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73条

 ll无为 2019-12-10

背诵条文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条是错的,不要照着解释,伤寒这里就当太阳伤寒,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是吧,汗出了,要么解,要么不解,不解的话,前面学了那么多方,渴的要考虑转阳明吧,怎么会就开始用五苓散了呢?不渴的话,汗出不渴,那没好没什么变化,我们继续用桂枝汤啊,怎么会用茯苓甘草汤呢?所以这条文不能按字面来使用。

这里只能用来做为区分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使用时的鉴别症状,就是“渴”,五苓散已经严重到不能吸收新的水分进行代谢了,怎么喝都是渴。茯苓甘草汤比五苓散的症状要轻,虽然有停水,但是他还能吸收点水分进行代谢,所以不渴。

看方剂配伍也可以看出来,五苓散基本都是利水的药,茯苓甘草汤利水的药少,但是生姜的分量很大,他的作用更多是温胃化饮,这个是胃里有停水时用的。

五苓散用的时候要有小便不利的,茯苓甘草汤用的时候不是必须小便不利,这也是个鉴别点。只是他没写。

【附】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
这一段把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鉴别的方法是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根据前文,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如不渴,可以给茯苓甘草汤。

症状:脉浮,心下悸,气冲,或有呕逆,小便不利
方剂:1)渴,用五苓散;2)不渴,用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提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证的鉴别。

张隐庵注:此释上文之义,而申明助脾调胃之不同也。大汗出而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不渴者,津液尤能上达,但调中和胃可也,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中四味主调中和胃而通利三焦。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比较:
1)五苓散证
(1)主证:汗出口渴;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2)病机:脾失转输,津不上布。
2)茯苓甘草汤证
(1)主证:汗出不渴;小便利,心下悸。
(2)病机:胃寒水停,津尚敷布。

来源:“中医世家”公众号(ID:zysj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