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琮|辨识车釭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0

 

说 琮

2

 

玉琮在清代有辋头、辋头瓶、杠头筒之名,现在我们都以为是一种误解,而且将这个误解的发端归到了乾隆名下,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在乾隆之前,甚至是在清代之先,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出现了。

虽然《周礼·考工记·玉人》说的“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又有汉代《白虎通·文质》说的“圆中牙身方外曰琮”,如果没有见到过琮,还是可能不明白它的形状。还好,有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的话:“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沿袭此说:琮是“状若八角而中圆”。虽然知道是外方内圆,是四方还是八方,也还是并不明晰。

还有一个特别的说法见于许慎的《说文》,他说琮是“瑞玉,大八寸,似车釭。”这是很形象的描述,大小形状都有了。但车釭又是什么?还是在《说文》中,读到了釭的解释,说是“车毂中铁也”。《方言》还说,“车釭,齐、燕、海、岱之间谓之锅,或谓之锟,自关而西谓之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名称。

段玉裁的进一步解释是:“如车釭者,盖车毂空中不正圜,为八觚形,琮似之”。也即是说,琮的模样如车釭一般,车釭其实说是车轴的轴圈,我们现代称为轴承。现代汉语中车釭又写作“车缸”,指“车毂内外口用以穿轴的铁圈”。

清人钱坫有《说文解字斠诠》,也说到了釭头,他说“今俗犹称黄琮玉为釭头是也。”而吴大澂《古玉图考》援引了《说文》与钱氏《斠诠》,明确说“今世所传古玉釭头,其大者皆琮也。”于此,关于釭头的辨识,也就有了一个公允的结论。

《古玉图考》书影

吴大澂说:“余所藏古琮,外有刻缘,棱棱如锯齿”,他指的应是收录在《古玉图考》中的良渚文化九组射的玉琮。《古玉图考》中收录玉琮31件,吴大澂依据大小形状分别定名为大琮、黄琮和组琮,虽然不是很严谨,却是已经很有学术味了,开始由釭头之名设定的陷阱中走了出来。

百年前美国学者劳费尔(BertholdLaufer)在《中国古玉》(1912年,芝加哥)中,也说到釭头之称与乾隆有关,其实乾隆只是一个彰扬者而已。

清代说的车釭其实可能指是轮轴的轴承,穿套在轴头两端,理解为杠头筒似乎也过得去。这样看来,杠头筒或是杠头瓶之名都不是乾隆的发明,他说的仍然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比喻。《说文》说的也是一个比喻,并没有说琮就是车釭,说的只是像车釭而已。

但是,许慎当年所指的车釭,也许只是一个泛指。汉代车轴车轮的零件都有很具体的名称,车釭兴许是一个俗称,似乎也不是具体指的车毂,从出土所见战国秦汉车毂观察,它与琮形相去甚远,倒是与车軎更接近一些,尤其是有些车軎也是多角形状。车軎也正是安装在车轴两端,称为釭头、扛头、杠头,似乎也更合情理。

考古发现战国铜车毂

考古发现西周车軎车辖

考古发现战国铜车軎

说到车毂和车釭,还有几句题外话。

有研究者注意到,安徽阜阳汉简《万物》W084简有“毂中膏”一说,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见有“攻(釭)脂”、“车故脂”之说,这样的脂或又称“车脂”(《本草拾遗》)、“车辖脂”(《圣惠方》)、“釭中膏”(《开宝本草》)、“车釭头脂”(《梅师方》)等。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提到“毂中脂”,应同为“毂中膏”、“釭中膏”、“车釭头脂”之类。而据《证类本草·玉石部·车脂》引《本草拾遗》说:“车脂,味辛,无毒”,又引《开宝本草》说:“车脂,主卒心痛,中恶气……又主妇人妒乳,乳痈,取脂熬令热,涂之。”

这“车脂”在古代还居然是一剂良药,记住这剂脂药,会让我们记住车釭,也就记住了它与玉琮的千年瓜葛。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