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原属于国民党体系内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共12架飞机从香港飞回了新中国怀抱;在此之后,留港两航进步员工又千方百计运回了大批油料、备件、工具等物资,有力支持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民航是在两航起义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与两航起义时期比起来,今天的中国民航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与70年前一样,民航依旧承担着建设国家、服务人民、增进友谊的重任。为了在新时代弘扬两航起义员工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爱国精神,我国内陆一些航空热心人士在民航局支持下,策划组织了这次纪念飞行。 作为一个航空媒体人,我很荣幸乘坐DC-3飞机,重飞了70年前的“两航起义”之路的广州-上海-北京段。坐在这架机龄高达74年的双发螺旋桨飞机上,透过长方形的舷窗看着大地,仿佛穿越了时空。 由佳明手表记录的广州-上海和上海-北京的飞行轨迹信息 关于“两航起义”70周年纪念飞行的故事,请戳连接: 本文仅从第一视角,带你走进这架飞行中的DC-3。 外观 这架DC-3在刚刚来到中国时,它的涂装并非闪亮的银色金属原色,而是下图所示的黄银蓝三色。该机在飞抵瑶湖机场后,在机库内由湖北凌云集团师傅进场脱漆作业,厦门太古的师傅指导抛光。短短3天的时间,这架DC-3飞机“穿上了”70年前“两航起义”时的“衣服”。 脱漆作业 吕德超/摄 抛光作业 吕德超/摄 闪亮如新 机舱内 即将降落上海虹桥机场36R跑道 上海虹桥机场等待穿跑道 上海虹桥机场36L跑道准备起飞 上海虹桥机场36L跑道准备起飞,观星窗视角,通讯天线。 上海飞往北京途中,飞越长江 飞行员使用杰普逊航图进行导航 瑞典飞行员Patrik Molander(右)和Carlson Bo Mikael Mikael介绍说,DC-3飞机的驾驶全凭双手,你可以在操纵杆上感受到气流对舵面的每一丝影响。相比现代飞机的驾驶方式,驾驶DC-3这类老飞机,才是真正的飞行。 从左到右分别是桨距、节流阀(油门)和燃油混合比 ![]()
两位飞行员对大兴机场的地面引导灯光系统印象深刻,他们说这是他们见过的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 飞机落地北京后,Patrik Molander(左)和Carlson Bo Mikael握手合影 曾参加过“两航起义”的95岁高龄的老先生在大兴机场走上了这架DC-3,重温当年的感觉。 原中国民航局局长杨元元在DC-3南昌瑶湖-南昌昌北机场调机飞行中阅读《航空知识》杂志。 此次DC-3重飞“两航起义”之路受到了包括中国民航局在内许多单位和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舷窗外 与DC-3同龄的虹桥机场 从机翼和螺旋桨的拐点望见陆家嘴CBD 飞过长江,就是家了 紧急出口 两台原装的普惠“双黄蜂”活塞发动机在瑞典进行了大修保养 你甚至可以看到发动机排气管等很多细节 大兴机场通场飞行时,航站楼与DC-3的合影 DC-3停放在大兴机场423机位,该机位正好位于西塔台正下方。 DC-3翼展29米,长19.7米,俯视视角非常优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