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笔记》第七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09

《孟子笔记》第七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想知道如何称霸于天下,号令诸侯,但是孟子不想跟他讨论霸道,想与他讨论王道,所以他回答说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孟子是子思的徒孙,子思是孔子的徒孙(也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在《论语》中都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孔子写《春秋》,不就是写这些诸侯的事吗,作为相隔不到一百年的后儒,孟子怎么不可能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怎么可能不讨论他们的得失。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不诚实,为了达到自己的另一个目的而说谎,虽然他的另一个目的很高尚,很远大,但是说谎就是说谎,但是后世儒者们另有说辞,圣人说谎说得都是那么动听,都是正确的,这也是后世儒者们没有学到孟子的好心,学到孟子这种做法的真不少,当他们把坏事做完后,还可以给自己找到依据,圣贤都是这么干的。其实孟子没必要说这个谎啊,就直接说霸道不如王道,然后你再来论证。看起来孟子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其实也没有起到作用,齐宣王还不是我行我素,也没实现孟子所推行的仁政,还外加撒了个谎,有点得不偿失的味道。

孟子通过齐宣王把牛换成羊的恻隐之心告诉他你也有王天下的潜质。不想把牛杀了祭祀,换成杀羊来祭祀,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杀生,但是孟子却从这个事情上看到了齐宣王有慈悲之心,如果齐宣王的这种慈悲之心能推而广之,对境内的臣民都有这种慈悲之心,何愁臣民不爱戴你,不拥护你,何愁不能王天下。其实从人的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有慈爱之心,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只不过是表现在不同的人事物上,但是要他们推而广之,到达博爱的地步,难度太大,只有他自己有这个意愿才有可能做的到,靠别人的劝说是不可能做的到的。

不忍亲自杀生,所以君子远庖厨。这其实也是一叶障目,掩耳盗铃的做法。我不杀伯夷,伯夷因我而死。过程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这也是成为后来男人不做饭一种极好借口,你看,圣贤都讲了,君子远庖厨,做饭这事还是你们老娘们干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