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百问# 5,切磋:大青龙汤两条。 * * * * * 提问者sy为西医博士、中医临床实践者,目前以中医疗法于德国执业行医。“z答”为我的答语。下文直录自其与我两次微信交流之记录,虽医理渐推渐深,而体例难免失严,读者包涵。 本公众号的关注者除了一般病人之外,也有(中西)医界同道、中医学者、中医爱好者、中国文化爱好者,所以除了有一定质量的中医科普文章、相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外,时不时也推送一些偏向于学术内容的文字;故,有看不懂的不要紧,言辞曲泛,理境渐阔,会心存意,恕已有获。 * * * * * 20180208Thu. sy问: 《伤寒论》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 脉本应为浮紧,在此为何说中风?查了,都说是笔误,感觉又不像,因为 感觉大青龙汤说的是中风和伤寒合病证,太阳中风与这时又脉浮紧的关联。。感觉大青龙汤证里应该是既有缓脉又有紧脉 而且三十九条正好反之,笔误可以排除。这病机不知你怎么看? 三十八和三十九条要合起来读,比较着读,我更趋向于三十八条是先中风后有感伤寒,故表现为脉浮紧;而三十九条正反之。其表现的症状各有不同,但都个用大青龙汤解之 * * * z答:肯定不是错简、笔误。 你提的问题,涉及到《伤寒论》研究比较深入的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本论中,“中风”、“伤寒”的多重意义;第二,就是“中风”、“伤寒”互见、互变的问题。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一条的实质是太阳伤寒,基本点是邪气闭郁非常重的太阳病,脉浮紧甚、发热甚、恶寒甚、身疼痛甚;但是这种强烈的闭郁之中有开泄的一面,“太阳中风”的“中风”二字实际上是指“微微有汗出”,但是这个汗出非常微、少;既然闭郁重,那么按照一般处理,就用了麻黄汤类发散祛邪,而后果却出现“不汗出而烦躁”,这个“不汗出”不是说一点汗都没有,而是这个汗出与之前的微微汗出大体相当,不能达到汗出邪散的“畅汗”的目的;既然如此,就用加大发散能力的大青龙汤去治疗(与麻黄汤相比较,关键就是倍麻黄,加石膏)。 所以这一条,翻译一下可以说是“太阳病闭郁非常严重,见到脉浮紧,发热甚、恶寒甚、身疼痛甚,而微微有汗出,用了麻黄汤,却没有能达到汗出病退的目的,汗量没有明显增加,反而出现烦躁等等症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加大发散力量的方式去处理,用大青龙汤。” 后面“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这种“脉微弱”可以是真正的微脉、弱脉,也可以是比前面“太阳中风脉浮紧”这种很紧、很盛、摆动很大的紧脉稍微缓和一点的紧脉,无论哪种脉,这个尾巴都是正虚/阳虚伤寒,都是与前面闭郁很甚的“太阳中风脉浮紧”这种闭郁为主略见开泄的伤寒作鉴别诊断,省略了“发热”(或者发不起来热)、“身疼痛”,这种阳虚伤寒又呈现一种开泄的状态。 所以这一条就涉及到,中风、伤寒在《伤寒论》中有多意,但根本意义是闭郁与开泄对举;也涉及到中风、伤寒不是完全割裂开,而是可以“互见”(中风之中见伤寒,伤寒之中见中风,即闭郁之中有开泄,开泄之中有闭郁),甚至中风伤寒“互变”(伤寒转变为中风、中风转变为伤寒)。 这里再引申向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伤寒论》所谈论的症状,第一是症状本身;但更是症状背后所指,即病机,比如这里的汗出与不汗出,身痛与身重,实质上是在提示表闭的程度、层次,所以症状不能看得太死,要看他的精神实质,依指见月、因权显实。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这一条的“伤寒”一是指症状特点无汗,更是指病理状态:闭郁。但是这种闭郁与上条闭起来显得“宽”——闭郁的程度虽重但是“层面”更“宽”,所以就不是出现身疼痛,而是出现“身重”,所以脉不是浮紧,而是浮缓。这个浮缓不等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脉浮缓,这个浮缓的含义是比起很甚的紧脉来要缓和一些,但还是在紧脉的范围内。 “乍有轻时”,一是与身重连看,说明这个闭郁虽然宽、重,但是随着阳气的升降出入,气机还能够松动、流转,所以不至于邪气太盛、闭郁太甚而闷绝至于死,就是说“乍有轻时”就是还有生机;“乍有轻时”还可以与“无少阴证者”连看,作鉴别诊断:少阴证的身重、神疲惫、但欲寐等等,也可以表现得很严重,这个是因虚而致,可能就表现出一种持续性的“身重、神疲惫、但欲寐”,而因为正气闭郁,邪气盛实而出现的身重、神疲、但欲寐就是间断性的,时轻时重的。当然,后一种说法更值得商榷,我只是作一个意向性的说明,理解到它的主要精神是鉴别诊断,虚也可以出现这种身重、神疲、但欲寐的情况就可以了。 “大青龙汤发之”,语气虽郑重、肯切,也有孤注一掷,甚或无奈之感。也就是说“主之”者,尚能与谋,“发之”者,或不能挽:大青龙汤是《伤寒论》给出的发表最强的处方结构,超过这个结构,就很难再挽回,君当见古籍中有外感邪气太甚,正气虽不虚,用了麻黄重剂,但无奈汗也发不出来,或于日内、或数日见闷绝至死之记载。 以上。 * * * 20180209Fri. sy问:读了几遍后,我提下面的几个问题,以便确认我把上面你说的内容正确理解了[Salute] 1)你说的中风、伤寒可以并存的,38、39条说的就是这种状况,我理解对了吗? 38条的情况是:中风(开泄)和伤寒(闭郁)并举中,伤寒(闭郁)更重,而这时的闭郁已经不能用麻黄汤解除了,汗发不够,寒邪于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扰心神,故而生烦。故只有用发力最强的大青龙汤解之:麻黄加倍 我理解对了吗? 如果理解对的,那我可不可以理解大青龙汤实际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呢?不过去了白芍(因为它的性收敛)、加了石膏(因为它的解里热) 2)“若脉微弱,汗出恶寒者,不可服”,同意是种阳虚的伤寒[握手][握手]。可以这样理解吗:本是少阴病又加了伤寒?想问曾兄会开什么出什么方解之呢?“麻杏甘石汤“不知如何? 3)39条,你指的与38条相比“闭郁的*宽*是什么意思呢?没大明白。。 你说39条是比38条脉的紧的程度更和缓(而非中风的脉象),这个“宽”是不是指的是脉象上更“宽”之意? 如果说39条的“脉浮缓”不是中风之脉浮缓之脉的话,我就有点转不出来了,问:39条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呢?它与38条有逻辑上的关系吗?或说类比的关系吗? 实在不好意思,也不知问得明白不[Salute][Salute] * * * 20180210Sat. z答:我回答的标号没有按照你提问的编号来,但是基本上是顺应了你提问行文的顺序,略有枝节扩展,请耐心看。 1,通读你20180209的回复,看得出,你讲的“中风、伤寒可以并存的”、“中风(开泄)和伤寒(闭郁)并举”,与我讲的“中风伤寒互见”,可能有微妙的差异:“并存”、“并举”,则还是两个比较“独立”的两个问题、状态,侧重于从已经规定好的思维模式、名词术语结构去理解; 而“互见”,的实质却倾向于从“中风”、“伤寒”这种分类、模式、模型、规定之中去探求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邪气(邪气的实质),什么是正气,邪气怎样伤人(包括正气的层次,邪气伤人的层次、程度、方式,正邪斗争的趋向性以及病机转化等等问题)。 不是我故作叼专之态,请体会。 2,38条的基本点是强烈闭郁之中略略有开泻,《伤寒》本论中,闭郁对应的名词术语就是“伤寒”,开泻对应的名词术语就是“中风”,从这个角度讲,38条病机特点就是“伤寒”为主,“中风”略见而为次,所以说可以讲是“伤寒”又见“中风”,即是说闭郁之中有开泻的一面,也就是“中风伤寒互见”的一种类型。 而39条的基本点是闭郁,没有显示出开泻的特点。这个闭郁不是“窒郁”,不是“塞得满满的”,而略略有能够“松动流转”的迹象(“乍有轻时”),但这个“松动流转”不是开泻,那么就不符合“中风”的特点,所以39条这一条只有闭郁(伤寒),没有开泻(中风),不是“中风伤寒互见”的类型。 所以你的理解不准确,似乎在追求一种对偶、平衡的感觉,而没有深入下去,还在名词术语概念上打转,没有深入到这些问题的本质上来。 3,在一般层次,中医爱好者讲,讲“大青龙汤是麻黄汤跟桂枝汤的合方”是可以接受的。但,深入一点,从中医学者、伤寒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就不准确、毛刺多、基本立足点模糊。 我明白你的意思,当然,“桂枝汤”、“麻黄汤”所代表的法度、作用机理、力量强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处方,“麻黄汤、桂枝汤合方”也不仅仅是两个处方加起来用,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加强作用,但是这种说法是模糊的。 首先要明白,麻黄、桂枝在同一个处方中出现,可以称为“麻黄桂枝同用”,而不当称为“麻黄汤、桂枝汤合方”。 因为,单说麻黄、桂枝,它是具体药物,单论药物,就是分析处方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如果讲某汤与某汤合方,就是讲“法度”之间的关系;“要素”跟“法度”当然没有鸿沟,而且“法度”的具体体现、具体实施也表现在处方“要素”的有机组合上,但是把“要素”与“法度”裹挟在一起来谈,就不是严肃、缜密的讨论,就有可能越说越歪。 (这个也是传统中医学文献资料整理、理论讨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开始大家好像还是在讲同一个事,讨论着讨论着,大家都走偏了,焦点就不在一起了,成了鸡同鸭讲,各说各话。这也是现代伤寒论研究、中医学界应该注意大力建设的问题:建立缜密且符合历史源流的名词术语体系、提高学者素质、倡导名词术语规范化使用。君子存心。) 麻黄与桂枝有多种组合方式,比如本论中,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桂二越一汤,小青龙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都是麻桂合用,但是(除开其他药的关系)请注意:麻桂的比例不同;按吾师傅元谋先生的观点:麻黄桂枝一比一以下的,只能看做是桂枝汤(法度)加麻黄,其目的是加强桂枝汤的发散力,这一类处方不能看做就是麻黄汤,原则上还是属于桂枝汤类方;麻黄桂枝一比一的是小青龙汤的“格调”(法度);麻黄桂枝三比二的,构成麻桂“相需”关系,即麻黄汤麻黄桂枝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才是麻黄汤的核心;麻黄桂枝六比二的,即是大青龙汤麻桂比例关系。 强调一下,麻桂比三比二的才是麻黄汤的“格调”(法度),麻桂比六比二的才是大青龙“格调”(法度)。 我想这样讲也就大概回答清楚了你说的“大青龙汤是麻黄汤跟桂枝汤的合方”这句话:拆开来落实到的具体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 另外,你讲到芍药收敛、石膏清热。 芍药非“酸收”而为“苦平”,此为不刊之论(秦汉古本草如《本经》即曰苦平,宋以后酸收之论起,至清始反思、践察),近代伤寒论研究多有检点,请自查。 (最简单的就是你拿一片芍药嚼来吃,看什么味占主导,当然这个“味道”不是完全是中医学里面讲的“气味”,但能从一个方面让你理解芍药至少不以酸味为主。) 芍药在桂枝汤里的主要作用是通行营气(次要作用是化生营气)。至于为什么大青龙汤不用芍药,其理由就是:大青龙汤证所针对的病理关键是卫气闭郁较重,而营气通行不利是次要环节,是在卫气闭郁较重的状态下派生出来的环节;此时,卫气闭郁重、极、急,立法处方着重就要处理这个问题,卫气闭郁得解,营气自然恢复通行,不需要专门去通行营气。 或问:加上芍药通行营气不是更好吗?答:重证、急证更要专注关键环节,立法处方面要收得更窄,更精,更专,药味要更少,这是仲景处理问题的“风范”,也是仲景示范的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原则。在大青龙汤证中,多加一味芍药,实际上就分散了桂枝帮助麻黄开表的力量,反入歧路亡羊之途,君子当慎。 大青龙汤中的石膏,一般可以理解为清热。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吾师傅元谋先生语):“防止化热”;我的观点是(对“防止化热”的注脚),在这里用石膏,不是热不热的关系,热、烦躁是从症状上提示我们,大青龙汤证的闭郁由在表的闭郁,病势逐渐入里,这种闭郁逐渐深入,影响层次更深,请以温病学所讲“逆传心包”喻之,加石膏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兼顾”这个问题:心肺贯连,表郁迫肺,肺窘攻心;所以加石膏是次要的问题,它有帮助解表的作用,有截断病势的作用,但这些都是次要作用;整个病的出路、关键还是在麻桂猛力开表(注意:傅老讲的“防止化热”的“热字”和一般讲的石膏清热的“热”字是不同的,傅老讲的“热”字更有“闭郁”的意思在)。 4,“若脉微弱,汗出风者,不可服”若理解为“少阴病又加了伤寒”,言下之意,就是把少阴病、伤寒病看作两个病,或者说把伤寒病看作只是太阳病,或者说潜意识认为只是太阳病才有伤寒,恕我直言,我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对。六经皆有伤寒、六经皆有中风,把伤寒、中风只看做是太阳病的两个类型是不对的。这又回到了中风、伤寒的多重含义问题,请体会。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的类型当归为少阴伤寒一类,少阴是定位,伤寒是定性;因为我体会这个症候突出的特点是闭郁,虽然也有汗出,但是这个汗出绝不是蒸蒸汗出、漐漐汗出,而是阳虚脱漏之汗出;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闭郁与开泄同见的类型,且这个闭郁是偏里,正气闭郁、凝滞于内,而失守、涣散于外呈现的状况;这就与大青龙汤证在表大面积闭郁,小面积开泄,虽然都是闭郁与开泄同见的类型,而实际的病理状况不同。 其处理方式,按照《伤寒论》表里先后治疗原则,在表里都有问题又都不太重急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先处理在里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在表的问题;选方,从原书的处方范围来看,可以考虑借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一类。如果你考虑用麻杏石甘汤,是只认为表有闭郁,里不虚,选方就没有站住你认同的少阴伤寒的立场,从而很有可能从漏汗发展成脱汗,恶风变成恶寒,甚至导致亡阳。 5,“宽”不是指脉宽大,而是指“表闭的面积宽”,上文也提到了,请体会。当然这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依指见月。 6,39条与38条有逻辑关系。 共同特点是表闭非常严重,38条闭郁之中有开泻,39条纯闭郁,但气机本身没堵死,略略能松动,以此见生机,所以38条给你讲“大青龙汤主之”似乎是游刃而有余,但39条语气却略沉,不无孤注一掷地说“大青龙汤发之”;另外,“大青龙汤发之”的孤注一掷也体现了这种用法是急救,你看麻黄六两(汉代六两相当于现在90克,用90克麻黄去开表的病你想想是什么概念)先攻表,暂不计成本与代价,表不开必死,表得攻开,正气虽然会大伤,但是这个时候也就好办一些,该扶正扶正就是了了。38条与39条闭郁虽然都是闭郁非常严重,但是两者相较而言,38条闭郁更偏表一些,39条闭郁更偏里一些,38条的闭郁的程度总体上来讲比39条轻一些,也就是邪气轻一些;38条闭郁之中见到的开泄,与39条闭郁之中的气机略略松动也可以联系起来,都是闭郁之中略见“流转”,但是开泄不等于气机松动,开泄就可以等于“中风”,但是闭郁之中的气机流转不等于“中风”;以上是他们的内在逻辑联系。 我的邮箱是joseph_zeng_827@163.com 如果问题比较长、需要深入讨论的话,可以发邮件到这里。 以上。 |
|
来自: 昵称802361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