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号无庵,广东饶平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二十三日,先生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上饶区新丰乡(现饶平县新丰镇)。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入新丰乡启明小学读书。民国元年壬子(1912)先生毕业于启明小学,转饶平县高等小学读书。是年先生曾写一首长诗,被其宗族中负有重望的“狮球牧夫”看见了,大加称赏。过两天,此老把自己的诗稿《仙岩賸唱》两厚册交给先生,嘱其将来替他扬名传世。民国三年甲寅(1914)先生十二岁,仍在饶平县高等小学修学,便开始学填词。民国五年丙辰(1916)八月,先生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现金山中学),到府城读书。民国九年庚申(1920)七月,先生中学毕业。民国十年辛酉(1921)八月,先生考进在广州的广东高等师范文史部。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二月,国立广东大学成立(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为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律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据《中山大学史稿》)六月二十一日,校长邹鲁在原高师礼堂举行就职礼,同时举行原三校毕业生毕业典礼。先生斯时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七月,先生转至国立广东大学国文学系继续修学。在校期间,先生修习了外国语、数学、政治概说、体育、历史、地理、伦理学、法制经济、哲学概论、心理学、中国文学史、史传、西洋文学史等课程。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先生在文科学院季刊第一期上发了《孟浩然评传》一文。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七月,先生以高师年限毕业于国立广东大学,然未取得学士学位。八月,先生受韩山师范学院(时称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位于潮州市笔架山山麓)聘为国文教员,在韩师附近租屋同住。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928~1938)这十年先生在韩师任教,开国文、文史、诗词、文字、近代史、文学史、美术史等课。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先生由陈中凡教授推荐,以名士身份,被中山大学破格聘为中文系教授,继海绡翁陈洵主讲诗词。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占据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奉命内迁,初迁罗定,十一月改迁广西龙州,在往龙州途中又奉命改迁云南澄江。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九日,先生才启程往澄江,绕惠州经香港再转安南(今越南)取道滇越铁路上昆明。八月,先生复推荐饶宗颐以广东通志馆纂修资格,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八月,中大迁粤北乐昌坪石镇。文学院设在清洞。先生先返饶平,接长子伯慧同往坪石。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夏,先生送长子伯慧回饶平上初中。大病,于饶平休养直至病愈。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初,先生返坪石,仍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年初,粤汉线失陷。四月,文学院迁到粤东梅县。先生只身从饶平回到梅县中大,赁居角塘。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月,中大师生陆续回到广州。先生先返饶平,某日散步时不幸被炸药炸伤,留居家乡。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春,先生病愈,与家人同往广州中山大学中文院,住石牌中大教授住宅区辽河路26号。是年,先生经罗香林介绍加入岭东建设协会任文化教育委员。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二月,先生开始兼任中大文科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指导教授,直到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己丑)七月二十三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中大一批进步教授和学生。詹先生作为系主任,责无旁贷,四处奔走,设法营救被捕师生。一九五二年(壬辰)先生始任中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十月二十一日,中山大学从广州东郊石牌原址迁往南郊康乐村原岭南大学校址,先生随中大搬迁,开始住西南区60号,后搬至西南区现老干部活动中心东边那座三层红砖房子的三楼。 一九五三年(癸巳)春,先生与容庚、吴重瀚合作,开始着手编写《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先生主编。以黄海章编写的一年教完的“中国文学史纲”为讨论底本,另定章节,先生负责第一(导论)、二(中国文学的起源)、四(诗经)、六(楚辞)、八(汉赋)、九(汉代的乐府歌谣和古诗)章的编写以及《史记》一章的增润。一九五四年,先生被推选为第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一九五五年(乙未)二月,先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一九五六年(丙申)秋,先生开始招收副博士。年底,先生被评为二级教授。一九五七年(丁酉)八月六日,先生被划为右派。一九五八年(戊戌)年初,中大中文系处理右派分子大会在模范村旁的阶梯课室进行,把先生仍留在中大课堂,但降职使用,职称由二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此后,先生每天看书做卡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宋词研究中,几乎足不出户,唯每月一两次往古籍书店散心。右派的帽子阻断了先生与朋辈的往来,甚至于见面的寒暄,右派的帽子阻断了先生与朋辈的往来,甚至于见面的寒暄,然容庚每次在校道上遇到先生,都主动大声地问好,也常挺身而出为先生说话,给了先生几许安慰。一九六一年(辛丑)十一月二十日,先生脱去右派分子帽子,但仍为四级教授。一九六五年(乙巳),先生加入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一九六六年(丙午)冬,先生因淋巴癌住进中山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一九六七年(丁未)四月六日,先生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詹安泰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著名学者,被《当代词综》编辑组推举为第二代中的十大词人和四大家之一,精于古典诗词尤其是宋词的研究。先生对中国国学的贡献有三:1、毕生为古诗词辛勤耕耘,著作等身。先生的代表著作有《鹪鹩巢诗集》十卷、《无庵词》六卷和《天风阁学词日记》等。其诗词著作可分青少年时期、韩师时期、石牌时期、澄江时期、坪石时期、梅县时期和晚年时期七大部分。仅1928-1938年先生在潮州韩师任教期间,便写作了词89阙,出版了先生从自己开始填词以来的词作中精选百首的《无庵词》一书;作酬答诗《游别峰八十六韵》、《听陈翠宝唱大鼓词率成长句》及《郁郁四首》、《林青萍索诗赋此贻之》、《怀潮中故旧》等古体诗109首;在《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三号发表词学研究论文《论寄托》;在《岭东国民日报》发表《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及《论气节》等高学术质量的论文3篇。2、先生主编之《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先秦两汉部分)、专论的《中国文学上之倚声》、《论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谈谈词的隔与不隔》、《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关于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的一些理解》、《论屈原的阶级出身、政治地位、及其在文学上的作用》、《离骚笺疏》、《简论<敦煌曲>中的普通杂曲》、《温词管窥》、《朱熹的<论文>及其它》、《从<桃花源记>说起》、《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宋词风格流派略谈》、《简论晏欧词的艺术风格》、《本色略谈》、《谈文采》、《刘熙载论词品及苏辛词》、《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宋词散论》、《花外集笺注》、《杨玉琏真加发陵考辨》、《论杜诗中的拗律》、《曾刚父先生及其蛰庵词存》、《关于处理古典文学的一些意见》、《从宋人的五部词选中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潮州戏<陈三五娘>》等论文和著作,皆国学之精华。尤其《论屈原的阶级出身、政治地位、及其在文学上的作用》、《离骚笺疏》、《简论<敦煌曲>中的普通杂曲》这三大著作,更被学术界专家公推为开《楚辞》和敦煌学研究之先河的名作。3、先生慧眼识英才,民国二十四年,先生身体有病,曾力荐并委托年仅十九岁的饶宗颐代其授国文课于韩师。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先生以名教授身份再次推荐饶宗颐以广东通志馆纂修资格,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正是詹先生以甘为人梯的胸怀帮助饶宗颐脱颖于名校、名大学,遂为日后国学出现“北季(季羡林)南饶(饶宗颐)”两大师的布局奠基。先生真不愧为现代国学之巨匠和伯乐。(全文依据中山大学吴承学、郑晓燕的《詹安泰先生年谱》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