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米开郎基罗,一个无与伦比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师。他一生忧患愁苦,颠沛流离。“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的他,在苦难中达成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如果说,《米开朗基罗》是一种崇高峻岭之上无可企及的英雄主义,《人生海海》则讲述了平原中可触可摸的英雄主义。 对信念的坚守对现实的不屈,是英雄的英雄主义上校,是故事主人公的绰号。这位人物的原型,是作者麦家老家浙江富阳的一位军人。整个故事从“我”的视角,呈现了上校跌宕起伏的一生。 上校是个奇人。在村子里有着无人撼动的地位,同时又有另一个毫无尊严的绰号“太监”。太多的人和“我”一样好奇他的经历过往,他却从不做过多的争辩。 为了多救人,他从“神枪手”变为“金一刀”;为了党国的情报,甘受女鬼佬女汉奸的摧残。而这只是命运跟他开的小小玩笑。 那被刻在小腹上的两行字,才成了他后半生解不开的魔咒。 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宁愿被叫做太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儿,宁愿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解甲归田。如果命运到此收手,他依然是那个眼睛发光温和而有力的上校。 一场文化大革命又一次将他拉回苦难,把那原本应是恪尽职守,为国奉献的军功章,变成人人不耻的罪名状。 作者麦家对上校寄予了深切的悲悯与同情。自始至终,他如上校所愿,没有让读者亲见那些刻在小腹上的字。 也许上校疯掉、失忆,回归童年的纯真,是对那段悲情人生最好的祭奠,也是作者对心中悲悯的英雄最温情的安排。或许这不是上校最想要的,却是他乐于接受的。 生活如此令人绝望,但上校跟人们一样,依然兴高采烈地活着。 在黑暗中不放弃敢和解的勇气,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这是“我”前妻遭遇车祸,临死前对“我”的嘱咐。 如果说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太过离奇曲折,那前妻的遭遇,让我心里本来就要胀破的悲伤,终于破了。 “前妻”15岁时全家被红卫兵打死,为了活命,她用年轻的身子抵出头费,逃到西班牙 ,一个人面对龙头的纠缠,当牛做马的工作和支离破碎的生活。 她含着屈辱和仇恨生活在黑暗里,却不忘寻找命运遗漏的一丝微光。深处泥潭中的她,不仅找到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更激发了“我”活着的勇气。 有些人,为了活着已拼尽了全力。 作者麦家没有对像上校一样命苦的“前妻”过多着墨,却赋予了她强大的感召力。 而正是这份力量,一直支撑着“我”,从一心求死到摆脱工厂及龙头的压榨,从露宿异国街头的流浪汉到变成小有成就的生意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妻”是“我”心中绝对的英雄,不亚于上校。 也正是这份力量,让“我”有机会回到故乡,与故乡、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麦家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这是说给《人生海海》中的人物的,相信也是说给他自己的。 麦家多次谈到,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家乡对父亲有着解不开的芥蒂。随着年岁渐长,他饱含遗憾。也许这本书,正是他与自己和解的见证。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人生海海,潮起潮落。 人生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也许我们做不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豪迈,但那些你认为过不去的坎,过几年回头看时,也不过如此。 苦难中不屈服,黑暗中不放弃,终将拨云见日,与现实和解,把自己活成自己的英雄。
的确,看别人的人生,过自己的人生。这,应该是英雄主义带给我们的终极财富。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