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好不好,其实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陈春土 2019-12-11

都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最近又一位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时气出心梗,新闻一出就迅速刷爆了网络。

原来,这位妈妈在陪3年级的儿子做作业时,因一道数学题讲了好多遍孩子还不会,气得想打孩子,结果突然感觉心脏不适引发了心梗。

妈妈解释说,自己近一年来为孩子的学习生了不少气,没想到这次竟如此严重。

“数学题怎么讲都不会想打他!”“怎么教都不明白!” 



其实不止这位妈妈,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都有这样的心情。

前两天,闺蜜就很苦恼的打电话和我说,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报课外班。

原来闺蜜的女儿明年就上小学了,闺蜜害怕女儿上学以后跟不上,早早地给孩子报了一个数学的衔接班。

可孩子上了没几天就觉得枯燥,学不下去,跟她撒泼耍赖说不想去上课。


自己强压着她去,可她对于学习的兴趣反而越来越低了,原本熟练的数学加减法好像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了。

我只能安慰她,不要太着急,数学本身就不是一门靠“灌输”“背诵”就能解决的学科。

因为数学好不好,其实和兴趣有很大关系。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认为:不管孩子学什么,首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

只有当孩子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他教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孩子起先也并不喜欢,甚至抗拒。

于是,他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如把纽扣和豆子等放在纸盒中,父子各抓一把,比赛看谁的多;

或者在剥花生的时候,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花生壳中各有多少颗花生等。

再进一步,把豆子和纽扣分成两个为一组或三个为一组并计算数量,再做成乘法口诀等。

在游戏中,儿子被激起了胜负欲,努力的理解其中的数学概念,每一次都玩得很开心。

等到在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儿子就爱上了数学。

所以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启蒙方法是“玩着学”,而不是给孩子填鸭式地上课!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场景化的游戏中带着孩子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给孩子做形状启蒙时,不应该是简单的认识形状,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先组合再拆分。



用各种图形拼出不同的新图形,来形成孩子对“形状”的认知。


孩子会在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逻辑推理能力,而这正是几何思维的基础。

如果要加强孩子对形状的认知,还可以多带孩子去玩思维训练游戏。


在游戏中,通过找不同、拼图、连线等有趣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图形,引导孩子根据形状、颜色、大小、规律等,推理出正确的答案,还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把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游戏体验中,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学会并且爱上。

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未来的学习也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数学并没有家长想象中的那么难,家长们也不需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帮助孩子掌握其中的技巧跟方法,孩子学习有信心,父母也才能轻松。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她请几十个学生来解18x5 这道题,但不需要孩子们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将表达式给画出来。


结果,一部分孩子先写出了答案“90”,然后就不知所措,完全无从下手;

另一部分孩子却轻松地画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


同样是学数学,为什么答案又不一样了呢?

这是因为在数学启蒙阶段,有的孩子并没有理解知识中的逻辑关系,只是死记硬背,在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就不能举一反三。

例如,有的孩子知道 3 + 2 = 5,1 + 4 = 几就不知道了。

可有的孩子不仅知道,还能说出 5 - 4 = 1,这就是差异了。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真正拉开孩子学习成绩的,除了学习兴趣和智商,还有孩子思考问题的速度、精度、角度与深度。

可一般的父母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就很容易在这里栽跟头。

有研究表明,3-8岁是孩子的思维成长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求知欲特别旺盛。

所以,想要孩子在数学这一科不吃亏,父母就要在这个阶段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做好数学启蒙。

父母只有在孩子启蒙阶段多用心,他们在未来才能成长更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