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即国君之母,这本来只是一个表明身份的尊号,奈何它的第一位拥有者实在太过生猛,使得太后这个称呼甫一登场,就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沿而用之,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身份之一。 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是秦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尽管史书是男人的舞台,关于宣太后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百字,但就是这几百字,却勾勒出了一个生猛、专权、好色、残酷、雄才大略的女性政治家形象! 史书没有留下宣太后的名字,只留下了她的姓——芈,这是楚国王室的姓,说明宣太后出身于楚国王族。可楚国八百年,到宣太后出生的时候,王族何止万千,宣太后这一支并不显赫,她也没有选择自己夫婿的权力,而是被当作陪嫁品嫁入秦宫,也就是所谓的媵女。 让宣太后陪嫁的楚国贵族女子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压根就没有她的记载,就连宣太后在秦宫的奋斗历程也毫无踪影,我们只能推测这位媵女由于长相比较出众,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青睐,因而获封八子。 八子是秦宫的妃嫔等级的第五级,在其上还有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四级,其下也有七子、长使、少使三级,宣太后的封号正卡在中间,可见她在秦宫的地位不算高,也反映出宣太后并不如何受宠,电视剧中的专宠都是骗人的。 不过宣太后要比其他妃嫔幸运得多,她跟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公子稷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我们并不清除秦昭襄王在秦惠文王诸子中的排位,但可以的肯定的是,他不是长子,因为在他上头还有一个哥哥公子荡。公子荡的生母是秦惠文王的王后,作为嫡长子的他毫无疑问被立为太子,并在秦惠文王去世后继承王位,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仅仅四年,但却做了不少事,这位勇猛好战的君王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甚至放出“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狠话,直接叫板周王室。可惜秦武王最后的结局很荒诞,也很悲催,他成功打到了周王畿,却因与人比赛举鼎而被鼎砸断胫骨,当晚即离世。 秦武王去世时才23岁,别说他没有儿子,就是有,估计也很难继位,因为他那一群弟弟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正盯着王位看呢,撒哈子都快流到地上了。 公子稷起初并不是王位的有力争夺者,因为当时他和宣太后还在燕国当人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公子稷在诸公子中地位并不高,因为燕国国力不强,长期就是个打酱油的,就算是为了结盟而互派质子,一般也是派无足轻重的人物,只有强国互盟或者小国盟大国才会把太子这种大人物派出去。 燕国地处苦寒之地,宣太后母子被发配到这,基本算是流放了,能好好活下去就算幸事,一朝成秦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但突然间,这种奢望正在慢慢走向现实。 摆在宣太后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怎么回到秦国,想要争位就必须回到秦国,法定继承人在国外都能被抢了位子,更何况现在这种还没确定的情况。 而燕都跟秦都的距离,就跟现在的北京到现差不多,现代人觉得还行,飞机几小时的事,坐车也用不了太久,但在战国时期,这是跨国游,燕国跟秦国之间隔了赵国、魏国和韩国三个国家,要想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越过三国国境,可不是什么容易事。 所幸,赵国的赵武灵王觉得秦国还不够乱,赵国没有机会可乘,决定在加一把火,派人把宣太后母子从燕国送回了秦国,赵国当时已经完成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燕、韩、魏三国岂敢阻拦。 终于,宣太后带着儿子回到秦国,参与进了秦国混乱的王位之争。 史书对夺位过程的记述非常简略,就是一句话的事,即宣太后联合在秦国做官的弟弟魏冉,诛杀了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等,驱逐了武王后,肃清了与公子稷不和的朝中诸公,将儿子推上王位,是为秦昭襄王。 这一年,秦昭襄王18岁,已然成年,但宣太后仍以儿子年幼为由,自己执政,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也成为第一个主宰朝政的太后。 宣太后的上位历程看着简单,实则凶险万分,而他在掌权期间贡献,丝毫不逊于之后的吕后、武后等强权太后。 众所周知秦国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之后强大起来,秦惠文王称王、连横、灭蜀等等策略,使得秦国更上层楼,秦武王短暂过渡,之后长达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时期才是秦国奠定统一基础的时期。而这五十六年,至少有三十六年是在宣太后手中,人屠白起也是在这期间大放异彩,秦国能够强势崛起,跟宣太后分不开关系。 宣太后执政的手法非常生猛,她具备历代明君雄主所具备的一切品质,不过考虑到她女性的身份,自然会产生一些反差。 首要一点,宣太后是敢把私事明说的,尽管先秦时期观念开放,远没有明清时期那么拘束,但宣太后把私生活直接拿到朝堂上这事也显得很大胆。 比如韩国雍氏城遭楚国围困时,韩襄王派众多使者向秦国求救,在这些使者中,宣太后觉得韩使尚靳说的还有些道理,就接见了他。 不过宣太后并不打算随随便便出兵救援韩国,她在朝堂上拿自己与秦惠王的房事,论起了秦国对出兵救韩的态度。 宣太后对尚靳说:我服侍惠王时,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撑,当他整个人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感觉不到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对我来说比较舒服。秦国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多,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钱币,如果不让我舒服,不让我得到好处,这事恐怕也会让秦国感到疲不可支,你说呢?“ 此外,宣太后还除掉了秦国的边患义渠,方法就是色诱义渠王。 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直接将其诱去了后宫,然后送上风月囚笼。 更狠的是,宣太后在与义渠王私通十数年并且生下两子后,将义渠王诱骗到秦国,让其命丧甘泉宫,接着就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宣太后刚掌权的时候,也才三十多岁,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不愿放弃权力,但五十多的秦昭襄王不乐意了,妈呀,你再这么执政下去,我得到啥时候才能掌权? 通过范雎的帮助,秦昭襄王最终掌握了政权,宣太后退居后宫,不再过问朝政,但在私生活方面,她仍然很乱,而秦昭襄王也不敢管,由得母亲去。 根据史书记载,宣太后的最后一位男宠是魏丑夫,他也没有留下名字,丑夫只是他的外号,即颜值不怎么高的男子。 魏丑夫不怎么符合大众审美,但宣太后偏偏很喜欢他,病重临终前还下令要魏丑夫陪葬。注意,是明确下令,也就是说宣太后自己把自己豢养男宠的事给发布出去了。 如果说后世不好比较的话,大家可以参照一下仅仅几十年后的赵姬跟嫪毐,他们是偷偷摸摸瞒着秦始皇的,但宣太后直接昭告天下,压根就不在乎世人怎么想,或许在她看来,她的人生不需要掩饰,更不需要解释。 诏令一发布,魏丑夫吓懵了,他就是个傍富婆的货,以为跟着太后能够升官发财(事实上他的确当了大官),现在自己的小命竟然要玩完?他哪有半点殉情的想法,满脑子都是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魏丑夫很快就发现自己脑子不够用,毕竟他不是靠脑子吃饭的,不过这家伙命好,很快找到一个脑子够用的高手。 这人名叫庸芮,他劝导宣太后的对话极其精彩,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对话技巧,当然,也表现出宣太后是个明事理的人,是讲道理的。 庸芮没有直接劝说宣太后,而是循序渐进,而是先问秦宣太后:人死后有知觉吗? 宣太后答道:没有。 在先秦时期,鬼神之说是非常有市场的,尤其是生命垂危的老人,谁不再幻想自己死后仍能存在意识呢?但宣太后挣脱了这些枷锁,她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这个回答,让庸芮也有些意外,不过并不影响他的跟进,他继续问宣太后:既然死后无知觉,为何还要让生前所爱之人去白白送死呢?如果人死后有知觉,先王地下有知必定会怨恨你,到时候你补救都来不及,又怎能顾及到魏丑夫呢? 宣太后听了这番话后,沉默了,然后表明了她的态度:善。 凭借庸芮的机智和宣太后的明理,这件事最终以“乃止”收场,魏丑夫保住了他的小命。 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