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门寺地宫中的惊世宝藏 (完整版)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0

法门寺地宫一开,就是半个盛唐。

据统计,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

当考古学家走进地宫时,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满地的铜钱、金银宝器和丝织衣物。据统计,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

盛唐之光,佛国之秘

法门寺因保存世界上唯一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誉中外。法门寺的舍利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确切记载,是世界上唯一有清楚详细脉络可循、可以证明的真身舍利,并且由唐朝皇室长期供奉。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共找到了四枚佛指骨舍利。

图中左数第三枚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称,刚刚出土时,玉棺内有液体,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其余三枚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影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同灵骨的作用是同样的。一枚灵骨,三枚影骨。就像月亮和水中的影子。能分虚实,不分真假。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长、宽、高均17厘米

重1612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秘龛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三枚佛真身指骨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已损)。

唐 嵌宝石水晶椁子

高7厘米 盖长10.5厘米 座长10.2厘米

重437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秘龛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壸门座和田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供养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棺椁与和田玉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这也能说明佛教供奉形式在中国的本土化。

唐 鎏金如意轮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长、宽、高均13.5厘米 重973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通高23.5厘米 边长20.2厘米 重2699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无中生水”的秘色瓷

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地宫的“衣物帐”碑上看到了对秘色瓷的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并在文物中找出了这13件宝贵的瓷器以及一件也被认定为是秘色瓷的八棱瓶,失踪千年的秘色瓷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于“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高4.6厘米 口径25.3厘米 腹深3.4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高21.5厘米 最大腹径11厘米 外口径2.3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7厘米 口径22厘米 深7.8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伊斯兰国”的琉璃器

唐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茶盏口径12.6厘米 底径3.6厘米 腹深4厘米 高4.9厘米

茶托外径13.7厘米 足径4.6厘米 高3.8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更为巧合的是,地宫还同时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蓝色素面琉璃盘的造型与秘色瓷一般也是凹底。此盘通体蓝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也有着与凹底的秘色瓷同样的“无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强。

唐 淡黄色琉璃瓶

高21.3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16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素面淡黄色玻璃茶碗

“皇室贵族”的金银器

除瓷器和琉璃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皇室金银器121件(组),它不仅数量大、品类多、等级高、制作精美,同时,大部分有详细的铭文记载,包括器物名称、重量、制作时间、产地、负责制作的官员、制作监工等,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及制作工艺和唐代度量衡等的宝贵资料。

鎏金壶门座鸿雁纹五环银薰炉

鎏金双蜂团花纹缕空银香囊

鎏金壶门座婆罗子(放果品用)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碗

唐-捧真身菩萨-法门寺地宫

唐 毗那夜迦五足朵带铜香炉

通高48厘米 口径25厘米

重8470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双狮纹菱花形圈足银盒

口径16.8厘米 足径13.9厘米 通高12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通高19.8厘米 口径7.6厘米 腹径13.2厘米

底径10.9厘米 流口径1厘米 重659.5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

盖径25.9厘米 内径24.8厘米 腹深7厘米

通高29.5厘米

重6408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世界惟一”的茶器

由于茶文化在唐代的兴盛,各种质地材料的专用茶器具开始在长安城横空出世。饮茶之风也吹向了唐代僧院,佛教史料中皇帝赐茶与密教僧人的记载颇多。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唐僖宗李儇的供奉珍品。这是一套世界惟一的珍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茶具。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牌》,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

焙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

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

鎏金团花银锅轴

茶碾子组合造型如下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

鎏金飞鸿纹银则

贮茶器

鎏金银龟盒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贮盐器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点茶器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大唐珍宝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代表了大唐宫廷物质文化的最高成就。

喜欢古玩收藏的朋友请加我微信(不鉴定):

微信号:a15519911104(长按可复制)

《古藏社》最专业的古玩收藏公众号

古  玩  /  收  藏  /  文 化  /  艺  术  /  视  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