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都存在贫穷,即使发达的美国,更不用提非洲国家了。
但奇怪的是,即使工资提高,收入增加,但依旧摆脱不了贫穷?2019最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出了这个问题,建议看完,这对我们理解贫穷和财富的本质非常有用。
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迈克尔·克莱默(Michael Kremer),是哈佛大学经济系发展中学会的教授。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法国发展援助经济学家,她是过去十年间论文被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女性经济学家。 ② 研究成果,引人启发 其中,阿比吉特与埃丝特合著一本经济学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研究结果能给我们带来启发,从根本上剖析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其内容含有图表公式,有点苦涩,这里直接分析研究者的成果。
两位学者在去一个摩洛哥的偏远村庄考察时,发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并且不是赊账买的。研究者感到非常奇怪: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而且浪费时间消磨意志,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更好提高生产力。宁可把攒很久的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不良状况。学者就问:“如果你们在一家人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同样,在印度的极度贫困地区,许多母亲会为自己的女儿攒钱,提前准备婚礼,比如买一个小首饰,一个不锈钢水壶。穷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质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有压力就需要释放,于是很多人选择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及时享乐。比如吸一支烟,买一台电视看,释放压力,但这多是成瘾精神罂粟,饮鸩止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如,减少欲望,控制消费,学会储蓄,这意味着:可能戒烟、戒酒,要放弃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等商家吹捧的假精致生活。而且,社会也充满了,物质至上,及时享乐主义:“女孩子就得趁年轻打扮,不然老了给谁看?”“努力挣钱,不就是为了花吗,不然意义何在?” 商家营销噱头。而相比,那些能真正改变他们生活状况的,比如教育和学习,去储蓄和投资,这些需要控制欲望,努力奋斗,并且长期才能看见效果的,他们却无视。所以,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穷人极度缺乏耐心,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这是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排在第一位重要因素。这些贫困的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他们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不知,没有钱做体检,没有时间健身,也不觉得锻炼身体有什么用。穷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因为没有经济保障,他们是更需要注意。 相反,富人则特别注意身体状况,所以富人的健康情况远远好过穷人。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教育。穷人家庭对教育的观念不正确。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浪费钱,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资就白费了。但研究数据显示,教育反而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这才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总之,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就是他们的观念都是错误的,那往往选择的也都是错误的。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们缺少教育机会,所以很难摆脱贫穷。学者们研究了印度的穷困地区的教育,在跟踪珊塔玛一家时,发现村庄附近有几所学校。只是两个孩子经常逃学,嘟囔着上学没意思,最终母亲放弃了他们上学的打算。同样,比尔·盖茨从事数年教育慈善后发现:教育投资无法解决他们的贫穷。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是上不去学。在大多数国家,上学都是免费的,至少小学是如此。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有学可上。研究者认为,是否教育与回报率息息相关,而教育回报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但由于穷人目光不长远,他们认为上学没多大作用,不如及早出来工作,带来收入,分担家庭压力。所以,学者认为应该降低对他们的期望,认识到是现有的学生,而不是我们想要的学生。改变信念:认为孩子可教,而且不再是孩子的事情。需要每个孩子及其老师付出足够努力。注意,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到家长。问题就在于,家长本来缺少教育,眼光狭隘,他们给不了孩子什么教育资本。学者的布拉翰计划的研究表明:通过对课程及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以适合自己的进度学习,确保落后的学生专注于基本知识,这样可以实现巨大的成效。在肯尼亚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一个班分两组;第一组随机分配,第二组按知识水平分组。研究结果是,第二组效果明显好于第一组,因为教师可以更好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效果是持久。两千多年前,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被科学证明有用。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其对贫穷的本质研究结果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穷人没有有效地把资源,用在自身和家庭的发展上。想想现实中,你是不是这样:经常想有了钱该怎么花,考虑最多的是消费,是先买包包还是先买衣服,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如今,三位经济学家给了科学的解释——为什么我们摆脱不了贫穷的本质。普通工薪族该买房吗,适合贷款买房吗,房子是你的资产吗。
● 作者:公子张良(微信公众号ID:gongzizhangliang)。211学士学位,剑桥国际高级商务管理学位。文章大道至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深度好文,透过表象看本质,让我们终身学习,提升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好文推荐: 所谓“青年危机”、“中年危机”,只是你年轻时心安理得的混日子罢了 “一小时15元”、“一天100”……,用大量时间换取金钱,生活只会更苦 还记得凡客吗?如果一开始目标错了,再努力也和成功毫无关系 !比“复利”更厉害的财富法则竟然是…… 这代年轻人太难了:“青年危机”也开始散播朋友圈了 所谓高配“隐形贫困人口”:让你在“负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出身底层的人,靠什么才能改变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