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园——苏州公共图书馆诞生地

 苏迷 2019-12-11
《姑苏晚报》
2019-12-08 

  钱宇澄

  一

  苏州自范仲淹创立府学以来,文风日盛、文教渐兴,社学、书院、县学、府学等科举教育体系日渐成熟,为明清两代吴地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更为苏州状元成为罕有的地方“土特产”埋下了文化的基因。

  读书、藏书、写书、刻书成了苏州读书人诗书传家的崇高信仰。

  苏州历史上文人多,自然藏书楼也多,《苏州市志》中提到,明代之前藏书万卷的藏书家就有陆龟蒙、朱长文、叶梦得等十多位。明清以来,苏州的私人藏书楼更如雨后春笋般在吴地丰厚文化的滋养下遍地发芽,如沈周的有竹居、徐澄的望洋书堂、毛晋的汲古阁、瞿墉的铁琴铜剑楼、潘祖荫的滂喜斋、顾文彬的过云楼、吴云的二百兰亭斋、沈秉成的鲽砚庐等,藏书丰硕,且大多以珍藏古籍善本为多。文人们往往会在自家收藏的古籍上铭以藏书章,以表明主人的身份。这些藏书楼虽深藏内院,但所藏书籍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抄录,甚至还有一些也曾对士子们开放借阅。苏州清代著名藏书家张海鹏的“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的主张,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苏州藏书家藏书致用共享的原则。然而,藏书收集难,护书更难。到了清末,由于西学东渐、科举制度退出舞台以及战乱等不稳定因素的多重影响,苏州私人藏书楼由兴盛转向消退,新式公共图书馆的诞生呼之欲出。

  二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了教育总长,他提出了教育除学校以外,第一就是图书馆的全新理念,并大力推行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的普及。

  苏州最早提出要建新式公共图书馆的是张一麐,他在清末民初即多次上书建议在苏州建立 图 书馆,后因种种原因未 能 如愿。其实,早在光绪二十 二 年(1907),江苏省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就在南京诞生了,由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在原惜阴书舍的基础上建立,最初名为江南图书馆,至1913年7月更名为江苏省立图书馆。

  同样在1913年,随着公共教育思想影响力日益扩大,苏州的地方士绅再次上书请求设立图书馆。在当时江苏民政负责人韩国钧的支持下,在苏州建立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的建议得到批准,并由沈子良于1914年4月开始筹备。当年9月,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即苏州市图书馆的前身)在葑溪畔的可园内正式诞生。这座图书馆不仅仅是苏州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也是江苏在辛亥革命后诞生的最早一批图书馆之一。

  在可园内成立的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是以在正谊书院旧址上复建的学古堂内原建筑为馆舍基础,其藏书主要来源于旧址上的原学古堂、存古学堂的藏书,以及合并过来的江苏官书局内的藏书、拓片。

  学古堂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在原正谊书院旧址建成,将在咸同战火中俱毁的书院建筑及可园加以修复,内有藏书楼名“博约”,兼祀郑玄、朱熹,楼中有藏书约8万卷。当时除了向堂内学生开放外,藏书楼也向社会开放阅览。学古堂于光绪三十四年改名为存古学堂,后随着科举废除,此处又被用于预科学堂和提学使署。

  图书馆建立后,首任馆长是负责筹备的沈子良,馆内设有编目股、管理股、事务股和印行股。建馆之初,馆藏书籍以国学类为主,建馆时约有藏书七万余卷,二万六千余册。至1931年,据《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1919-1949)》载,该馆藏书总数为10528种,87060册。其中,善本书1247种,17850册;普通图书7542种,57185册;儿童图书392种,1806册;出借图书642种,3001册;另有杂志、报纸200余种,数千册。馆内还有原江苏省官书局归入的国学版刻188种,74086片。

  三

  此时的图书馆不仅有藏书、借书、调阅等功能,还有印行刊物,发售图书的功能,特别是1935年蒋吟秋任馆长后,出版发行了如《沧浪亭新志》《黄陶楼年谱》等书籍。一时,可园成为当时苏州的文化交流中心,地方士绅及寓居苏州的文化名人,时常光顾可园,并在可园内举办了众多的文化活动。

  那时的可园内存有号称“江南第一枝”的百年铁骨红梅,据传为学古堂遗物,可园内还另植有各类梅花百余株。1936年,可园举办了梅花展,不仅展出各色造型梅花盆景,还结合其特有文化底蕴展出了梅花相关的书画、儿童画梅等,在苏的张默君、汤国梨等赏梅唱和,文化名士张大千、吴子深、吴湖帆等也曾在此赏梅雅集。

  1937年2月,轰动一时、规模空前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在可园内举行,这是继浙江文献展览会后,近代公共图书馆第二次举行旨在展示当地文化底蕴的展览会。虽叫文献展览会,实则是文玩字画等文物博览展,如此大规模的文物展示在苏州历史上还是首次。据《江苏省志·文物志》记载,此次展览陈列出4159件展品,除少数为图书馆所藏,绝大多数为苏州士绅的藏品,展品中有三代铜器、宋元古籍、宋元明清名画书画精品,以及竹、木、牙、玉雕精品摆件。其多、其精均属当时国内罕见。这次展览的总负责是当时的图书馆馆长蒋吟秋,张善孖、吴湖帆、顾公雄等是书画负责人,邓邦述、叶恭绰和潘景邦是图书典籍负责人,李根源、徐乃昌是金石拓片负责人,金松岑、汤国梨等是史料方面的负责人,叶楚伧和柳亚子是鉴审委员,这些名人每位都是大家,所以经他们挑选的展品必是精品无疑。

  据时人记载,刚开幕时任人参观,虽然展览期间阴雨连绵,来者也是络绎不绝,到天晴时来的人实在太多,竟然将铁门挤坏了,所以只能改售入场券,每位一角,作为爱国捐。

  由于不久后抗战全面爆发,蒋吟秋带领馆员展开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护书运动,将馆中48箱1600多种两万余册古籍善本运至太湖边东山珍藏。要知道当时位于现苏州公园内的吴县图书馆,就因日寇的轰炸夷为了平地,馆藏典籍毁之一炬。可想而知这些被精心守护下来的古籍是何等至珍至贵,这些历经磨难的古籍最终成为了今天苏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抗战胜利后,藏书移回,可园内的图书馆继续开放。当时进图书馆只需在门口传达室上签名登记即可,阅报室设在四面厅挹清堂内,濯缨处是儿童阅览室,成人阅览室设在博约楼,借阅书籍须先查目录卡后填写书单,由管理员入库取书,并且有相应的阅览规则。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苏州图书馆的迁出,可园先后由苏南工专、苏州医学院使用,可园作为图书馆的历史告一段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