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认识历史则是一门学问。 继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思想届再起风云,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即启蒙运动。这次运动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为核心,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基础上的一次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启蒙运动”在西方的意思是“光明的时代”,冲破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终于得见光明。这是一次文化的反弹,在长期中世纪时宗教、君主的压迫之下的,在文艺复兴推动下,历史必然性的一次反弹。 在整个启蒙思想中,理性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该被打倒。在启蒙时代的西方史学中有一派系占据支配地位,那就是理想主义史学,在考古学尚未兴起的那个时代,理性主义史学的出现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而在西方理性主义史学中,爱德华·吉本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从小在启蒙思想兴盛的英国长大,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均有研究,之后的向接触到启蒙思想家们的学习,加上他前后两次改变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的怀疑,种种一切促使他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代表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接下来,以《罗马帝国衰亡史》在例,浅谈启蒙时代的历史认识价值观。 对宗教的理性批判理性是启蒙时代的口号,体现在史学上则有着对宗教、政治的理性批判。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中最先做的事就是将“神学家”和“历史学家”区分开来,他认为,相比于神学家可以任意的将基督教描绘成降自于天,历史学家应该剥开迷雾,以理性,真实的态度去认识。“必须发现宗教在久居地上之时,已在一个软弱和堕落的人类中受到不可避免的错误和腐化相混杂的污染”。 吉本在书中对“上帝全能说”予以抨击,他根据《圣经》里的文字作为依据,借对公元2-3世纪流行的诺斯替派说道“对以色列的上帝做了不敬的描写,把他说成一个易于冲动和犯错误的神,爱憎无常,怒时无制,以卑下的妒忌之心,不容改变的对他的崇拜,而把他的偏私和保佑,仅仅施于一个民族……不能在这样的性格中看到全知全能的宇宙之父的特征。” 除此之外,他对基督教大肆宣扬的圣迹的做法予以否定,比如对耶稣受难时出现的三个小时的天地晦瞑现象的记载,对比与耶稣同时代两位罗马博学家的所见所闻,对比他们的传世著作的记载竟没有耶稣受难时的天地异象,对它加以否定。由此观之,吉本对基督教的批判不是一味地一厢情愿而是有理有据的理性的否定。 对君主专制的理性批判吉本在这本书中同样理性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他认为不应该笼统的、全盘的反对专制主义,而是能够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样为启蒙思想领袖人物的伏尔泰,他对专制主义同样拥有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明智的君主利用专制主义不仅不会阻碍理性的进步还会因为其巨大的权力和理性开明的思想做到理性的立法,并且确保合乎理性的法律的实施。 伏尔泰和当时的俄国沙皇以及普鲁士国王都是至交,明白他们两位都是具有足够的智慧并且理智的人,他们冠绝欧洲的至高权力反而可以让他们更轻松快捷的改变国家制度。在伏尔泰眼里,他们虽实行专制,但同时也足够开明,所以一方面可以做到合乎理性的立法,另一方面又有能力确保这种法律得到快速的实施。 同样,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罗马帝国的专制之君的批判也留有余地。比如吉本在第一卷的头两章,吉本就及其称赞罗马帝国早期的几位专制之君,他说那个时代是“世界历史上……人类最幸福、最昌盛的”“罗马帝国的广阔疆域,由一个在道德、智慧指引下的绝对权力统治”吉本的主张和伏尔泰的主张并无区别。 由此观之,以伏尔泰、吉本为首的一批理性主义者在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时都是保有理性的认识及批判。 对历史史料及历史事件的理性批判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者对待历史史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实证主义考古的发展。以吉本在书中说的例子为例,书中对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用一万兵力击败阿勒曼尼人三十万的士兵表示不相信,“对这个难以置信的胜利,我们可以归之于历史学家的轻信,或归之于皇帝陛下手下某些将领肆意扩大战果” 那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待过往的历史史料不仅仅只是盲目的相信,而是保有着怀疑的态度去考证,用理性的态度去验证过往历史中的真与假,这种方式对以后的考古学建立有着启示作用。 还有一点对以往史学家非是即否的认知不同的是,吉本强调应该对历史时间做出中肯而适当的评价。比如对戴克里先开创的“四帝共治”制,后世多是批评,认为正是这一制度使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在《衰亡史》一书中,吉本指出,“四帝共治”在戴克里先时期不仅没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稳定了社会动荡,进去了一段短暂的平衡期。 出现问题的不是戴克里先而是后世的皇帝争权夺利,当然戴克里先的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戴克里先,吉本这样评价“他应当受到指责的是他开创了那个罪恶的先例,但他并未实施对人民的压榨”由此可见,吉本在考虑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后做出的理性的评价认知。 结论综上所述,以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例,以小见大,可见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历史认识价值观正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对待君主专制、宗教、史料及历史事件等都采用谨慎的态度,做出中肯的评价。后世将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历史认识价值观称为“理性的真实”。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M〕王绳祖、蒋孟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