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世界上,有哪个男人不是军迷呢? 唐朝是一个允文允武的朝代。那时候的男人,没有飞机大炮、航空母舰可以迷恋。但是,他们有“七种武器”啊。他们不仅研究,而且把研究心得写下来。这一写出来,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作为一个军迷,大诗兄有责任为大家盘点出来! 有一点需要申明:大诗兄说的这“七种武器”,都是在战争、战役、战斗中决定胜负的实用兵器,不是“中国舞术”里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也不是武侠小说里的运用各种奇技淫巧的“绝门暗器”。 【一】弓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弓箭,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战争兵器之王。杜甫杜老板已经告诉我们运用弓箭的基本原则:“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弓要用强弓,箭要用长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射程,在敌人打击不到你的地方有效打击敌人。弓箭的优势,在于远距离杀伤敌人,它的精髓是“非接触性”,而不是贴身肉搏。现代军事强国拼命发展可以打到对方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也是这个道理。 使用弓箭的标准兵种,是骑兵。弓箭骑兵的对象,也必须是骑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如果对象是步兵,那就不是战争,而是单方面的屠杀。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一种战略武器。不会“骑射”的军队,是一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军队。注意,大诗兄用的是“骑射”这个词,必须是“骑+射”。 对于骑射的运用,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的老师。因为他们生来就要在马背上生活,运用弓箭猎取地面上的野狼、灰兔、黄羊,和天上的鸿雁、雄鹰和大雕。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北部的赵国,因为跟游牧的戎狄直接对峙,最早领略了骑射的强大攻击力。“师夷长技以制夷”,赵武灵王实行了一次极为深刻、极为全面的“军事改革”,就是“胡服骑射”,成就了一个强国和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冷兵器时代,把“骑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在被打击、被征服的各民族的记载中,蒙古人从来不玩贴身肉搏的儿戏。当人们看到地平线上的烟尘腾起,当人们看到第一支箭射到脚前,他们就应该知道:下一秒钟就会有一万支箭前来拜访,灭顶之灾不远矣!
杜甫反复强调弓箭的重要性。比如,《兵车行》的第一句就是:
这些被征兵入伍的倒霉蛋、可怜虫,为什么是“弓箭各在腰”,而不是“刀剑各在腰”?重要性不一样。 再比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里写道:
“猛将腰间大羽箭”,看看,不管你是元帅还是士兵,腰间挂的,必须是“大羽箭”。 西汉“飞将军”李广,是运用弓箭的大师级人物。我们在《史记》《汉书》里看到,敌人哪怕近在咫尺,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弯弓射箭,而不是挥舞刀剑。李广的各种故事,唐朝人依然津津乐道: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虎!虎!虎!此处无虎胜有虎。
【二】刀: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 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出塞 唐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两军对垒,先是轻骑兵们的一阵箭雨,然后,还得冲锋陷阵啊。冲锋陷阵,就需要重装甲骑兵的大刀和长枪。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黄河、黑山一线,是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的第一线,年年有战事,将士们策马冲锋,大环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用刀的最高境界,就是“砍瓜切菜一般”。什么叫“暴力美学”?这就是。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击鼓,就是古代的冲锋号,鼓声不停,不能停止冲锋。仗打到最后,刀口都砍残了;战事结束,清点战场,金刀入匣,血迹都来不及擦呢!这里的刀,应该是将军的短佩刀。 中国武将里,用刀第一人是关羽关老爷。关公能够成为中国武圣人,这把大刀是重要道具。刀,是什么刀?青龙偃月刀。轻重有几何?足足八十一斤。这样沉的刀,连关老爷这么装的人,都不能一直“端着”,他需要一个专门捧大刀的贴身将校,就是周仓。不过,关公和青龙偃月刀的故事,大多来自演义,大家听过算数,呵呵。
【三】枪: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节选) 唐 白居易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实写的不是战争和兵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一句,是用来形容琵琶曲的声音。话说回来,老白用刀枪而不用其他器械来打比方,说明“刀”“枪”这两种兵器的运用,在军事上是极为普遍、并驾齐驱的。 枪,是一种穿刺兵器,它的前身是矛。枪是矛的升级版,为什么要升级?因为矛的顶端是光溜溜的尖头,刺杀敌人后的流血会沿着长柄一直流到手上,导致湿滑。而枪的尖头和枪身接头处装上了红缨,你以为这是为了美观?其实是为了分流鲜血。真相总是这么残忍,兵器的改良建立在杀伐的基础之上。 杜甫写过一首不太有名的诗,其中提到一种名枪: 重过何氏 唐 杜甫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讲的是一个将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景象。这肯定是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前奏。“绿沉枪”,是一种名枪。有的说,这是用绿色竹竿做枪身的枪,大诗兄觉得有点不靠谱;有的说,这是泛着幽绿色光泽的铁杆沉枪,我喜欢这种解释,很有质感和画面感…… “绿沉枪”,后来在字面上演化成了“六沉枪”。《说岳全传》里的双枪陆文龙,使的就是两杆“六沉枪”。大诗兄小时候在小人书上看到的这种枪,两头都是枪尖儿。二乘二得四,一人双手四个枪尖儿,这战斗力还不爆棚啊?
【四】戈:半夜军行戈相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中国人说打仗,都说“大动干戈”;形容军队的浩荡气势,都说“金戈铁马”。这说明,戈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兵器。 戈的形状,是在矛头之下,呈九十度安装一个刀刃。这种配置,是有讲究的。大诗兄前面说过,矛的问题是容易“入肉太深”,横着装上一个刀刃,既可以让矛尖更容易地拔出,横出来的刀刃也能够更有效地杀伤敌人。所以说,戈,也是矛的一种升级版。 如果你要看古代的戈,最典型的是在北京、上海大博物馆的青铜器馆里。这说明,戈是一种出现年代很早、很古老的兵器,商周青铜器时代已经有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鼎鼎有名的边塞诗。它好就好在写实、白描,因为岑参是直接参与边境战争的人,用现在的文艺理论说,他的作品里“有生活”。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是滴水成冰的西域寒夜,大军要在黎明前赶到主战场。将士们肩上扛着泛着冷光的长戈,“丁丁当当”,钢铁碰撞的声音,就像要划破最深的夜幕。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割。人和马呼出的热气,发出“吱吱”的声音,在半空中直接变成白霜…… 【五】戟: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讲的是前朝往事。想当年,曹、刘、孙仲谋在赤壁大战,长江滚滚、烈火熊熊,有多少战船灰飞烟灭?有多少兵士丢盔弃甲? 所谓“折戟沉沙铁未销”,直到几百年后的唐朝,人们还经常在江岸边、泥沙里发现赤壁大战遗留下来的、锈迹斑斑的铁质兵器。其中,就是一种兵器,叫做“戟”。“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拿给磨剪子镪菜刀的大爷打磨打磨,发现的确是前朝的物件,不是文物贩子伪造的…… 戟的样子,比前面讲过的戈又复杂一些:它是在矛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弯月形的刀刃。所以,它又能直刺、又能横击,是兵刃里的“多面小能手”。当然,首先用它的人得是“多面小能手”。 这个世界上,用戟用得最好的,还是三国人物,他的名字叫吕布。用着一根方天画戟,吕布干掉了干爹董卓,跟刘关张对阵可以“一打三”,还可以拿来当道具玩一出“辕门射戟”。
【六】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 南园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不是“吴国的蚊帐钩子”,而是一种有名的腰刀。春秋时期,吴国是南方一霸,发展出一种有名的兵器,就是“吴钩”——弯月形状的腰刀。吴钩具有最优美的弧度,看上去没有长枪大戟那么张扬,但其实,这是近身格斗最完美的兵器。所以,后世的人们,包括李贺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夸奖一把好腰刀,都要冠以“吴钩”的头衔。 关于“吴钩”,杜甫在一首《后出塞》中写道,“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你看,都是把吴钩看了又看,就像小男孩珍爱着他的玩具小飞机、小军舰。 大诗兄再多说一句:近代以来,日本刀的名气很大。日本刀的确很漂亮,用来切腹更是杠杠的。但其实,日本刀的原型之一,就是吴钩,不论是从形状还是从质量上来说。
【七】剑: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剑这种兵器,其实是最难捉摸的。严格地说,它的实战意义并不大。《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兵器是双股剑,但大家都知道,他在战场上是个打酱油的。 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战场上,能够佩剑的应该是最高统帅。而我们知道,最高统帅是不应该进入敌人射程之内的,他应该稳坐中军帐。但是,匣中宝剑一旦抽出,就是总号令。我们总是说“剑指”哪里哪里,说明“剑”就是各种兵器的总司令、总头领。它不直接跟你过招,它不屑跟任何兵器过招。 武人佩剑,文人也佩剑。佩剑的文人,就像端着专业单反的记者,顿时有了大丈夫气。佩剑的文人,还可以特别装,特别有范儿。像李白这种,好酒好菜上了一桌子,突然把象牙筷子、夜光杯子往地上一扔,拔出长剑砍下一只桌角,眼神迷离。他剑不离手,大家都很识相地配合,谁也不想靠得太近——这哥们经常没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