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孱弱”的拜占庭帝国为何能延续千年?

 昵称65855701 2019-12-12
作者 / 张绪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拜占庭帝国的信仰是基督教,但与西欧信仰的天主教不同,它信仰东正教。政治上,它也有很强的东方色彩,吸收了从波斯传来的政治观念和哲学观念。比如说在信仰天主教的西欧,国王(或皇帝)不能被说成是神,但在拜占庭帝国,皇帝可以被称为神。

 命途多舛的拜占庭帝国

今天我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拜占庭文明。过去我们常说“言必称希腊罗马”,“拜占庭”这个名词中国人听得相对少些。

这也不奇怪,“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在近代以前是没有的。国内有些学者说“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帝国在历史上不存在,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比如说我张绪山改了一个洋名,大家能说“张绪山”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吗?当然不能。

拜占庭帝国版图在查士丁尼大帝治下达到极盛

这个帝国在历史上使用的名称是“罗马帝国”,或“东罗马帝国”,它在文化传统与精神上,至少在政治层面上,延续着罗马帝国的传统。尽管西罗马帝国已经覆亡于日耳曼人的入侵之中,这个帝国自认为代表了罗马正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有一种回到希腊、罗马去的倾向。大家研究希腊、罗马,认识到东罗马帝国的特殊性,认为“罗马帝国”或“希腊帝国”这样的名称都不足以概括这个帝国的特征。

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献上新罗马城,圣索非亚大教堂镶嵌画

1557年德国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采用了一个新名称——拜占庭帝国——来命名这个帝国,因为这个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古称Byzantium,是由古希腊航海家Byzans在公元前656年建立的。于是,就有了“拜占庭帝国”(TheByzantine Empire)这个名称。

德国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

东罗马帝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帝国类型。在政治层面、政治构架上是罗马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它跟罗马帝国的不同。

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领土,囊括了整个地中海周围地区。在文化上,它可分为地中海西部的拉丁文化区,与地中海东部的希腊文化区。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西部即拉丁文化区陷落后,罗马帝国东部即希腊文化区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官方语言逐渐回归希腊语,希腊文化又逐渐复兴。

在宗教上,这个帝国的信仰是基督教,但与西欧日耳曼国家信仰的天主教不同,它信仰东正教。政治上,它也有很强的东方色彩,吸收了从波斯传来的政治观念和哲学观念。比如说在信仰天主教的西欧,国王(或皇帝)不能被说成是神,但在拜占庭帝国,皇帝可以被称为神。

查士丁尼一世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以后,逐渐显露出一些独特性,所以,学术界一般以公元330年为这个帝国的开端,以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为其终结,共存在一千余年。

在这一千余年中,这个帝国一直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中。自君士坦丁迁都到6世纪上半叶,执政的几位皇帝都是有为之君,他们都有一个理想,即收复被西方蛮族征服的土地。

查士丁尼即位时,国力达到高峰,开始向西方征服,先把被汪达尔占领的突尼斯部分即汪达尔王国灭亡了,然后又征服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最后把西哥特占领的西班牙一部分也征服了,实际上又控制了整个地中海。

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罗马名将贝利萨留

拜占庭帝国的鼎盛状态,一直保持到阿拉伯兴起的7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的边境防御是非常困难的,东部与波斯帝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北部是防御蛮族的多瑙河防线。拜占庭帝国在两个甚至多个边境线的防御,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困境。

波斯帝国的繁荣期恰恰与拜占庭帝国同时开始。这两个帝国的边境冲突与战争非常频繁,但是双方都无法吞并彼此,势力均衡。这种均衡状态非常消耗国力。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经过多年战争,于627年最终击败波斯,使其屈服,取得表面上的最终胜利。

波斯萨珊王朝的皇家旗帜

但这种局面没有长久保持,一股新兴势力将其打破。7世纪中叶,阿拉伯伊斯兰势力崛起,拜占庭与波斯这两个帝国均无力抵抗。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领土(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先后被阿拉伯人夺取,波斯帝国也落入阿拉伯人之手。阿拉伯人往西推进,占领北非、西班牙半岛,成为控制地中海的强权。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大致局限在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

9-11世纪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二个繁荣期。这个时期拜占庭帝国在东部边境与北部多瑙河防线都有一些积极作为,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在11世纪下半叶拜占庭帝国又遭遇一个强敌,从中亚进入阿拉伯世界的塞尔柱突厥人。塞尔柱突厥人征服阿拉伯势力后向小亚细亚突进,于1071年在曼齐刻特击败拜占庭帝国大军,征服了帝国小亚细亚的领土。

1071年的曼齐克特会战

除了在东部遭受突厥人的攻击,拜占庭帝国还受到来自西欧同宗兄弟的攻击,即十字军的攻击。塞尔柱突厥占领圣地耶路撒冷以后,西欧各国发动十字军讨伐穆斯林,从1096年到1270年,前后近200年,八次征伐。

由于受到威尼斯商人的操纵,第四次十字军竟然转向了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洗劫了这个城市。经此劫难,拜占庭帝国元气大伤。虽然在1261年收复了君士坦丁堡,但它已是羸弱不堪,根本没有力量抵抗任何外来势力。

油画《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  欧仁·德拉克洛瓦

14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面临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奥斯曼土耳其比塞尔柱突厥更具有进攻性。1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控制的领土,只有君士坦丁堡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小块地方。

此时如果不出现蒙古势力的话,拜占庭帝国大概会很快被土耳其灭亡。但是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1402年,土耳其军队在安卡拉附近被帖木儿击败,土耳其的“霹雳”巴耶塞特被俘,土耳其的进攻势头被遏制。拜占庭帝国又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蒙古行军

1453年,土耳其卷土重来,又发动了新的攻势。君士坦丁堡的南、北、东三面环海,西面是高墙,易守难攻。当时土耳其军队有20余万人,300艘战船,并配有火炮;拜占庭的防御力量只有3000雇佣兵和6000本地士兵。双方力量众寡悬殊。但即是如此,靠着优异的防御条件,君士坦丁堡居然坚持了53天。

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破君士坦丁堡

后来热那亚人与土耳其合作,帮助土耳其人从金角湾方向发动攻击,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攻陷,这个存在千余年的帝国覆亡。

 如何看待拜占庭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谈拜占庭帝国,大家要记住一点,即拜占庭帝国的贡献,不在创造——它在创造性上贡献不大——而在于保存。

首先是欧洲视角。从这个视角看拜占庭帝国,有两点很突出。一是重视拜占庭帝国在欧亚冲突中的角色。拜占庭帝国处于东南欧,位于欧亚交界处。欧洲人认为这个帝国处于欧洲对抗亚洲冲击的桥头堡,在千余年时间中,它抗击了几乎所有来自亚洲的冲击,如波斯人、阿拉伯人与土耳其人的冲击。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

如果没有拜占庭帝国充当防护堤,减缓这些冲击的话,欧洲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当然,这种认识中似乎包含着一种文明冲突论的潜台词。随着近些年穆斯林的移民运动,对欧洲形成明显的冲击,对拜占庭帝国的这种作用似乎再次受到重视。

另一个是强调拜占庭帝国在传承希腊罗马文化上的贡献。5世纪以后蛮族主导西欧,到11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期”。后来欧洲重新接续希腊罗马文化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个渠道是阿拉伯。阿拉伯人崛起以后,接过了文明的火炬,把大量希腊、罗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在11世纪以后,欧洲重新征服西班牙,获得了很多阿拉伯文的古希腊罗马著作抄本,将它们翻译成拉丁文,再次见识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另外一个渠道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与意大利之间有很多人员交流。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众多学者携带着古希腊抄本逃到意大利,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一本7世纪的拜占廷医书

在古希腊抄本的人文光辉面前,中世纪神学的“幽灵”消失了。现代欧洲学者认为,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跑到西欧的拜占庭学者,推动了希腊罗马遗产的复兴,其功绩不可抹杀。

其次是东欧视角。现在的东欧斯拉夫国家如保加利亚、俄罗斯,都信奉东正教,属于东正教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的国家接受拜占庭东正教的影响,他们的文字是由东正教教士帮助创造的西里尔文字。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流行一种说法,说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这个说法意味着,东正教影响下的俄罗斯人认为,在“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莫斯科成为了罗马传统的衣钵继承者。

再次,是希腊民族视角。希腊人认为,拜占庭帝国这一历史阶段是他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在政权上承认罗马人的统治,但他们自认为是罗马政权统治下的希腊人,还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希腊火

尽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了,但希腊语保存下来了,古希腊文献如《荷马史诗》等被视为希腊民族经典的文化典籍保存下来了,民族文化还存在。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1821年独立战争以后构建一个现代希腊民族的资源。希腊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他们历史的一个阶段。

当然,我们认为还有第四个视角,即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视角。拜占庭帝国在它的繁盛时期曾与隋唐时期的中国有过密切交往。研究东西两大帝国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两大文明的影响,也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拜占庭在外交艺术上的创造性

君士坦丁七世(913-959)著有一本《论帝国管理》(DeAdministrando Imperio),是写给他儿子及其继承者的,教导他们如何从事外交,对付蛮族。对10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外交与经济实力有深刻的论述。

拜占庭在与外族打交道时,外交手腕还是很高明的,知道哪些人可以用金钱收买,哪些人可以威慑,哪些人可以用武力征服,如何以夷制夷。如果邀请对方的使节来谈判,注意从精神上威慑对手。拜占庭皇帝身穿华丽的丝绸服装,端坐在宝座上一动不动,宝座慢慢升高,让人仰望而视。

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

皇帝还穿着丝绸的袍子,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犹如神灵,他的座椅旁边是机械狮子,发出恐怖的吼声;过了一会儿,又出来机械鸟,发出婉转的鸟鸣之声,让人想象到春光明媚的景色。

诸如此类的种种手段,在对方心理上产生威慑作用,形成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印象,打消外族觊觎其领土的念头。

拜占庭在对付外敌的外交艺术上确有创造性。如果谈贡献,这个时期外交上的成就还是比较突出的。

 如何看待拜占庭在敌人面前蒙受的耻辱

对拜占庭帝国来讲,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对它的打击是最大的。它在亚洲的领土,即地中海东岸的领土包括巴勒斯坦、叙利亚等都失去了,埃及是它的粮仓,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它的手中。

有人问,失去土地以后造成的战线缩短,是不是对帝国的防御更有利?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看面临的敌人,如果是相对弱的敌人,防御线的紧缩可以使自己的兵力集中,但敌人也同样可以集中兵力发动攻击。胜负最终取决于力量的对比。

另一方面,如果说拜占庭帝国在敌人面前蒙受了什么耻辱的话那么这种耻辱在根本上是它自己造成的。

外部敌人觊觎你的领土,这个危险永远存在。人是从动物演化来的,有动物性,古往今来弱肉强食的法则并未根本改变,更谈不上消除,在古代世界就更赤裸裸。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家或民族,摆脱“国耻”的根本途径只有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舍此没有别的办法。对拜占庭帝国是如此,对其他民族也是如此。

是不是出现了励精图治的皇帝就会根本改变形势?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记住一点:专制制度本身有一个优势,就是皇帝一旦想励精图治,或者是连续几个皇帝励精图治的话,这个帝国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但专制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是难以克服的,即在家族世袭统治之下,无法保持皇帝的勤政。“富不过三代”几乎是定则

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改朝换代的第一代皇帝通常崛起于草莽之间,多为豪杰俊才,深知民间痛苦,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故能励精图治;第二代皇帝跟随其父闯天下,经历过夺权的惊涛骇浪,故能保持勤政,但第三代皇帝大概就难以像前两代的勤政传统了,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不谙世事,不知民间痛苦,故民众饿殍遍地之际还问“何不食肉糜”的情形,并非孤例。

而且,这种制度太容易导致腐败了。试想:一个人一旦当了皇帝,天下的财物、美色、权力都集中于他一人之手,不想腐败都不可能。拜占庭帝国无法克服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它的衰落具有必然性。如果没有像阿拉伯这样的强敌,也会有其他的强敌。

灭亡前夕的东罗马帝国疆域

拜占庭帝国在9-11世纪这二百年能转守为攻,与当时实行的军区制有关。军区制在本质上是兵农合一,类似中国历史上“屯田制”。军区制使军区主政的首领掌握了必要的财力与人力,提高了防御作战的效率。但是军区制也造成了一个问题,中央政府的财源归于军事首领,军事首领控制了财源,又控制了兵源,对帝国中央政府的独立倾向随之产生。12世纪以后,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增强,帝国无可避免地衰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