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储量:平安银行零售科技转型

 朱俊bxzvf4sb9t 2019-12-09

平安银行技术总监兼科技中心开发总经理、

网金及财富管理事业部联席总裁储量

平安银行转型战略

平安银行转型的战略,是打造中国最优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基础是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为什么把科技引领放在第一位?因为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科技红利时代。当前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公司估值都很大,就印证了这一点,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要错过这个机遇。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 “4最”:体验最佳、科技最强、规模最优、结构最好,来实现我们的愿景。

零售转型已进入第二阶段,肩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我行零售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敏捷银行(2016年末到2018年四季度),我们在做全面敏捷,不仅仅技术敏捷,还包括了业务本身的敏捷;阶段二:智能银行(2018年四季度-2019年);阶段三:开放银行(2020年-)。

阶段一:敏捷银行(2016年末-2018年四季度)

我先列出我们在敏捷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相信这也是大多数银行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一,过往IT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多个业务方对着一个大的IT组织,这样的组织架构导致沟通效率不高,效率也比较低。今天如果有科技部研发领导在,他们对这个问题一定深有感触,就是IT资源永远不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的按时交付,尤其是业务和产品经理想法比较多,都希望多做一些自己的需求,对IT资源的利用缺乏成本意识。如何让双方协作更加有效、高效,达成业务目标,这是所有IT服务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互联网公司是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一是建立业务专职产品团队,并配备合理比例的研发团队。我们信用卡、网金等每一个业务线都有产品总监,他直接向业务线总裁汇报,下面有对应的产品经理团队。产品经理团队和研发比例要合理,成熟业务是1:6,复杂一点的或者初创型业务是1:8、1:10或者1:12,但是不要太多,否则产品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二是对业务需求的整体思考,形成小产品团队模式,也就是敏捷部落制。我们把每一个业务线细分成多个团队,如渠道团队、核心团队等,与业务科室进行对齐,团队规模不宜过大,否则就继续拆分。底层就是共享团队,大数据、公共平台等。在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这样干,就是我们常说的BU制,让每一个业务自己可以跑起来,IT队伍可以跟业务紧密结合一起来赛跑,而不是IT拖后腿的,把所有资源集中管理,多个业务线在这里扯皮。这是互联网公司给我们的启迪,我们就是参考互联网模式去做的。

第二个问题是相对互联网企业,我们IT本身的技术储备不足,团队能力相对比较弱。为了解决资源不足,招募互联网人才加速内部的技术平台建设和升级,我们借鉴了招行的成功经验,招行很早开始把IT独立出来成立招银网络公司,今天也有很多银行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让科技公司的战略跟银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原来大量的第三方厂商外包的员工变成自己内部的员工,变成可控的团队,这是很重要的改变。

第三,IT团队本身的能力,包括人员专业程度不够,招聘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快速招人、如何留人?我们当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管理层直接参与。我们的招聘策略是从高级人员入手,从头部互联网企业招聘了很多A类干部(部门长),由他们分管一个业务领域的研发团队,再由他们带来中级管理干部,中级管理干部再吸引能干的基层员工,这种方式对于快速组建团队非常高效。其次,高级人才他先天有足够的动力驱动组织变革,只要给他“土壤”和充分授权,他就有动力去组织变革。从普通员工招募入手,他过来就被现有的人同化,起不到变革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招聘策略。另一方面,考核上要对这些新加入的互联网人才予以倾斜,这些人刚过来一年半载一般干不出很多事情,因为他跟你现有团队长得不一样,他要融入你的文化、理解你的业务,他推动变革是需要时间的,在绩效考核时需要考虑这个因素,不然这些人才会很容易受到打击,容易流失。

接下来,我们探讨下业务和IT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过往大部分的业务就是提需求给IT,IT是需求交付人。有的时候业务不懂技术,所以导致技术很难跟业务沟通,也有时候是技术团队忽悠业务,说哪些需求干不了,或者要花很多时间去干,这种情况也不少。

为了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全面敏捷,我们当时建立了学习型组织。业务要善于学习技术,他不一定要知道怎么编程,但是知道技术能做什么;技术也要学业务,理解业务的经营,要知道业务背后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你跟他谈这件事情他跟你吵,背后一定有根源,这些根源找到了,想办法解决掉,IT跟业务关系就是融洽的,而且是共赢的关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    

我们要把员工发展成我们的用户,用户体验很重要,要有服务意识,就是IT要服务业务、业务要服务客户,组织与组织之间互相是服务关系为主,而不是制约关系、制衡关系,或者是契约关系。去行政化,当年网金做敏捷的时候,我们当时做了一件事情,把所有涉及多个层级的部门长、科室全部打破掉,变成各自管理一个团队,有大团队、小团队,你就是团队长,你跟其他团队是平等对话的,没有级别高低问题,没有资历排辈。这种小团队运作模式保持了大家的工作方式简单高效,对话也比较直接,我下面很多同事可以在我讲话的时候跳出来讲不同意见,让大家感受是相互平等的工作氛围。

推动敏捷也有一些误区

1.运动式敏捷。就是并没有真正想改变组织,变成常态化,而是做一场短暂运动。应付领导是可以的,但是真正想改进很难。

2.流程式敏捷。把敏捷变成流程,或者是一套标准的工作模式,这套模式有的时候不见得完全对。我认为敏捷最大的好处是你需要去理解你的业务本质、业务难题,基于怎么解决问题去做敏捷才会更好,所以不应该只有一套标准。

3.工具式敏捷。把所有东西都尝试用工具管理起来就叫敏捷了,有时候也不是,因为用工具用多了就是录入。录入大家都很清楚,是体力活而已,干完就干完了,但是对组织有没有帮助不一定。

4.裸奔式敏捷。没有控制点,不要所有文档,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5.花瓶式敏捷。就是只做一个项目,做完就完了,并没有形成组织能力。

阶段二:智能银行(2018年四季度-2019年)

这是打造智能银行基本的架构(见PPT),当我们开始真正做一家由数字驱动,并通过算法和工具来改变银行运作模式的银行,是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的。这就需要从组织层面看清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最后讨论出来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行员他自己怎么做事情、怎么做业务、怎么服务客户,把它用数字的方式,把整个过程还原出来,通过工具的方式给其他行员赋能。所以我们最终就定了名字叫“AI Banker”,一方面是赋能,通过工具解决掉,让他有更多时间接触客户,服务好客户;另一方面是自主驱动性,创造行员接触客户的机会,或者创造新的销售机会。这是我们要做到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现在每一个板块,每一个业务领域有专业度的人拉过来问,你到底是怎么干的,怎么接触客户,为什么你做的就比别人好,把这个问题要问出来。然后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把他的行为和经验记录下来,看能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多数行员做到相对好的效果。我们做的所有东西都是围绕不同的岗位进行定制,营销业绩优的销售人员天天给有潜在需求的客户发微信,每天的目标是10条、20条微信,那能不能把这行为固化在系统里。还有风控、业务管理看板、培训,今天在座很多都是领导,本质上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你真正到一线看到在前面做事情的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是有非常深的专业性。包括做风控的人,做资产评估的人,做运营的人。而那些专业度过往我们不知道如何通过数字化表达,我们往往是人力、数据、交易过程中的资金等结果数据的收集,但是缺乏描述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做到这些结果的。底层用到的技术跟传统的技术和架构不一样,大量会需要用到NLP、智能语音、AR/VR、OCR,通过这些技术把过程数据记录下来,把它变成结构化,就可以进行分析。

最底层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我们叫做知识库项目。以前我们发一个内部的条文条例,红头文件一发,文件公告一出来,然后培训宣导。今天我们都希望把这些东西固化在系统里,让使用者并不需要背那些条文条例,它应该是被系统化、工具化,确保不折不扣执行,而且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整体建设的逻辑里面,首先要做的是强调赋能,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要做这些项目的时候是不是变成总行项目,客观来说,很多总行级自上而下的项目可能会不接地气。不接地气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首先,从最开始提出这个项目的时候定个规则,也就是项目的KPI,最终不能看到业务产出的,不能算成功,所以一定是总分联动,让分行看到这些项目的上线结果,分行可以吐槽哪些地方不接地气,哪些需要改善。第二,一定要有标杆,就是一定要能够看到项目上线后数据上的改变,然后去找这种差异,把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不好的及时改掉。

我们的基础能力是共享的,也就是中台能力。我们对中台的理解,当你觉得这个东西可被共享的时候一定是模块化的,今天一定做不到一个业务整体共享,为什么?因为不同业务线之间本身就是有差异的,但是你把这个业务板块打碎了敲开来看,里面的很多细粒度模块是可被共享的,做过程序开发的都知道源代码层面一定是可以被共享的,但是我们过往都太过关注整体的共享,结果大家看到的都是各自的差异,关注在为什么不能共享的论证上,但是细化来看共享的东西还是存在的。

第二是可参数化,业务要改变业务规则的时候一定不要变成排期,通过参数配置就可以实现,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第三是闭环,一定要建立项目上线后的数据运营闭环,监控项目是否被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通过这些数据能够观察到你做得好还是不好,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阶段三:开放银行(2020年-)

讲开放银行之前,我也被问过很多次,包括我的同事、下属都问过我一个问题“领导,你今天做开放银行是不是在赶潮流?潮流上大家都在说开放银行,所以我们也做是吧?”从某一个角度看,赶潮流也未必是坏事,潮流是不可逆的,要相信潮流有它的正确性。但是本质上,我们还是要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做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银行的本质是什么?当我们做银行时间长了,我们要回归本质。银行是怎么起源的?银行这个词在英语里面起源是椅子,最早期在集市场上帮商人做货币兑换的那些人,他们是最早做银行业务的人,这些货币兑换业务当时出现本身是伴随着商贸、交易的场景出现的,但是当我们获取了大量商人货币集中管理之后它产生了新的模式-贷款,所以有了今天的统一的“银行”,一个房子的银行。银行的服务模式是一直会在,做货币交换服务模式一直会存在,但不见得都是我们今天坐在这个会议室里面的人才能做这件事,支付宝、微信的例子已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做开放银行本质就是让银行业回归本原,回到原来该有的定位上去,就是服务商贸、服务客户,在他需要的时候你出现。这是我对我们为什么要做开放银行的理解。

平安的开放银行,我们正在规划期,是在初期阶段。今天在OPEN的生态里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是互联网几个大的组织,主要是阿里、腾讯,他们的生态真的是做得比较好。以经营全面AI化的宗旨去服务。我们的AI化、全面线上化、智能化、自动化是保证能够走出去的基础,因为你如果自己效率都很低,你自己还有很多操作环节是必须靠人,你是没有办法把这些能力开放出去的,因为你的速度会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以AI银行作为基础,然后把核心能力回归到银行本原,就是做货币兑换、支付和帮客户保管资产,把你能力直接输出到那些场景里面去,帮助你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去成功。

我们自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能力开放,把能力输出场景里面去;第二是平台开放,通过引入其他合作伙伴的场景,为自身的月活客户创造价值;最终还是希望做生态平台,这更多体现在对公业务以及供应链合作方面。这是我们的粗浅理解,在理念上大家都知道,关键是我们怎么把它做出来,为客户创造价值。

我们知道Bank无所不在,从外部的角度,就是让我们客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渠道,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时间点都能享受到银行服务。从内部的角度,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还原物理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才有机会改进,才能知道在哪方面上可以做得更好,着力点在哪里,在哪个点上客户需要更好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