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讲故事·故事中的悬念(3)

 ljlz4 2019-12-11

作者:叶小萌 期数:2009年10月上 发布时间:2009-09-19

    上两期的编辑手记主要讲了什么是悬念,如何设置悬念。关于悬念的知识要点已经讲了十之八九,掌握悬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悬念是一门上乘武功,掌握个八九成的凤毛麟角还是不够的,有些作者学了个一招半式,却未能悟得其中精髓。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要想把悬念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最后一两成的“功力”不容小觑。
    那么,这最后一两分的要领是什么呢?在一篇好故事中,悬念并非单一运用的,其他元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悬念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悬念与其他元素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学会设置悬念,必须了解掌握几个重要元素。
    1、延宕
    对我们来说,“延宕”这个元素并不陌生,“延宕”经常和“悬念”交替使用,是故事悬念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它指的是“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为了使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波澜起伏,一旦悬念设置后,作者不急于解开“包袱”,而是采用“抑制”或“拖延”的手法,将疑问保持到情节发展的高潮再“消释”,从而造成读者预知后事的迫切心理。(在9月下的编辑手记中,刘迎曦编辑详述了延宕的表现形式,可以参考。)
    2、动作性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来稿,洋洋洒洒“交代”了大段篇幅,或者自始自终沉静在你来我往的对话模式里,唯独缺少戏剧冲突,缺少动作性,这显然与故事理论背道而驰。故事注重的事是情节,它具体表现为:两三个人物围绕一个事件,在两个环境中展开两三起矛盾冲突。如果悬念的设置与消释是一个引发冲突的过程,那么动作就是组成这些矛盾冲突的基本元素。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换言之,故事离不开动作,动作是故事组成的根本要素。
    请注意,这里讲的动作并非简单的行动,在戏剧里,动作意味着具有目的性,隐含某种内心情感的戏剧动作,也就是动作性。动作性是由动作与反动作形成的,一方动作的产生,势必会造成另一方的反应,所以,有人说:“一出戏是一个动作体系。”在故事创作中,动作性同样如此,由于不断加强戏剧动作的发展,而造成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拿这一期的阿P故事为例:阿P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把一只包裹扔出窗外,然而,阿P丢包裹的举动却被巡逻的交警发现,他驱车追上了阿P。阿P所做的事情引发了其他人的反应,他们之间有了一个戏剧动作。警察问阿P:“这个包裹是不是你的?”此时,他们之间正处于一场冲突之中,阿P想要丢弃包裹,而交警却阻止他。
    如果这时阿P只是说不出话,或者瑟瑟发抖,那么这只是一个行动,这样的行动是静止的,毫无戏剧性可言。
    故事阿P死命不承认:“这包裹不是我的!”或者他二话没说,推开交警,慌忙驾车逃离。又或者他一把夺过交警手里的包裹,把那包裹扔过高速公路的护栏,扔到了公路外边,然后说:“你是管高速公路的交警,现在东西都扔到公路外面了,这下轮不到你管了吧?”这三种处理方式,都能促使冲突加剧。
    如果阿P承认包裹是自己的,又或者交警不追问下去,让阿P走了,那么他们之间的戏剧冲突就结束了,情节也就没有再发展的必要,这样的处理就比较失败。为了使戏剧动作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接着设计:阿P承认包裹是自己的之后,驾车要离开,还没等警车开远,就迫不及待地把包裹扔了出去……这样处理至少能造成一个引起冲突的契机,使戏剧冲突随即获得蔓延。
    3、发现与突转
    每当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我总是会心存期待:给我一篇好故事吧,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给我一个独具匠心的故事题材,给我一个崭新的视角,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编辑如此,读者亦如此。
    当读者看一篇故事时,他们产生各种期待与猜想,觉得故事的某一处情节会有变化,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会远走高飞,但是如果读者期待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罗密欧真的与朱丽叶在一起了,读者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情节欠缺新意。因此,在“释悬”时,作者需要提供读者惊奇感,始终保持故事的新鲜感。那么,如何才能带来惊奇感呢?
    在“置悬”与“释悬”中,“发现与突转”是必不可缺的技巧性元素。“突转”就是“陡转”、“突变”的意思。所谓“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突转”往往在最后“包袱”抖开时采用,而“发现”则贯穿故事始末,是一个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过程。
    “发现”的构成及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一般而言,“发现”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事件的前史、真相的揭示。这其中又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发现事实和发现人物关系。其中,事实可以是本身存在,却从未吐露的秘密,也可以是曾被歪曲错意,重新认识的真相,比如:这期的中篇故事《本案宣告终结》中不为人知的秘密;人物关系可以是对自身身份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他人人物关系的发现,比如:《雷雨》中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对于作者而言,“发现”的使用具有阶段性,《雷雨》中,四凤与周萍的恋人关系在第一幕已经告诉了观众,而到第四幕时,他们的兄妹关系才浮出水面,这一关系的“发现”势必造成两人毁灭性的“突转”,剧情由此推至高潮。可见,作者在运用“发现”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发现”大都设置于戏剧开头、剧情发展中间阶段;具有突变的“大发现”则多安排于戏剧高潮阶段。“发现”就像吹气球,积攒的能量越多,破坏力也就越大。
    关于悬念运用的知识要点已经讲完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下帮助。其实,影响悬念设置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情境、台词、巧合、场面等等,我们必须努力将各种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将所有悬念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这种理论体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升华作者的创作水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