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48陈尧佐《踏莎行·燕词》

 乐水无涯 2019-12-10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陈尧佐《踏莎行·燕词》)

    ——知恩报德之人的奉承话

《踏莎行·燕词》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陈尧佐(公元963~1044年)字希元,号知余子,今四川省南部县人。北宋大臣、书法家、画家。陈省华次子,兄陈尧叟、弟陈尧咨皆状元。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咸平初,任潮州通判,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建韩吏部祠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现存词一首。

    陈尧佐的哥和弟弟都曾高中状元,自己只考中了进士,如果说学业似乎三兄弟中他要排在后面了。不过,他一生政绩斐然,特别是在治水上更是颇有成效,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他曾担任两浙转运副使,虽是副使,可他却尽心尽力,一心治水。当时钱塘江潮水凶猛,“篝石堤”被大水冲塌,今年招募民夫垒起,明年又被水冲垮,劳民伤财不说,也很不安全。陈尧佐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垒石堤根本挡不住巨浪的反复冲击,老办法行不通,要想根治这个问题,必须重新筑堤。于是,他不顾避危险,亲自率水工勘察,反复试验,决定以“下薪实土”夯实筑堤。即先用木桩打入深土并杂以树枝,再加土筑实,效果很好,江堤比过去坚固很多。后来他调任河南知府,接着又调任管理并州(今山西太原)。那一年,汾水经常暴涨,岸堤随时都有可能溃坝,几乎大灾就要来临,百姓人心浮动,难以维持生活。陈尧佐深知水害的严重和无常,到任后第一时间筹备治理汾水水患,有了钱塘江的治水经验,他更加慎重仔细,先是勘察堤防,询问当地百姓,征求当地有名的治水专家“耆旧”的建议。最终确定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汾水之堤才慢慢转危为安。据《宋史》卷二八四载:“陈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黄河水泛滥,朝廷只得把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让他治理黄河水患。陈尧佐到任,知道朝廷的用意,自己不是来救火而是来治水的,自然仍以治理黄河为重。当时,黄河水已经很高,堤岸已是“浸如堆泥”,根本无法直接夯实加固。水势大,堤坝长,原有的堤坝无法直接加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陈尧佐经过反复试验,亲手绘图“造木龙以杀水势”。(《宋史·陈尧佐传》)所谓木龙“(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宋史·河渠·黄河》)就是形状像“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木龙减消水势后,再用“埽”(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固堤,然后修筑河堤。这样段段推进,节节相连。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绵延千余里。所经州县,百姓均“赖其利”。人们称呼陈尧佐为‘陈公堤’”。

    除了精于治水,他的诗文书法也是父兄中最好的。他初入仕途,“人奇其志”,他的诗作不像“西昆诗派”那样浮艳诡谲。他写游《国清寺》一诗道:“南越第一寺,偶来心地真。却嫌桥下水,流去人红尘。”寓志谈史,明白清丽。他的词流传下来比较著名的就是开篇的这首《踏莎行·燕词》,当然也是他唯一留传于世的词作。

    这首词是陈尧佐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推荐自己为相而创作的。词中三、四两句以凤凰暗喻吕夷简,并自谦来得太晚。陈尧佐把这层意思表达的十分委婉,这种感念他人恩德,最忌讳的就是直白露骨,容易使听者觉得虚假、客套。这两句通过象征比喻则很好地避免了,令人觉得含蓄蕴藉且不浮浅、过度。最后两句“主人”暗喻吕夷简,“燕”喻词人自己。“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说得极为巧妙。通过燕子对主人的感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笔愈曲而情更浓,令人回味无穷,格调虽然不高,但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吕夷简一听“主人恩重珠帘卷”,便颇为领情地一再点着头,心中暗喜,觉得自己选对了人啊。

        陈抟曾跟陈尧佐的父亲说曰:“君三子皆当将相,惟中子贵且寿”。老二富贵且能长寿。果不其然,陈尧佐活到了八十二岁,官至宰相,政绩斐然,名声极佳。他在自书其墓志铭说:“寿八十二不为夭,官一品不为贱,使相纳禄不为辱,三者粗可归息于父母栖神之域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