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叉的源流及其训练方法

 雪山飞狐之独狼 2019-12-10

飞叉的构造

叉,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兵器,一为暗器。兵器之叉,长约三尺,头为三股或五股,在股之相会处,装上两个活动的圆盘,股后装柄。做柄之物,或为枣木栗木等,或用铁棍直接与叉头铸在一起。使用时将叉执于手中抡舞,后人改为飞盘旋舞,即后来的弄钢叉,变为悦目游戏之具,而不适宜搏斗之用。

飞叉的式样与上述之叉相同,但小数倍,其叉盘可用可不用,叉头叉身均以铁铸。飞叉总长约九寸,叉头占三分之一,通常以三股为多。中间一股突出如同枪头,左右二股为半圆形抱于中股两侧,也有锐利之尖头,且半圆形外侧为薄刃,三股相合,近似圆形。近叉头处的叉柄较细,愈后愈粗,长约六寸。全叉重量约在一至二斤。每九叉为一联,用软皮插袋盛之,斜缚于肩后。

飞叉的源流及其训练方法

飞叉的练法

飞叉的练法与脱手镖、飞蝗石等不同,练时以手握叉柄的最细处,一把统握,虎口向柄之后端,腕之外侧贴近叉身,以小臂与腕之力发出。发叉之前,宜高举于头上,猛力向后一挫,顺势向前撑去,手掌一松,叉即飞出,此为正射。若以手握叉,反掌向上,虎口向后,臂先向外宕, 然后屈肘逼回,使叉从旁侧射出,即为侧射。若以手握叉,反掌向下,而将臂宕向内侧,然后向原方向射出,此为撇射。若以手握叉,虎口向前,叉头向后,先向前一送,然后将叉从肩上或肋际向后射出,则为反射。

飞叉之靶以木为之。练习者立于离木靶一丈处,发叉射之。先练正射,距离由近而远,以百步为率。而靶则由大渐小。待正射练得精纯后,再练侧射。侧射时以不握叉之肩向靶侧立,以正射练法习之。纯熟之后再练撇射。撇射时人亦侧立,但以执叉手之肩向靶。至于反射,则须背 靶而立,扭身觊视目标而发叉。如此按步循序练习,如有两年苦功,其技即可观矣。

练习飞叉时,应以中股击中目标为标准。其左右二股, 虽有尖头,但因较短,只起辅助中股的作用。然而,此二股也非虚设。用叉取目标时,当对手避过中股之锋,在旁两股因外缘有利刃,亦足以使对手受伤。且由于中部凸出,对手是不易避开的。

飞叉的源流

明朝时,倭寇作乱,来去无定,防不胜防,浙江近海之处,百姓遭蹂躏。有福山港附近农民金氏兄弟七人,皆孔武有力,与乡邻共谋自卫之策。当知倭寇登陆而至,七兄弟率胆壮者数十人,以布裹身,足蹬木挠,用各种颜色涂面扮作神鬼之状。他们又将耙锄等农具敲直当兵器,于深夜寇至时,鼓噪而攻之。倭寇以为天神降临,狼狈奔溃,自相践踏死伤多人。当地农民学其之法,将耙锄敲直当叉和铲,此为叉之出现。后倭寇探知上当之事,举兵尽杀金氏兄弟及乡民数十人。后戚继光挥兵到来,倭寇逃遁。戚继光嘉赞金氏之举,上奏朝庭,乃封金氏兄弟为七总管,准建庙以祭祀。后来常熟一带的总管庙,即为祀金氏兄弟。

飞叉的出现应在以后,据推测是好武之士于飞刀、飞缒等法而发明。清道咸之时,太湖有水寇名陈雄,跋扈异常,水性卓绝,尤精飞叉。其膂力之大,射出飞叉能于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人称飞叉太保。此人极信嵬神,每日必燃烛祷于神像前,求其福佑。后人劝其改邪归正,他听从后投湖南练水师彭玉麐部下当护勇,战则身先士卒,屡以飞叉建奇功。后升至统带,年迈辞归故里,以武术课其孙。飞叉之技,非子不传,故习者甚少。

有武师陈凤山得到此技,一日,与人游至乡间,见群童于池畔用鱼叉刺鱼,命中者十中一二。陈凤山见状,握飞叉于双手,鱼现叉发,每叉必中。群童各分鱼四条,高兴而归。以鱼于水中游行不定,能数十步外发叉而应手而得,可见陈凤山飞叉之技精良。

(石川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