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花间挹香 2019-12-10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说到隋朝就总会有人拿它和唐朝对比,因为两个朝代相接,而且唐朝明显比隋朝发展更好,各方面似乎都优于隋朝。唐朝开国之初仅得隋朝马匹3000,这样的数字仿佛在告诉后世:隋朝缺马,最后留下来的不过三千匹而已。

事实是这样吗?其实隋朝的畜牧业没有那么不堪,相比而言唐朝虽然更加昌盛,但这也是隋朝的功劳,最初隋朝的畜牧风气良好,也安排了专门的职位为国家培养战马,这些都是没有流传下来的隋朝的丰功伟绩,不过到了隋朝末年畜牧业突然急转直下,后世才认为唐朝比隋朝在畜牧上更为突出。

一、隋朝畜牧业真实情况的探索,确定隋朝为“监牧制”的发源朝代

唐朝前期在畜牧业上最为出名的就是“监牧制”,监牧成绩是历朝历代中最为繁盛的,这引起了历史学界的重视。可是监牧制并不是从唐朝开始的,相反,它恰恰产生于人们都不怎么看好的隋朝。

隋朝当时不仅有很多骏马,而且在养马规模上也比一般的朝代大得多,细致划分的话,这里面还不包括民间的畜牧业,光是朝廷安排管理下的监牧就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了。

“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

——《新唐书》卷50《兵志》

这说的是唐朝时出现了监牧制,并且得到隋朝的3000匹战马,这很明显是有悖于史实的。首先监牧制来自隋朝,早就已经在隋朝的统治时期出现过,其次三千匹战马的说法也非常不准确,那三千匹马其实只是在一场战争中隋朝幸存下来的数字,并不能代表隋朝战马少到只有三千匹。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骑兵主导的碾压性战争

说隋朝不缺战马,凡事都要讲究证据,这就要从隋唐时期畜牧业的发展上找到原因了。在那样的冷兵器时代,拥有骑兵是每个王朝练兵的最大愿望,骑兵比步兵杀伤力大,而且可以远距离追击,机动性强,好处不可胜数。而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较多战马,这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比较困难,战马一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比较多,所以在战争中没有战马就很容易陷入到被动。

意识到这一点的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战马的培养,于是发展了监牧。首先,在祭祀方面隋朝花费了很多精力,科学技术不怎么发达的古代,人们只能信奉神灵,希望在祭祀的时候能够博得神的欢心,祈求来年畜牧业发展好,为隋朝添置更多战马。这样的方式在现代看来虽然有些愚钝,但是隋朝统治者能够为了获取战马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也可以说明国家对战马的重视程度。

除了向祭祀以外,隋朝还设立了监制,每个地区分派不一样的人去管理。根据记载,隋朝一共有八个牧监属于国家所有,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略有改动。这些牧监各司其职,管理着自己的区域,同时相互帮助,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牧体系。后来官号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比如隋炀帝改州为郡,这些都可以证明牧监这样的制度就是从隋朝开始的。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隋炀帝

隋朝的牧监还有一定要求和原则,不是所有人随便就可以当上的,它要求:

“畿内者隶司农,自外隶诸州焉。”

这就涉及到马牧的归属问题,当时有苑川十二马牧和沙苑羊牧,这是最让人头疼的,沙苑羊牧应该在同州,根据调查只能大概确认其属于同州总监。因为有关隋朝牧监的规模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像“二十四军马牧”和“十二马牧”这样的数字概念现在已经很难懂了。无法确认这到底是一个马牧的名称,还是众多马牧在一起的合称。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弘凌为秋笔《武将战马图》

关于隋朝骏马究竟有多少,这些只能靠看别处浅显地记载了,其中就有司马光所述: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里稍微有提到战马的规模,每支军队骑兵有四十小队,如果按照每支军队4000位骑兵计算,那么至少需要战马4000匹,在大业七年隋朝出征时有史料记载:

“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二十四日续发而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

再根据前文的一支军队需要4000匹战马,那么一共有军队24支,一场战争隋朝需要准备战马9.6万匹,从这里入手,一来可以看出隋朝战马绝非少数,二来可以确认“二十四军马牧”和“十二马牧”一定是众多马牧的合称。

二、隋朝民间畜牧业发展也比较突出,和官家的牧监并驾齐驱,有了一定的生产发展基础

隋朝本身战马的数量就比较难统计,即使是官牧也没有明确的数字记载,再加上隋朝后期社会动荡,一些史料没有办法记载完全也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有关百姓畜牧的发展情况,历史资料就更加珍贵了。

那时候贵族家庭会选择养马,而普通百姓更多的是养羊,根据地区统计,像宜牧地区一般都是承袭老祖宗的生活法则,以畜牧为生,比如当时隋文帝采纳了贺篓子干的意见,收回成命,让河西一带发展畜牧业,这样的决定影响到河西地区的发展,更是为隋朝提供了很多战马,成为隋朝比较重要的畜牧场所之一,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私牧的马匹

民间畜牧业和官牧监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同样重要,因为官牧和私牧经常会有竞争,放牧最重要的就是适合的场所,这一点让官牧大为头疼,因为民间放牧比较随意,不会大量占用草地,但是会和官牧有重合的地方,争占有限的自然资源情况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会影响到官家的畜牧水准。

隋朝针对这样的事情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会有意调节双方的冲突,在大旱年间保障百姓的利益,买牛和驴帮助民间畜牧业发展,那些买走的牛羊再送给更加贫困的百姓。不得不说,隋朝这样的制度一边解决了社会矛盾问题,一边又在百姓的心目中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这样客观上促进了官牧和私牧之间的交流,减轻了不少阻力,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隋朝稳固统治,为后世发展也绘制了蓝图。

三、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发展急转直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使得隋朝雪上加霜,“监牧制”成为唐朝发展战马的宝贵财富

根据上述统计,每次隋朝出征都需要接近10万的战马,这样计算下来,国家至少有50到100万的战马才能够勉强维持隋朝的统治地位。这样的数字想必是超出了隋朝监马的可控范围。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导致隋朝的后期战马稀缺,朝廷过度征用马匹,这样征用来的马一般都是不具备作战能力的普通马匹,会导致战争中战马质量整体下滑,从而引起战场混乱。

所有的马都被征用,这也加重了监牧的压力,不能充分发挥再生产能力,马只能越用越少。除了朝廷过度征用这样的原因,其实在百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候谎报马匹数量让朝廷监牧制难以实施,这样的事情在《旧唐书》中也曾记载:

“开皇中,为亲卫大都督,文帝遣( 屈突) 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

两万匹马没有被上报,这样的损失可不小,显示出隋朝的牧监管理存在漏洞。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隋朝内忧外患的形式图

隋朝后期畜牧业发展衰退的主要原因自然还是因为隋朝的治理出现了问题,因为政局不稳定导致社会动荡,有“奴贼”上街抢夺马匹,北方的突厥也一直不安分,总是找机会侵袭隋朝统治区域,本身他们就属于游牧民族,马匹和骑兵都好于隋朝,加上社会动荡,这就更加导致隋朝统治根基不稳。

在《隋书》卷 24《食货志》有过记载:

“陇右牧马,尽为 ‘奴贼’所掠。”

“唐初得隋马三千”,隋朝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的演进之路

进攻的突厥骑兵

这些“奴贼”和突厥人交好,一起进攻隋朝,雪上加霜,让隋朝的牧监完全没办法实行再生产。隋朝的畜牧由盛转衰,都是因为朝廷对于战马的肆意使用和其它政权的抢夺导致的。本身官有牧监和私家畜牧都发展得非常好,可偏偏遭此横祸。当然,隋朝这样的结局也为唐朝畜牧业的发展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成为了唐朝发展畜牧业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