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治水父子兵

 唐白甫grpj8q5p 2021-07-28

大禹治水图

氏治水父子兵

陈扬桂

 这次河南洪灾,再次印证: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与洪水不断做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涌现了不少战洪英雄,也不乏治水父子兵。三皇五帝时期的大禹父子、春秋战国的李冰父子,是众所皆知、耳熟能详的两对治水父子兵。而鲜为人知的宋代陈省华、陈尧佐父子,也是一对功勋卓著的治水父子兵。他们是邵阳陈氏始迁祖陈伯万的第六、第七世孙。

 陈伯万本为朝廷命官,后唐庄宗李存勖诏令他率军征讨梅山峒蛮,其家眷在邵州(今湖南邵阳)辖地横阳山(今属新化县)扎了根。陈伯万的孙子陈翔去四川做官,因不愿随上司背叛朝廷而弃官隐居阆中。

陈省华

 陈翔的曾孙陈省华,字善则,五代十国时期,在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手下担任西水尉,宋平蜀后,授陇城主簿,迁栎阳令。他在陕西做栎阳县令时,热心兴修水利,敢于同以水谋私的地方豪强作对。栎阳北面水利条件好,有白渠和郑国渠二水并行,但豪强恶霸为了自己取水方便,壅塞沟渠,下游百姓苦不堪言。陈省华到任,下令“尽去壅遏,水利均及”,得利百姓举手称颂。由于陈省华在栎阳治水有功,朝廷又派他去治理黄河。北宋是历史上黄河决堤改道最为频繁时期,陈省华临难受命,率领军民苦战多年,终于使黄河回归旧道,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大力赞扬。太宗皇帝从治河中看出陈省华理财本领,后来又任命他担任京东路转运使。陈省华在治理黄河,化水害为水利的同时,积极为国家增加财政税收,使国家经济得到振兴。

 陈省华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和次子都当了宰相,状元及第的三子位及与宰相平起平坐的大将军,故陈家有“三相堂”之誉。长子尧叟曾奉诏赈灾岭南,传播科学,移风易俗,深受拥戴。三子尧咨以善射著称于世。次子尧佐,青出于蓝,治水成就胜过其父。

出生于963年的陈尧佐,一生多次治水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在任“两浙转运使”时,钱塘江大堤经常被水冲毁。此前,防御钱塘江潮水的方法都是以竹笼装石块垒成堤来阻挡潮水,可没几年时间竹笼坏了,石块散了,堤也就垮了,以至于钱塘堤是屡坏屡修,屡修屡坏。陈尧佐到任后,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以“薪石土”夯实筑堤的方法:先用木桩打入土中,再用树枝横放,用土夯实,夯土垒石成堤后,再植上树、草,起到护堤作用。朝中执政大臣先是认为陈尧佐的想法不合旧规,仍用老办法笼石筑堤,修了几年都修不成,最后只好采用他的建议,堤很快就修好了。钱塘一带的百姓很感激陈尧佐,为他建了祠堂绘了像,加以供奉。

陈尧佐57岁那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宋真宗决定起用他到滑州治水。但在前一年,陈尧佐的母亲冯夫人病逝了,陈氏兄弟正在家守孝。于是皇上下诏让陈尧佐免去为母守孝,去任滑州知府。为了保持忠孝两全,真宗在陈尧佐老家敕建一座寺庙,赐名“崇孝寺”,以示朝廷体恤大臣的孝道。

陈尧佐身披孝衣抵达滑州决口现场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于是,他亲手绘图,监督“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是一种形似木梳的拦水工具。陈尧佐先用木龙减消水势,再以“埽”(用柳枝、秫秸、草扎成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起自滑州,经东昌(聊城)、临清、夏津、恩县(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绵延千余里的长堤。“木龙杀水法”所建河堤质量很好,被誉为“陈公堤”,皇上降旨嘉奖。

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宰相、兄弟两状元

 陈尧佐在修筑这条大堤时,进行了科学规划:滑州一带因黄河水大涨,堤岸危如累卵,因此堤防采取以“牢固”为主的策略,加宽加高加厚,以防溃决。东昌以东的临清、夏津、恩县、德州等地,则充分考虑黄河流向和引导,使之重回故道,流入大海,而不至泛滥北徙,因此更看重堤防的走向,大堤的厚度和高度能拦水即可。

陈尧佐担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知府时,又将治理汾水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汾水常常暴涨,堤防欲溃,几至成灾,人心骚动,民不聊生。陈尧佐到任后,主动担当起汾水的“河长”职责,“来勘堤防,询问士民”,征求当地治水土专家的建议,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法,大堤筑好后,带领当地百姓“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汾水之堤转危为安,“民人称庆”。陈尧佐治理过的汾水河段,至今被称“柳溪”。

作者简介: 陈扬桂,湖南省作协会员、邵阳市二级巡视员 。电话:1387392768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