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飞虎catzbc 2019-12-11
草木皆史-头条号 2019/12/1016:22

文/草木皆史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斗转星移,万世乾坤。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刘伯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天文地理学家、精通阴阳数术,奇门遁甲、风水堪舆。他是大明朝的第一某士,是第一个敢与诸葛亮比高的人,他曾说过:“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人,关于他的传说也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是七星灯借名和斩龙脉。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他斩龙脉的传说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众所周知中国中国古代的皇帝都以龙自居,所以龙脉自然也成为了帝王的信仰,古人认为是龙脉成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千古以来龙脉一直受到各代帝王的所追求和崇尚,然而有些帝王为了自己能够长久的统治就开始寻找奇人异士企图以斩断其他的龙脉,来达到自己的江山永固。于是便有了令后人津津乐道斩龙脉传说。

何为龙脉?

龙脉这个说法自古以来都有的,可是又因为比较玄妙,所以一直也说不清道不明。龙脉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代表一个朝代兴衰更替的山脉,其具体来说龙脉就是指起伏的山脉,龙是地理脉络,土为龙身,石为龙骨,草木为须发。从而就构造了一条完整的龙脉,但是仅仅空有一个龙的形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山脉的走势,朝向,只有符合这些规定才算得上是一条真正的龙脉,也才能代表一个王朝。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刘伯温斩龙脉的缘由

传说中朱元璋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地底下飞出来了一条龙,这条龙腾身一跃,盘旋在他的面前恶狠狠地看着他,朱元璋当时从梦中惊醒过来,于是赶紧把刘伯温召进宫来解开此梦,刘伯温进到宫中朱元璋就把此此梦告诉了他,朱元璋说:“朕就是龙,为何昨夜梦到一条龙破土而出惊扰圣驾,这是为何?”刘伯温听后掐指一算便说到:“那是西方的一条恶龙企图抢走皇上的江山,但是现在趁那条恶龙未成气候,只要将它斩了便可以以绝后患。”

于是朱元璋就派刘伯温全国各地去寻找龙脉。其实早在朱元璋之前秦始皇便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四处派斩龙脉。后来的历朝历代也一一效仿。而到了朱元璋的时候更是遇到千古数术大师,所以更是要求他斩断天下龙脉,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于是刘伯温便带着大军全国各地,爬山涉水地开启了斩龙脉之旅,传说他先来到无锡山,在此山上找到一条龙脉,他立马派人开挖,挖断这条龙脉后他还在断处钉上一颗定龙钉,烧了几张符纸,让这条龙脉永远不能相连。斩完这条龙脉后他又来到了甘肃兰州皋兰山,发现这条龙脉后,他手持七星宝剑,剑劈龙头再设下伏龙墩,斩断龙脉。

刘伯温不辱使命的四处奔走,斩断了无数龙脉。当刘伯温来到最后一条龙脉长白山时,便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大龙脉!大明的江山将要毁于此脉。刘伯温哪里还容得它留存,于是便派人先将隐藏的部分找出来,再设下八卦阵镇住它。于是便派士兵开挖,眼看龙脉就要挖断了,转眼又恢复如初,一连挖了十几天都是这样,七星宝剑面对如此保护重重的龙脉也无法斩断,最后刘伯温说既然斩不断那便用七星宝剑将它定死于此,这时这条龙脉似乎听到了刘伯温的话,便化作人形来与刘伯温相见,对刘伯温说到自秦以来历代都以斩龙脉来镇江山,殊不知兴亡自有定数,天命岂可违哉?君自称通晓天文地理,识得阴阳数术为何还要逆天而行?况且如今天下归一,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还要屠杀圣灵!江山更替,乾坤交合,此乃定数,岂是可以改变的?

如今你强斩23条龙脉,让只有200年气数的明朝增了50年,如此逆天而为定招业障藏身。刘伯温回答到吾自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人臣子岂能不忠君之事。你我各有天命在身,我欲放你也无可奈何!说着刘伯温一剑定在定在地上,说到我刘伯温也是知晓天命的人今日为尽人事,故斩23条龙脉现人事以尽便不能再违天意斩尽这最后一条龙脉。刘伯温随手摘了一片芦叶往地上一划便将之前设下伏龙的咒法都解开了,刘伯温便会到宫中对朱元璋臣已斩尽天下龙脉,朱元璋听后也安心了。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刘伯温为何逃不过凄惨的结局

朱元璋以为天下龙脉被斩尽,大明江山永固了,于是便开始大杀功臣。早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越来越少刘伯温便心灰意冷告老还乡。青田县县令知道刘伯温回来后便几次三番的上门拜访,但都被刘伯温一一拒绝了多次求见不成,青田县县令便装成一个普通人来到了刘伯温的家中。两人相见后县令就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说希望刘伯温可以向黄帝举荐一他,刘伯温马上弓着身子惶恐地说到小民不知青天大老爷驾到有失远迎,还望大老爷恕罪。将县令送出门以后刘伯温更加小心谨慎了,从此便不再见来拜访的门客。话说刘伯温主动退出政坛,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安享晚年为何还逃不过凄惨的结局?

话说朱元璋有一次向刘伯温请教官场的现状,刘伯温说道:“杨宪这个人虽然有些才能,但是此人度量极小,办事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考虑问题也不透彻,难以全面的看待问题。”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这个人是否可以当担大任?刘伯温答到:“莫说杨宪肚量小他的肚量连杨宪也不如,这样的人难以委以重任。”紧接着朱元璋又问到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此人虽然有大才,但是急功近利。就好比是一匹拉车的马,如果让胡惟庸来当担丞相,臣害怕他会把马车拉翻。

于是朱元璋说到朕思来想去实在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了,看来只有先生您能当次大任了。刘伯温听后连忙拒绝道:臣也并非最好人选,我太疾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的那些作风,且不喜欢那些繁褥的政事。如果皇上定要我当此大任,我恐怕会辜负了皇上的美意。我大明朝疆土辽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只要圣上多留心,又何愁找不到相才。不过臣刚才说的那些几个人确实有些毛病,不适合当担丞相之职。

后来也印证了刘伯温的话,几年后杨宪汪广洋先后因祸入罪。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感到可怕,本来就有些忌惮刘伯温他这次更加对刘伯温起了疑心。后来朱元璋想要借刘伯温的手除掉心腹大患李善长,于是便找到刘伯温向刘伯温说了此事,这次刘伯温没有听他的命令。

后来朱元璋又想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李善长,但刘伯温劝谏道:“李善长虽然有罪但念在他对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且现在他在朝中的声望如日中天,妄自杀他恐怕会招至众怒,失去民心。”朱元璋道:“那李善长多次排挤你,你还为他求情!等我除掉他后自然便升你为丞相”。刘伯温说到:“多谢圣上赏识,只是老臣确实难当次大任,臣老矣!已经不能为圣上效力了,臣只想解甲归田,做一个乡野村夫,安享晚年。”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刘伯温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在一个疑心病极强的君主面前能够不为名利所动,经受住考研。

  • 朱元璋为何还要除掉他呢?

我认为虽然他有自知之明,不贪恋荣华富贵是好事但是多次拒绝皇帝的命令这让朱元璋感到不被尊重,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二就是其他官员的排挤,弹劾。刘伯温虽然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其一身傲骨,性格刚烈。是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因为其善恶分明,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原则,所以在朝廷中得罪了不少权臣,前面说到的刘伯温多次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也是其性格使然原因

后来再一次刘伯温偶感风寒中喝下了胡惟庸送了的药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有人认为刘伯温之死是朱元璋借刀杀人的计谋,因为在这之前朱元璋就有借刀杀人的先例。所以人们也不得不怀疑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关。后来胡惟庸涉案惨遭灭门后,朱元璋借此机会也将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处死了。

明嘉靖十年,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进谏说刘伯温应该享受香庙供奉,他和徐达的功劳是一样的,朝中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刘伯温得到和徐达一样的待遇,他的后代也得到刘瑜也被袭封为伯爵。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斩了龙脉大明的结果如何

转眼大明朝来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统治,曾经辉煌的大明朝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剩下的只有这个破败不堪,摇摇欲坠。明朝末年烽烟四起,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再加上东林党争,数百年难一遇的天灾。大明朝终于顶不住了。在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明朝官员却无一人抵抗,还纷纷准备好迎接李自成军队入京。崇祯在绝望下,在一个太监的陪同来到了煤山后院,吊死在一颗柳树上,结束了他悲催的一生,大明的江山也就此覆灭了。

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的短暂的皇帝闹剧也结束了。明朝也基本印证了两百五十年江山的定数。清军入关后为了不激起民众的民族情绪,下令重新厚葬了崇祯,以帝王的规格为他建造陵墓,并下了许多的陪葬品。还派清兵为他守墓。

虽然明朝已经覆灭了但是还有许多人想要反清复明,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天地会,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虽然反清的呼声很高,力量也不小但是都没有成功,有人说是因为当年刘伯温放掉的那条长白山龙脉,那条龙脉是大清的护国龙脉,再加上现在只有那一条龙脉,无其他龙脉与之相抗衡,所以满清推翻不了。

刘伯温斩龙脉,为大明续命?

倘若真是这样那么当年朱元璋的梦也应验了,那条西方的恶龙便是满清,当年虽然刘伯温强行干预,斩断龙脉但是也改变不了明朝覆灭的命运,可谓是天命不可违也。而刘伯温当年逆斩龙脉,也遭受的报应,自己先被处死,大儿子跌入井中,剩下的两个儿子也被朱元璋斩草除根了,可谓是因果循环。其实这后面的种种都印证了那条龙脉的预言,他预言刘伯温妄斩龙脉为自有两百年气数的明朝强行续命五十年,使其有两百年五十年的寿命,与明朝两百七十六年的统治也十分接近,他断言刘伯温强要遭业障藏身,后来刘伯温的际遇也印证了他的预言。

有人说如果当日刘伯温斩了那条龙脉结果会如何?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因为这个假设的前提并不存在,如果他真的斩了那条龙脉,可能大明江山永固,也可能无济于事。还有传说说他不斩那条龙脉是因为那是中国最后一条龙脉,如果斩了那条龙脉中国将永远不能翻身,也没有龙脉来镇住中华大地了。

结语

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他没有斩了那条龙脉,都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即使斩了也未必能改变明朝覆灭的结局。其实龙脉只是中华民族文化里的一种精神象征,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种神秘,我们也不用为此去较一个真假。且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在谈笑中品味其中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神奇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