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09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是群居的动物,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总能找到同道中人,孔子所标榜的君子也是志向高远然而能与周围和睦相处的人物。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中,似乎总有一群不那么一样的人,简单地来说,他们不合群

一、文人不合群

儒家的三纲五常八条目,礼法一类,都算后来逐步添加上去,历经年岁,愈发繁重。这使得一方面,恪守礼法的真君子、假小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不合群的人也是史不绝书。虽然他们有些人的行为和主流不相符合甚至截然不同,但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史书也无法掩盖的迷人的光辉,甚至正史之中也对他们的行为大加赞赏

1、必也狂狷乎?

翻遍古籍,“狂狷”大概是最早的不合群之人,不肯“中庸”。但这是积极的正向的,仍然是入世而绝非出世。曾子的父亲曾皙谈论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种田园诗一样的向往,和想要治国的子路、冉有,以及想要主持祭祀的公西华是绝对不同的,和当时不在场,一心向学的颜渊大概也不同,可谓狂狷乎?他大概是孔子弟子里面最有隐逸之质的了,可惜这样旷达的人却有了一个恪守礼法,为保护身体不受损伤战战兢兢的儿子,多少有点可惜。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孔子讲学图

2、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论语》成书早,对孔圣人的形象,没做出多少文过饰非,有赖于此,记下了不少趣闻。李白提过的楚狂人可为一例。他是典型的政治黑暗而隐逸的人。在当时百家争鸣,各家尊长著书立说,在列国之间奔走的时候,他散发游于山泽间,从此不问世事。甚至劝导孔子这个积极入世的人远离政治,对于儒者来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是道家对孔子不多的劝诫之一,然而彼此人各有志,在儒道文化形成的初期,这两种人也就渐行渐远了。

3、礼岂为我辈设乎?

说秦汉以前的不合群之人,其实是有点不合适。毕竟儒家独尊之前,还没有形成主流,又怎么能说不赞同儒家主张的人不合群呢?

然则,秦汉以来,不合群的人也同样存在,并且也许由于时间渐近,数量上逐渐增长。早一些的,以竹林七贤为典型代表。

阮步兵曾在邻人之妇处饮酒,醉则眠妇侧,然终无所逾距。后阮母仙逝,阮籍在堂上醉酒散发不哭,服丧时宴饮无碍,下葬后却号泣吐血,形容颓废好几天。其余几人,常常爱好饮酒作乐,游山玩水,即便是后来主政一方的山巨源,也不会拘于礼法,不懂变通。他们的乐趣实在让我辈神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竹林七贤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不合群的文人,说来说去绕不开一个彭泽令。五柳先生祖盛父茂,后竟家贫至耕植不足以自给,令人太息。然而说到他辞官归隐,抛下最后一点收入来源的原因,更多的人只得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窃以为,政局黑暗,抱负无从施展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这五斗米除了俸禄之外,是否也是代指风行于世的“五斗米教”,是否表达了对上官的不满?这一点,是没有第二个人敢肯定了。

5、方山子

苏轼一篇著名的《方山子传》说,“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色。”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一家人抛下富贵隐居,必然是心向往之,有隐逸之志了。诸君且看,这方山子非同寻常,是苏轼的故人陈季常,他“少时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其家在洛阳,田宅壮丽与公侯等。”方山子之妻也并非寒门之女,我们熟悉的河东狮吼就是此人,此女出身河东柳氏,家中又是何等显贵,甚至还是下嫁了,而竟能随夫婿隐山泽间,殊非常人可及。

6、李贽

古往今来的不合群的文人里,最不合群的,以我观之,当属李贽。

李贽何人?批评孔孟,主张“男女平等”、“童心说”、“工商皆本”,收女弟子——这一点上,他比袁枚可是早了一百多年。他甚至给自己剃了一个秃头!这桩桩件件,在封建社会,尤其是高度专制的晚明,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开创性的。别说跟道学先生们比,就是跟他的那些不合群的前辈们相比,也是出现了质的飞跃!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李贽雕像

二、离群索居的原因

看过了文人们不合群的种种痴态,细细追究他们不合群的原因,脉络是逐渐清晰的。以我观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年万里觅封侯——对同僚不满

前文说过,绝大部分儒家士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因此,不合群的文人多半也是红尘里打过滚儿的。就是陶渊明,不也是求了一个小官,失望了才去辞官归隐的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读过书的人,没有人不想当官。区别只是在这人到底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

不合群恰恰证明他们曾经努力合群,最后失望,发现自己和主流不相容,平戎策换种树书。

2、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官职不满

有一部分文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这一部分人,大多见过繁华,甚至家门阀阅,出身非富即贵。对于他们来说,俸禄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的追求在于经世治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陶渊明

陶大将军的后人,当一个小小的彭泽令,合适吗?让“诗是吾家事”的诗圣去当一个员外郎,合适吗?让名满天下的李青莲当一个御用文人,合适吗?

不管皇帝是怎么想的,也不管人事安排是不是合理,在读书作诗的才华就可以转化为做事的才华的古代,安排成一个小官,对才子确实是一种侮辱。说到底如辛弃疾一样只想光复中原,不计个人得失的人还是太少了。所以出现了那么多感叹不遇的诗句。

于是魏征留下奏折,李白留下诗篇,各得其所,不虚此行。

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对官场不满

文人的清高使得他们不愿屈居人下,成为吏员,但人是不能脱离环境的,因此,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人所处的环境。

不约而同的,他们所看见的世道政治灰暗。民不聊生的时候,兵连祸结,农民勉强混个温饱的时候,朝堂上党争激烈。

他们不想改吗?改不了。上下混沌成一片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弱小。如果强行蚍蜉撼树,与三闾大夫何异?干脆眼不见心不烦,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4、来吾道夫先路——儒道兼济的传统

当然,前人的经历也许给了他们效仿的勇气,这一点和世情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和他们的行为互为因果的。如果不是对现状失望,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子,哪里会想归隐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王维

魏晋以来,我国文化愈发多元,三教合流以后,逐渐形成了儒道兼济的传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文人有了更多自由。如陶渊明,潇洒自在挂印而去,如王维,可谓隐于朝堂。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温和,进退得当。

三、不合群中的合群

见过太多不合群的文人,我几乎有了疲惫感。是的,想必大家也看得出来,这所谓不合群,实在没有多少新意。不论是什么时候的不合群之人,他们不合群的表现也不过是寥寥几种。饮酒、好色、恃才放旷藐视礼法,醉醺醺地做几件耍酒疯的事,几乎也就罢了。更愤世嫉俗的,挂印而去,宣称隐居,实际上“江湖中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关心着国家大事。也许他认为的时机到了,就会东山再起。

或许这里面李贽是个更为特殊的,然而留给他的时间太短,终于没有泛起什么浪花。一言以蔽之,大部分在一方面不合群的文人,换了个样子,合了另一个群。

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情。不合群的人,终究还是与别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内心寂寞孤独,被迫不合群。人是群居的动物,你曾见过谁是主动不合群的吗?因此,通俗的说法可以是,“社会发展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何古代文人有不合群的社会风气

文人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于是只能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还得小心翼翼地在大众的容忍范围之内,不能破坏了读书人的形象。他们虽然不合群,但才名得以流传后世。至于后来的不合群的人,面临的礼制更为森严,效仿前人是不容易出错的。譬如说,一才子醉酒,口出狂言,人们说他是恃才放旷,鄙薄礼制批评朝廷,人们说他是野有遗贤,总归是有人仰慕。嵇中散明明白白地不满朝廷,不是还有袁孝尼想去学琴吗?不是还有三千太学生送行吗?当垆卖酒的是风流才子,临案剖猪的,你看如何?

四、总结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这些不合群的文人,都留下了自己的风流传奇,令人仰慕。然而内心估计也是不愿的。辞官归隐,或者干脆不出仕的人,藏在那一副醉醺醺地面孔之下的,是一颗柔软的心,是对现状的心灰意冷。圣人之出,野无遗贤。今有盛世如许,愿与诸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论语》

2、《论世说新语中的竹林七贤》

3、《方山子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