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死里得瑟

 黑扭 2019-12-10

得瑟 来自继续冒号 16:55

   对衰老的思考,亦是对自己较为重要的生命嘱托。这事无法回避,不管愿意不愿意,你都会感觉到生命的船,在渐渐的下沉。这种状态下,总该做点什么。

   英国人罗素是这样交代自己的: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他这个表白,既像英国人的生活态度,又有失该有的大不列颠绅士风格。大概跟他的哲学、逻辑造诣有关,又是数学、历史、文学的大家,自然听不得世俗的说三道四,自有独特的生命态度。一般人的话,是听不进去的。

 

但他这个套路,我极为欣赏,终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背书。很多人对我睡觉不规矩,没钟点没节制的胡吃海喝,颇有异议。这把年龄了,还不故意安排什么,也不喜于按章做事,看上去就是在糟蹋自己,挥霍生命。

可我几十年体重保持在八十公斤不动摇,上下一公斤的浮动,没肚子,没三高及其他零碎,骨密度超高,体能稳定,别人只能斜着眼睛寻思,这厮不是个正常人。

   我一直以为,对自我身体的保养,没有好还是不好之分,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做事情完全可以不必过分地考虑是否有益健康,本能不会让你偏得太远。只要你喜欢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应该是有益健康的。如果你爱赌博,打个老虎机,玩把小麻将,斗地主什么的,一定是益大于弊。再说,身体那么奇妙,相互关联就是一个宇宙,人也只能猜个大概齐,略知皮毛而已。

 

   其实我并不是个没有自我管理意识的人,只是放到心理层面多一些,以快乐为主,兴趣为辅,比较用心地去阅读自我身体语言。知道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对应季的蔬菜水果,有着天生的偏好。也不是说啥都不在乎,原则的问题也是注意把握分寸的,只是不愿耽误属于自己的享受。很多事,过去也就过去了,具体命数有多长,老天自有安排。

   让自己年轻,并不是靠保持而获得的。老去的只是岁月,你自己那份心劲的强弱,活力的大小,才是真正决定你年龄的实效尺寸。如果你的兴趣既广泛又浓烈,玩还玩不够,根本就没有功夫去留意衰老,也没机会去考虑还能活了多少年,忘记自己不太长久的终点在哪里,那你相当于没有老年,夸张得瑟地也就那么过去了。

   人上了年纪,别把沉湎于往事当成熟。总生活在回忆中,对过往的美好过度的怀念,本质上讲是一种甜蜜的败坏。若是很容易深陷亲人密友的哀念中,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颓废。情感越来越柔软和丰富,并不值得歌颂,那是生命对体能和心气衰竭的自动调配,以保持身心合一的平衡而已。只要把它太当回事,精气神过于集中在这上边,天枰就会严重倾斜,其他的毛病就会跟着找上来。

 

   当然能做到这个份上需要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原有的惯性。能处理成往事如烟的状态,那是大幸运。衰老使得大脑缺氧,记性减退,敏锐度降低,这是客观的,但并不完全真实。这里需要警惕的,有可能你把该爱的事给淡漠了,愤怒和仇恨,确依然如新,恨大于爱,哀伤大于喜悦,这就很糟糕。

   我发现很多老人记忆功能的衰减,是有选择的。特别是负面记忆,会越来越顽固,一点小破事能使他们耿耿于怀,并变成僵化的一部分,没有能力去纠正生命。由此说来,你能记忆什么,还是跟你的性格和人品有关。一个老者,能把该忘记的给忘掉了,该想起的,到时都提出来,这才牛掰。

  老年人但凡有那么点精力,都应该活出尊严来。万不得已时,不要依恋年轻力量。只要开始依赖了,即意味着自我放弃。有些讲究的老人,拒绝别人善意的搀扶,这是他们有意设计的生命形态,不能随意被干扰。元气顶得住 ,啥事都好办。泄掉了,那生命也算到头了,喘气的还不如不喘气的好。

 

   适当的折腾是必要的。这不是形式问题,而是内心主动的意识提升。一旦想开了,宁可死在路上,也不瘫在床上,这份勇敢和无畏,足可以延寿几年,同时也能获得高品质的生命享受。爱好越强烈,生命力就愈加旺盛,一辈子源于经验所积累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而不自我压抑。

   怕死是最用不着的事。年轻人有这想法倒是合理的,因为路还长着呢,不能轻易失去诸多体验,以及生活赋予他们种种美好事务。可对于历经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长者,起码给后人腾出空间,不成为社会的累赘,这点自觉还是要有的。怕死的人,在年轻时也不见得是个强者,起码心胸不够宽大。

   能毫无痛苦地摆脱自身的存在,这是大善人,大智者,是心胸宽广的勇士。只要想象到你所珍爱的一切,仍将继续存续,这就够了。既然在危机时,可以为儿孙抗刀挡枪子,那在平淡中,微笑与后人告别,并不是件难的不得了的事。人最潇洒的离去,是在专注的劳作中,嘎嘣一下,走人。特别是那些已经深度的老年痴呆,身心遭受极限的折磨,长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距其实非常小。有区别的,是意识的活跃程度和格局大小。需要走心的,在于是否能活出更大的状态来。什么叫大状态,比如你在烧菜,那份心情的准备充分一些,有设计感在里面,把热烈和美好也都放到锅里一起烹炒,这也就随便地超出了一般的状态。你坐在餐桌前,摆放的都是讲究的碗碟筷子酒杯,再有美妙音乐陪伴,对吃饭这件事来说,状态就足够大。其他你所动作的一切,都可以弄出大动静、大状态来,甭管床上还是床下。

   人有两个阶段比较特殊,一个是14~20岁左右,另一个是6268前后。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安分,是两种形式的反叛,也是对生命状态的调整期。人有理性和非理性活着的阶段,少儿与青春期,及老年就是非理性时的状态。一个是心理孤独,一个是身体孤独。

   介于生命的重大变化,前者是体内机能过于活跃,不捣乱,不惹事生非就难受。后者是身体整体在快速下滑,精神跟着颓废。想抑制这种败势,就得主动地让自己得瑟起来,夸张地活着,高调地呼喊,在原有的位置上,再提高一个倍数。一旦让这种饱满状态充实在这个时段里,那往后的日子,大多会呈现这样的惯性,就有可能趾高气昂地耍到底了。

 

   老人就得有老人样。任性、自由,不按点吃饭,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其实这是对衰老身体状态最有效的平衡。别太相信漫天遍野各种各样的养生疗法,像什么痛苦的奔跑、不能吃这,不要喝那的,要有自己独特的辨识能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动作随着心情来,让心情跟着动作走,不强迫为了所谓健康,勉强地去透支自己。

   美国科学家做20年医疗跟踪。他们把老头老太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有纪律、有规划的按照养生标准,不走样地进食和活动。另一组则是随性而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只要乐呵即可。结果,前一组的老人要比后一组的,死的多,病的也严重。费劲巴了憋屈了二十年,也没落下个好来。

   悠闲是幸福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悠闲,哪来的幸福。人在进入老年阶段时,刻意悠闲这事,可以有。现代人在编造幸福指数,那是因为缺少这个,反而古人无需讲这些。这是因为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是精神生活成本提高了。现在的老人能在高成本的社会环境中,把自己弄得舒舒服服,丰富多彩,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在乎的一件事。

   怎样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好的安放,这个念想得有。不确定是哪一天,我将会怎么个走法,心里实在没底。不过我倒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愿景,最好跟大象那样自行了断,最后一回做自己的主。找个山高水清的地界,沐浴晚风,数着星星,然后轻轻睡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