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在城头山遗址发现“静水沉积”,农民却说:这不就是古稻田吗

 历史解密坊 2019-12-10

1996年12月,考古专家在湖南城头山遗址,意外发掘出了一块从未见过的烂泥地,正当专家们用拗口的专业词汇对它进行命名时,一位参加发掘的老农,却一针见血的说出了烂泥地的名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老农的话令专家们大为震惊,同时也解答了一个世界难题,究竟专家们在泥地里发现了什么呢?老农又说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一一揭秘。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常德的澧县,是一处大型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同时也迄今为止,华夏所发现的最早的古城文化遗址,被誉为“国内最早的城市”。据考古文献资料记载,城头山遗址在1979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但一直到1991年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也正是这次发掘,为我们揭开了城头山遗址的神秘面纱。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专家们首先出土的,是城头山先民的生活遗迹,如房屋,城墙和水井等,紧接着又出土各种生活器具,如石斧,石棒和石铲等。但令专家们感到惊喜的,则是发现了一些麻布残片,虽然它们都已经碳化成了黑色,但依然可见麻布纺织得十分整齐。
麻布的发现,表示在6000多年前,城头山先民已经穿上了衣服,而不再用树叶遮体了,可以说是一次文明的巨大进步。除此之外,在城头山遗址中,专家们还接连发现了大量稻谷,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城头山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随着城头山遗址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在1996年12月份,还有了一次最令人惊奇的大发现。当时,专家和当地的村民一起,正顶着腊月的寒风,在田间清理一处城墙遗址。
经过半天的忙碌,专家们清理的深度达到了1米多,并且已经可以看到原生土层。随后,一位专家在接着往下清理时,却发现下面的土质竟发生了变化,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挖到了稀泥,一大片看起来灰色的烂泥地。

几位专家感到十分好奇,便用手抓了一把烂泥上来看看,结果发现还挺有粘性的,而且闻起来有一股腐烂味,就像是河里的老淤泥一样。专家们带着疑惑,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后,便将其命名为“静水沉积地”——即由淤泥长时间沉淀形成的土质。
就在这时,一位参与发掘的老农却不满意了,他对专家们嚷到:“这不就是稻田嘛!我种了大半辈子水稻,这种土质我见多了。” 老农的话让专家们忽然一惊,其中“稻田”两个字,更是像一颗子弹一样,瞬间击中了现场所有的考古专家的内心。

专家们恍然大悟,如果这要真是古稻田的话,那城头山稻田遗址,岂不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田。为了进一步的验证老农的说法,专家们都打起来了十二分精神,继续对眼前的烂泥地进行仔细清理。专家们挖了几铲子后,一些白色的根须出现了在人们眼前。
白色根须是水稻吗?专家们一时间也无法确定,便带着它们回到实验室进行科学鉴定,同时还带了一些烂泥样本一同检测。几天后,鉴定结果表明,白色根须正是水稻根须,而且在烂泥中,也检测出了稻壳的植物硅质体。

专家们给了权威论断:城头山发现的烂泥地,正是一处距今约6500多年的古稻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稻田,它不仅推翻了水稻外来的观点,更是确定了澧县是世界人工种植水稻的发源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后期的发掘过程中,还清理出了水稻的灌溉沟渠,说明在当时城头山先民在种植水稻时,或许已经能做到旱涝保收了,因此这绝对算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水稻虽小,但地位尤重,它不但与文明紧密相连,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无一不和粮食挂钩,可以说没有水稻,就没有今天世界上的几大璀璨文明……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