六数定乾,坤;离,坎以五行术理七数列东,西;艮,兑以五行术理运行七,四,而定东南,西北;巽,震以五行术理运行七,八,而定东北,西南。初见阴阳五行伏羲八卦,渐见连山,归藏,复见周之易经,三易一体而出于天,何用分为先天与后天?易学参悟有高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解说卦辞则非是统一而论,所谓易旨微远,不可辞尽。先天与后天,或有历史好事者肆意而为,学人当辨其上下。易旨微远,非浅理可析,后世叠加之词,迷雾重锁,阻碍易旨,则归于大道为用而一,是以伏羲八卦为本,文王八卦为用。典籍者多经学斗室之学,纸上空谈之家,少见真悟者。学于易学,三月未及初悟,无天分及易,当弃之,另觅他途,三月未及初悟,已无天分,遂通力而悔得白首无寸功,若不能澡雪以拭目而何必空谈;斗室之学,树木尚且不能全见,何论森林,而况山川!

易经应用---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引《乐记》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敔。此谓八音也,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埙,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乐记》八音是按后天八卦排序:坎、艮、震、巽、离、坤、兑、乾。

文献资料易经版本:上海博物馆楚简竹书《易经》,是迄今为止最早版本的易经。清华大学藏竹简《易经》。今本《周易》用十三经注疏,为通行本。西汉马王堆帛书《易经》。安徽阜阳竹简《易经》。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西汉海昏侯竹简《易经》。西晋汲冢竹书《易经》。安徽省凌家滩和水书连山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