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凤林老店概况

 言无悔dl4y35di 2019-12-11
常熟老地标之十七—— 
 寺前街 
寺前街如今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人说,它就是方塔街的西段,以前的人说,它就是西门大街的东段。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寺前街就是寺前街,它的名气在整个老城区,乃至整个常熟都是响当当的。
确切的地段,应该是现在方塔街和西门大街的交接处,从现在的和平街到书院街的那一段大街。如按以前的叫法,是从“牌楼档”到“儒英坊”的那一段。在这一段街的北侧,延续了差不多有一千五百年的时光里,一直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庙叫慧日寺。所以这寺庙前面的街就叫寺前街,寺庙后面的街就叫寺后街。如今寺后街还留着,寺前街却完全改头换面了。
先说这寺前街上的慧日寺。它的原址就是现在刚拆掉的工人文化宫,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天监年间(约公元505年),那可是有僧众几百号人的一代名刹、“十方禅林”。有据可查的宋元时的县志说它是“常熟丛林之 盛,此据为首”,而且“居阛阓中而有山林潇洒之趣”。这个“阛阓”,就是市区的意思,说明很早很早以前,这个寺已经处在街市之中了。即使到了民国初期,它依然是城市中心的重要地标。在这个寺里特设高架,架上安置火警钟。专有人在高架上瞭望,如发现火情,敲钟报警,且钟声的数量根据城中火情方向各有不同,“东三、西四、南五、北六”,各处救火会就可根据钟声,迅速判断火情方位,驰援灭火。抗战前夕,又在火警钟架子上安装防空警报汽笛,更成为城区市民关注的中心。不幸在1937年,被日寇飞机炸毁大半,到1952年,一场大火又把慧日寺的残存寺屋烧得精光。
作为慧日寺寺门前的东西大道,寺前街在明清时就热闹非凡,“货物琳琅,市易兴旺”,遇有佛事神诞,更是“肩舆路塞,步行艰难”。当时的寺前街,它的东端与现在的和平街成丁字型交接,再向东就是县城的政治中心“县治”,也就是县衙门了。老一辈的常熟人都知道,这寺前街与和平街交接处就叫“牌楼档”,因为那时那儿曾竖有一个宋代的石牌楼,叫“衍庆坊”,直到民国初期,牌楼档还留有两根牌坊石柱,石柱下两个石狮子如今还在,不过是移到了虞山公园的倚晴园北大门处。寺前街西端是“儒英坊”,那是一条南向连接西泾岸的小巷,如今大约在金海华商厦的位置。小巷上曾竖有一个叫儒英坊的牌坊。顾名思义,“儒英”就是读书人中精英的意思,不过这位读书精英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倒是坊巷中一位草根精英留下了姓名——周九林。清末民初,“周九林刀剪店”的名声可不输后来杭州的张小泉!
寺前街的中段,慧日寺的门口,有一朵直径约一米的青石雕就的荷花,安置在高不满一人的石墩上。象这样的石雕荷花,古城内共有三朵,分别设在方塔寺、慧日寺和西门李王宫前,常熟人谓之“三关”。以前有俗语说:“我‘六城门三关’都过来了”,意思就是什么考验都经历了。然而它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当城中路人拾到别人失物时,都会自动赶来放到这石雕荷花里,失主无需报失,不用告启,只须到三处的石荷中认领。寺前街的这一朵石荷,花开市心,荷花里的失物就更多了。前不久,笔者还在方塔公园内的碑刻博物馆前,看到这件作为文物的石雕荷花,破损严重,罩在玻璃橱中无人关注。但是,它折射的精神境界,却如实反映了古时的常熟风貌:弦歌之乡,路不拾遗,民情温厚,古风淳朴。
但弦歌之乡也并非处处莺歌燕舞,同样有行刑杀戮。而寺前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却在一处都占有了。前清时,正对慧日寺大门的寺前街南侧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桥,叫香花桥,桥堍就象老北平的菜市口,是官府处决死犯的地方。每到秋季,当香花桥堍一家杨记铁皮铺被衙役告知,要暂时拆去场边的铺棚时,城里人就会互相传告:寺前街香花桥头,又要“杀头”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纽约的大学任教授、教务长的著名学者,常熟人浦薛凤,对老辈人向他描述的,寺前街杀头情景记忆犹新。他说:每次行刑前,罪犯都已喝酒大醉而懵懵懂懂,但也有个别硬汉临刑前仍高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在死犯跪下即将受刀时,郐子手必先哼上四句:“天上滴溜溜,地下滚绣球,皇帝要你命,勿怪郐子手”。但下刀时,并非是象电影里那样,高高抡起大刀砍下去的,而是先由郐子手右手反握刀柄,刀背紧靠手肘,刀刃向前。再用左手指摸准犯人后颈骨两粒骨节处的软档,然后将右手小臂抵住刀背,刀锋对准软档尽力向前斜划。在犯人身首异处的刹那间,郐子手左手已握住发辮而将人头提在手中,缓缓放到死犯的两腿之间,这样可避免人头满地乱滚。这时,也会有鲁迅先生小说《药》里的情景出现:有人预先买好馒头,蘸了人血拿回去。
满清灭亡后,杀头的刑罚已经废除,这寺前街就更是一番热闹景象了。曾经是刑场的香花桥下还有条小河,傍着寺前街向东而流,几个转弯后流向琴川运河,有人说它就是四弦河。当时的寺前街比现在的方塔街窄得多,街市实在太拥挤,就只好在这段紧傍寺前街的小河上打主意:河中打桩,河上铺木板,街面就向河上空间扩展,时人称之为“桥棚”。
在抗战以前的民国期间,寺前街上先后有三大热点:一是鸟市。在牌楼档和慧日寺之间的寺前街上,街北有一家“梅凤林”鸟笼店,双开间的门面里各种鸟笼品种齐全,无论形状如高低圆方,也无论材质是竹木铜银,那可都是做工精良,式样奇巧,花色繁多,琳琅满目。在这鸟笼店的街对面,是一家叫“琴园”的茶馆,但茶客们不玩琴,却多是“鸟人”。不管是养鸟的、养鸽的、贩鸟的,都每天一早聚到这家茶馆喝茶讲“鸟经”。茶馆门前的桥棚边,放满了蓄养鸽子的栅笼,桌上也叠满了“黄将”、“画眉”等各种品种的鸟笼。茶馆楼上,还开设斗鸟的鸟会。一时桥棚两边,鸟笼如林,鸟声如沸。第二个热点是熟食。寺前街的熟食店,首推当然是“马詠斋”。这店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迁来寺前街后,它的“马味”可是打响了牌子,那风味独特的“马肉”“马鱼”“马鸡”在苏州上海的分店也是顾客争购,其用细绳扎好的熟食四方包上,还专覆一张画有一匹奔马的商标纸,既做广告又示信用。街上还有一家“益泰丰”茶食店,每天收购的活青鱼,规定超过五斤就不收。店里出售的熏青鱼,木屑留香,甘草飘紫,果然是鲜、嫩、香、肥。另有“杜山珍烧熟店”,它专制的酱猪肉,大方坯煊红,三层五花,其肉熟烂,入口即溶,咸甜俱醇。还有一家在寺前街的熟食店叫“春申阳”,专有切好的熟火腿片卖,肥瘦均匀,薄如宣纸,鲜嫩无比。走在这样的寺前街上,焉有口水不流的道理?第三个热点,却应该算冷门。它就是冷饮。1929年开设在寺前街中段的冠生园协记糖果店,是常熟第一家制作和销售冷饮的店家。它的双开间门面楼上设有雅座,9张桌位可同时落座50多人。供应自制的冰琪淋、刨冰、酸梅汤,另外销售从上海运来的正广和冰汽水。那时棒冰还没有现世,全常熟的人夏天都想来寺前街尝个清凉。冠生园开张三四年中,那可是营业兴旺,座无虚席。整个夏天,店中职工自早到晚,揺制不停,还是供不应求。
当然寺前街上还有诸如北九如中药店、仪凤书场、天然池浴室等许多名店老店,都曾“各领风骚数十年”。不幸的是,1937年日寇入侵,寺前街上又是敌机轰炸,又是大火焚烧,众多店铺是半为废墟半倒闭。那街东段别具一格的“桥棚”,都全部焚毁,棚下的那条小河也干脆填平了。
但常熟人温和中含坚韧的性格也在战乱中显现出来。1939年,被日冠炸弹差不多夷为废墟的寺前街上,各种店铺又零零碎碎地重建和开张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家“先施”商场。
战前,常熟城内共有16家百货商店,炮火中有13家陷于倒闭。先施百货商场就是在危机四伏的背景之下,立志开发为常熟最大的百货店。它就建于寺前街当年琴园茶馆及桥棚的地面上,1939年春末正式开张营业。转角铺面三开间三进楼房,占地500平米,玻璃大橱窗明亮夺目,霓虹广告灯大放异彩。店堂中央,悬挂着厚玻璃制就的金字大牌匾,匾上“一言堂”三个大字熠熠闪光,显示出该店明码标价,说一不二的经营作风和诚信守一的商业精神。1944年,商场的经理汤凤来被日本人无端劫持,关押在苏州监狱。商场协理宗岱伯也被日伪警察局电话传讯,恐吓责罚。但两位商场负责人坚信自己行事端正,仍坚守商场,不离不弃,赢得了商场股东们的敬重和老百姓的赞许,商场也得以维持营业。
解放以后,寺前街上的先施商场继续发展,而且越开越发。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商场改名为“中百一店”后曾迁建到县南街跨塘桥堍,但开了几年后又迁回寺前街这块“风水宝地”原址,就是现在的方塔东街与和平街西南转角上,那生意,就不用笔者说了。
至于寺前街上其他的各个店面,解放后都旧貌换新颜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家开设在原慧日寺大门口,现为大娘水饺店店址的“同兴面饭店”。文革后期,家里人在那店中办结婚宴席,一桌酒菜12元。有人拿了铝锅到店里来买熟面,大家都是熟人,他双手端着盛满“浇头”和熟面的锅子出来,对别人说:“哈,看看:六只角子,一大镬子。”——那“角子”,就是面值一角的硬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