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花间挹香 2019-12-11

前言

在朝史暮想眼里,晚明时期面对辽东问题,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战略家的只有两个人,熊廷弼和孙承宗。而熊廷弼先后三次赴辽,本着推官的务实,对辽东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稳定辽东民政,抵御后金崛起的构想,并在两次就任辽东经略时予以贯彻执行,有效遏制了辽东局势的继续糜烂。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晚明辽东地图

我们在读熊廷弼在辽东的经历,除了感叹其治才外,亦可窥见当时辽东情况的窘迫,民心军心的混乱,民生经济的凋敝,边备防御的松懈,还有熊廷弼自身的一系列性格特点。同时,从熊廷弼在辽东的大放异彩再到其之后的迅速陨落,至始至终,都贯穿着晚明党争的主线。

一位卓绝的人物,一场足以让王朝没落的动荡,一段使人唏嘘不已的悲凉经历。

巡按辽东——熊廷弼的定辽策略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及第。万历二十七年,出任保定推官。万历三十三年,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万历三十六年,辽东巡抚赵楫和总兵官李成梁,放弃原先拓展的宽甸一带八百里疆土,徒六万辽民于关内,一时朝野哗然。这件事情,亦是被看作是李成梁晚年对辽的重大决策失误,直接削弱了明朝对关外腹地的影响力,促使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的强大。

万历三十六年,在言官对李成梁等人激烈的弹劾声中,熊廷弼以巡按御史的身份,赶赴辽东调查这次事件。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熊廷弼 塑像

  • 辽东局势的窘困

万历晚期,神宗怠政几十年,国家官员队伍缺编严重,党争频发,天灾不断。同时,为了满足神宗奢靡的用度,大批太监以矿监税使的身份被派往全国,横征暴敛,频频激起民变,严重破坏社会商品经济。

在辽东,矿监高淮同样以征收矿税为名,肆意增加税种,提高税重,敲骨吸髓,竭泽而渔,致使整个辽东百姓怨声载道,积贫积弱。同时,由于辽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是对抗蒙古和女真南下袭扰的重要防线。由于土地的集中兼并(军队屯田被将领私占),军饷的拖欠,大批底层边军士卒生活困苦,忍饥挨饿。而朝廷花费无数人力财力,用了几代时间陆续修建的堡垒军镇,由于军队高层的贪腐和国家糟糕的财政状况,几乎处于半废弃状态。

前辽东巡按御史何尔健曾在上疏中这样形容:

......即有墩堡屯台,十无二三完固......而其中军马器械,大都多老弱病损,朽钝不堪之甚......道路行者垂头丧气,重足侧目,憔悴惘赢,半人半鬼......——《按辽御疏稿》

边镇墩台,十处只有二三个可以勉强启用,边军中辎重器械军马等,损坏病弱,辽民双目无神,半人半鬼......这种情形,很容易让后世的我们想起末世电影的场景。亦可见当时辽东军民生活的困苦。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明代墩台遗址

辽东的虚弱,势必导致外敌的强大。从李成梁弃土徒民之后,蒙古和女真各个部族,特别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占据了辽东大片肥沃的土地,发展生产,实力大增。到了万历末期,建州女真的控制区域:

除自今开原附近以南,辽河内边,由连山关附近,通凤凰城一带外,凡广汉之南北,满洲泛野已尽归彼掌中。即朝鲜北部,亦遭建州之侵迫,而无力反抗其领内之女真人。——《清朝全史》

由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知晓建州女真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几乎切断了明朝和朝鲜的陆上往来,威慑朝鲜。

面对如此艰难的辽东局势,熊廷弼第一次赴辽又会怎么做呢?

  • 熊廷弼的定辽策略

熊廷弼第一次是以巡按御史的身份赶赴辽东的。经过了细致全面的调研,认定了李成梁弃土徒民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错误,并对其冒功领赏的行为进行了揭发,上疏《勘覆地界疏》,列举了李成梁八大罪状。同时向万历皇帝陆续上了《论辽左危急疏》,《酌东西情势疏》等数篇奏疏,开始阐述自己对辽东局势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安定辽东的体系构想。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万历皇帝 像

收拢人心,于民休养——

熊廷弼屡次上疏,要求罢除辽东的矿监税使,如此方可收拢人心。因为矿监税使的荼毒,大批辽民因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甚至很多人逃到女真的控制区域去讨生活。而罢除辽东的矿税,能够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民休养,重新收拢民心,获得兵源和劳力,稳定局势。

恢复防务,修缮墩台——

当时的情况是:”沿边墩台大半坍塌,虽有存者,又低矮且泥土半砌,一掘即倒“,熊廷弼面对重要防御工事的破败,提请朝廷拨付款项进行修缮。这些处在战略要地的防御工事,是几代人耗费心力修筑的,是当时对抗外族的重要依托。

同时,针对性地修筑新的防线,并作出详细的工程预算。比如辽东一千四百余里的防线,用两万军士,一万五的民夫,两年内便可全部重新修缮;比如原先破败的堡垒墩台,从重要性和破败程度进行细分,分出等级,应对不同的工时,人力和资金,以方便朝廷资源的调拨。

充实军力,整治贪腐——

辽东边军因为李成梁晚年的志得意满,战备松弛,战力日下,编制不全。熊廷弼凑请朝廷朝廷补充兵力,同时亦请其支持自己整肃边军将领的贪腐行径。熊廷弼一针见血地指出:

辽左近来单弊不支,皆由将官剥削军晌,军士无食物,饥困流散,以至于此......——《纠劾将领疏》

辽东边军军心混乱,战斗力下滑,很大的原因就是高级将领贪污克扣军饷所致。熊廷弼处理了一批李成梁时代留下的将领,作为反面典型公开处理,一度遏制了将领贪腐的现象。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明军战阵

屯田实边,以为根本——

熊廷弼主张在辽东大力开发屯田,恢复生产,发展民生。屯田又包括军屯和民屯。朝史暮想认为,此举乃是守辽之根本。

第一,发展军屯可以解决部分军粮问题,又能充分利用军中老弱兵卒的劳力。

第二,给予百姓耕种的土地,并加以保护,可以收拢人心,发展民生,增加辽东人口。

第三,一旦军民有了自己稳定的生活,对于抵抗女真和蒙古南下便有了足够的积极性。

第四,可以重新恢复被破坏的商品经济,发展辽东与关内的经贸交流,增加商税收入。

第五,解决部分将领贪腐的情况,用土地产出折合部分养廉银。

由此可见,在辽东发展屯田,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对于辽东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耕种场景

慎战据守,以夷制夷——

熊廷弼经过在辽东地区的调研,敏锐地认识到了女真问题的凸显性和严峻性。当时明朝在辽东,主要面对的是三股势力,即漠南蒙古,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而熊廷弼的看法是,女真,特别是建州女真才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西虏虽强盛,然所欲不过抢掠财物,而止无远志;而东虏城郭,田庐,饮食,性情与辽同,所志在我土地也。——《酌东西情势疏疏》

意思是,蒙古人虽然凶悍,但仅仅只是想抢点东西罢了;而女真人汉化程度很高,在生活方式上与辽东汉民相似,目的在夺占我们的土地。

所以熊廷弼认为,以辽东边军现在的实力,很难与其中任何一方展开战略决战。而边军惯用的袭剿敌人巢穴的战术,也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还是要以守为主,发展内部生产,提升边军战斗力,同时离间分化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漠南蒙古的关系,挑唆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消耗,争取足够的回旋空间。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努尔哈赤 像

很显然,熊廷弼之所以被称为晚明辽东问题的专家,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这个指导思想有关。事实上,后金在崛起的过程中,通过联姻,册封,武力威慑等手段,始终和蒙古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蒙古军队甘愿为之驱使。

熊廷弼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在辽东三年,经过实地全面的调查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定辽政策。期间,上疏十余次,屡屡献策出计,修建了七百余里的边墙,百余座墩台,粮仓七十余所,屯粮三十万石,同时整顿军队,肃贪革弊,修复明朝与漠南蒙古,海西女真的关系,为后李成梁时代的辽东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经略辽东——熊廷弼的坚守与无奈

万历三十九年,熊廷弼辽东任满,转调南京督学。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喊出“七大恨”,正式与明朝决裂。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以辽东经略杨镐为首,出兵十万,号四十七万,四路征讨后金。

同年,明军四路被各个击败,努尔哈赤全歼明军主力,史称“萨尔浒之败”。

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后金攻下开原;七月,铁岭失陷;八月,海西叶赫女真被灭,漠南蒙古多部被驯服,至此辽东局势彻底恶化。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萨尔浒之战 示意图

  • 第一次经略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四月,熊廷弼在家乡收到了朝廷的任命书,催促其进京;六月,熊廷弼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

时隔八年,熊廷弼第二次来到辽东。不同的是,这次熊廷弼是以辽东经略的身份来主持大局的,而他所要应对的局势,也比第一次来的凶险万分。

其实对于这次熊廷弼在辽东的应对,朝史暮想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可说,因为其很多的举措都是对应着原来定辽策略,多是之前内容的发展和深化。只是熊廷弼这次,主动要求朝廷给予自己足够的权力,来彻底主导辽东的部署。

乞速遣将士,备当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明史·熊廷弼传》

说白了就是,皇帝陛下,你用我就要给我足够的信任,给钱给粮给装备,同时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是非,让我好好替你卖命。

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面对“以夷制夷”之法的失败,再次强调了慎战的思想。后金熟悉地理,且行动迅猛,战斗力强悍,擅长出其不意打运动战。熊廷弼主张固守,以逸待劳,不可轻易浪战,磨平后金锐气,以逸待劳,再图时机,伺机寻求战果。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明军 图卷

熊廷弼接纳流民,收拢溃兵,惩治不法将领,严肃军纪,重新选拔优秀将领,联系朝鲜牵制后金,重新进行边军的部署和战略要地的防守;同时要求朝廷给予足够的物资支持,改善军民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稳定了辽东几乎崩溃的军心民心。

熊廷弼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局势,提高了边军战力,巩固了防线,以致辽东边军在后来顶住了一次次后金猛烈的进攻。连努尔哈赤都感叹熊廷弼的将才,在试探性的进攻无果后,只得转入战略僵持。

而从熊廷弼赴任辽东以来,从万历末年,泰昌元年(明光宗),天启初年,朝中言官对于他的弹劾也从未间断。骂的人多了,并且是持续地骂,没完没了地骂,最后,熊廷弼被天启皇帝罢免。

  • 第二次经略辽东

熊廷弼走后,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在一年不到的时间,辽东的沈阳,辽阳相继失守,辽东局势危在旦夕,后金几乎拥有了大半个辽东,。

于是熊廷弼再次被人提起。天启皇帝亲自召见了熊廷弼,加以安抚,痛批言官误国。于是,熊廷弼第三次赶赴辽东,第二次以经略之职再次去收拾残局。

沈阳,辽阳的丢失,使得明朝失去了大片的战略空间,也使得广宁成为了明朝在辽东最后的堡垒。广宁一旦再出现闪失,努尔哈赤的兵峰便可直指山海关,威胁京师。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天启皇帝 像

在这万分艰险的时刻,熊廷弼再次爆发了惊人的战略天赋。朝史暮想把他称为“3+1'模式。

所谓的“3”,就是一方面,在广宁据守,大量骑兵,步兵,依托防御工事和辽河抵御女真;一方面,派出水师迂回到后金腹地,进行各种敌后破坏的运动战和宣传战;最后一方面,在天津,登州,莱州等地设置指挥协调中心和物资转运站,驻扎精锐机动兵团,统一各方行动。

而所谓的“1”,即要求朝鲜出兵,牵制女真,明朝对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客观地说,熊廷弼的“3+1”模式,的确是大败之后稳定局势的最佳方法,也是其多年在辽东戎马生涯的一次经验总结。熊廷弼的“3+1'模式,看似被动防御,实则暗合兵法诡道,一旦出现有利明朝的态势,便能快速把握战机,择机出战。因为熊廷弼清楚地知道,这次不是简单地守住广宁就可以了,这么一大片失地,要是不收复回来,根本无法向天启皇帝交代,更经不住朝中言官的舌根。

但是事情的发展仍然脱离了熊廷弼的预想。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女真人

时任辽东巡抚王化贞与熊廷弼有着相反的主张。王化贞认为,将辽东剩余的控制地区划分为多个战区,派遣得力干将,辅助以水师,由辽东总兵统一调度巡防。之后利用河道,分多路主动出击,由后金的“归化”将领做内应,快速收复失地。

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辽东地区两个朝廷大员,对于战守问题,意见分歧极大,无法统一协调。

第二,辽东兵力被分割,经略与巡抚各领一军,内耗甚重。

于是,广宁失陷了,整个辽东尽入后金之手,熊廷弼亦被入狱。

从熊廷弼两次经略辽东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熊廷弼的大才与担当。第一次经略辽东,熊廷弼在短时间内便稳定了局势,遏制了后金想乘胜一口气吞下整个辽东的企图,并成功转入战略相持;第二次经略辽东,熊廷弼依然适时地提出了“3+1”模式,以有限的资源尽力去协调全局,重守兼攻。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满清军队

而这两次入辽,都是辽东局势出现大的危机时刻。说好听了叫临危受命,能者多劳;说难听了,就很可能是去背锅的,一旦事态再次恶化,熊廷弼绝对是第一责任人。由此亦可见熊廷弼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怀。

党争不断——熊廷弼还是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聊晚明的历史人物,党争永远是躲不开的话题。的确,党争作为推动晚明政治格局的一条主线,始终用一双无形又有实的手,默默地操控着一切。

熊廷弼最后凄惨的结局,无疑证明其又是一个党争引发的政治牺牲品。

  • 巡抚辽东期满,督学南京

熊廷弼第一次巡按辽东,任期满后,督学南京其实就很说明问题。熊廷弼在辽东的政绩大家是看得见的,而之前对熊廷弼的安排是督学北直隶(京师),而非南京。虽然品级相同,但是众所周知南京在当时是作为养老的地方,远离政治中心。

原因也简单,首先熊廷弼是湖广人,就带有楚党的属性;其次,熊廷弼与郭正域是亲家,郭正域又与东林党不和,熊廷弼自然被入黑名单;再次,熊廷弼曾经弹劾过身为吏部尚书的胡嘉栋,而他又是浙党一员,所以熊廷弼在朝中很不为人所喜。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明代官员

所以,督学南京,熊廷弼是受了委屈的。

  • 第一次经略辽东,因言被废

熊廷弼临危受命,接任辽东经略执掌大局。但从到任一开始,熊廷弼就几乎一直遭受言官弹劾。他到任之后,在上呈的奏疏中,所议内容大都和不是辽东战略敌情相关,而是一直在表忠心,说委屈。因为朝中对他的弹劾实在是太多。

如上文所述,摘抄的《明史·熊廷弼》传,关于“误臣,误辽,兼误国也”的言论,除了要权要钱要信任外,更多的也是被朝中的言官弄得实在没办法了,委屈得不行。

在辽东局势转入战略僵持之后,姚崇文等人弹劾熊廷弼:

阅其兵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附我。至工作之无时而已,邢威之有时窃发,群策之不足以图大功,恃独贤之不足以成大事...... ——《明光宗实录》

通篇在说熊廷弼不作为,在外拥兵自重,质疑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而东林党人此时希望借用熊廷弼的倒台,起复被罢免在家的李三才重新为官,也踩了熊廷弼一脚,以致于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熊廷弼因言被废。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东林书院 牌坊

  • 第二次经略辽东,经抚不合

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遇到的情况比第一次还要严峻。一方面是辽东局势越发糜烂,一方面是与巡抚王化贞在辽东政策上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

事情说复杂,也复杂。王化贞在朝中的助力明显比熊廷弼强大,使得王化贞能够自行领兵,肆无忌惮地推行自己的策略。而王化贞的速胜论,又明显迎合了朝中一批权贵好大喜功的心理。同时,朝臣担心事情拖延,激发民变,又涉及到毛文龙和朝中以文制武的传统,错综复杂。

事情说简单,也简单。熊廷弼虽有经略之名,却无经略之实,诸多事情都被束缚,完全无法放开手脚。

最后经抚失和,导致辽东不战不守,徒有内耗,导致广宁之败,辽东尽陷。

  • 阉党得势,熊廷弼难逃一死

广宁失陷后,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论罪下狱。之后,朝廷又展开了一系列关于问责的风波。王化贞因为后台够硬,风波一直没有实质性地吹到他,反而熊廷弼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之中。

之后,东林党取得了完全优势,同时开始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进行决战。而阉党借汪文言事件,诬陷熊廷弼贿赂东林党,大肆攻击东林党。随着阉党在最后取得胜利,熊廷弼也再难逃一死。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魏忠贤 剧照

熊廷弼三赴辽东,两次临危受命,却终究因为党争问题,次次难逃弹劾,被贬,下狱,以致最后含冤而死。这一段段悲惨的结局,不得不说令人唏嘘不已。

结言

《明史·熊廷弼传》曾经对熊廷弼的性格有过这么一句评价: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意思是说熊廷弼的性格非常刚直,难容人,也难被人容。再说直白点,就是情商低,性情又高傲。而这种性格,既成就了熊廷弼,也毁灭了熊廷弼。

晚明的朝局是一个大熔炉,什么样的人扔进去,炼出来总会多少会变点样子,而熊廷弼仍然坚守自我,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为国家守卫辽东。这份坚守和气节,是值得后世肯定与尊重的。

从熊廷弼的三赴辽东,看其治边之才,亦窥晚明党争之乱

明朝将领 剧照

同时,熊廷弼有大才,堪称晚明抗金第一人。三次赴辽,三次起伏,从民生,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战略,一度有效遏制了后金的崛起与发展,延缓了明朝的灭亡。

熊廷弼还是有争议的,因为第二次经略辽东,经抚不和而导致广宁陷落,以及之后大举撤入关内,熊廷弼多少还是有点意气用事的嫌疑。但这并不足以抹杀其功绩和治边大才。而朝史暮想最后给熊廷弼结论,他是一个有功,有过,却无罪的人。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熊廷弼传》,《三朝辽事实录》,《足本按辽疏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