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风萧萧6868 2019-12-10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三十六计》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人已经明了,但自己的朋友或盟友却还摇摆不定,这时候可以设法引盟友杀敌,不必自己出力,这是从《周易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即借他人之力、他人之口、他人之刀,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障碍。达到“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的目的。这是为了尽可能地保存自己实力而使用的招数。当明了敌人动向之后,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攻击敌人,自己则可以在暗中操控,既实现预期目标,又不会损失自己的精力和利益。

在中外军事史上,假借他人之手,达到自己企图的成功战例比比皆是。王允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皇太极利用崇祯皇帝的疑心除掉了袁崇焕,曹操借黄祖的刀杀掉了祢衡……都是自己躲在一边暗暗指挥,而让别人扮黑脸,消耗别人的力量,又不会弄脏自己的手,可谓精明绝顶,两全其美。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袁崇焕被“借刀”谋害

诸葛亮出师南征时,雍闿、高定派兵偷袭蜀军大营,却被杀得大败,许多士兵都被蜀军生擒活捉。

诸葛亮将雍闿和高定的士兵分别囚禁,然后让人暗中散布谣言,说高定的人免死,雍闿的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然后命人将雍闿的兵士带到帐前询问。那些兵士都怕杀头,便称自己是高定的人。于是诸葛亮假装相信他们所说,赏给他们酒食,还命人送他们回去。

这些俘虏回到雍闿营中,都说高定背叛了他,投降了敌军。而诸葛亮又骗真正的高定的士兵说:“雍闿已经准备投降了,并要献上高定、朱褒的首级。”随后,诸葛亮又故意把高定的密探误认为是雍闿的人,让他转交一封信给雍闿。信中说,让雍闿及早下手,杀掉高定。

密探把信交给高定,高定看后大怒,率兵连夜突袭雍闿大营,取下雍闿首级后献给诸葛亮。而诸葛亮却说高定是诈降,还说朱褒已经派人送信,说高定与雍闿是生死之交,不会杀掉他,投降蜀军的。高定听后怒火中烧,立刻回去带人攻击朱褒军营,将朱褒首级献给诸葛亮,率领全军投降了蜀军。

诸葛亮一连串的连骗带吓,挑拨离间,故意在敌人中制造矛盾,埋下猜疑的种子,诱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而对蜀军真心投诚。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目标,除掉了心头之患。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借刀高手”诸葛亮

在职场中遇到小人在所难免,很多时候小人做事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我们跟小人明刀明枪地硬碰硬难免会身处下风,甚至一败涂地。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借刀杀人这条妙计了。

借刀杀人第一步:隐藏自己,敌明我暗,操纵自如。想战胜小人,就不要把自己亮出来,一方面让其放下戒心,另一方自己也容易施展。参见《甄嬛传》前阶段甄嬛的韬光养晦、锋芒不露之计。借刀杀人第二步:找一把“足够快的刀”。《甄嬛传》中,皇后娘娘利用甄嬛干掉华妃,最后却不想甄嬛利用皇帝将自己打入冷宫,所以,靠谱的“刀”很重要。职场中的快刀非顶头上司莫属。借刀杀人第三步:牵丝动线,软硬兼施,让刀自己坎向目标。《甄嬛传》中,无论是针对“妙音娘子”,还是针对华妃娘娘,甄嬛都抓住了皇帝的痛点。“妙音娘子”因假冒甄嬛,又会唱昆曲而受宠,其在一系列的“作死”行为后,甄嬛将倚梅园之事的真相告知皇帝,欺君不容恕,皇帝一怒之下将“妙音娘子”赐死。职场中上司最大没得说,做好工作得到上司的肯定,做好人情得到上司的真心,揭露小人的恶行是必须的,添油加醋暴露小人的野心也无不可,让上司感觉到急又感觉到怒还感觉到危,那么借刀就水到渠成了。

警惕职场“飞刀”

这里我们要提防一件事情,借刀之时不要被别人当“刀”使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他人的挑唆之语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事实有足够的洞察力,是非曲直弄清楚;对各种人际、利益关系梳理清晰。做到这样就不容易被人当刀使了。在现实生活中,“刀”的涵义有很多。金钱、人才、制度、形势,等等,只要是一切可以借助利用的外部条件,都可以成为一把锋利的刀。借得巧妙,用得恰当,就可以获得奇效。

“借刀杀人”是妙计,“借得好刀”是本事,“不被借刀”是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