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说到川菜,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道起源于民间的经典名菜“回锅肉”。回锅肉,古时被称作油爆猪,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但具体何时诞生、由何人制作、自何时流行已无法考证。到了明代回锅肉已基本定型。清末豆瓣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回锅肉的口感和品质,使回锅肉成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菜。回锅肉起源于民间,但搬入餐厅以后,要想做好确有诸多的讲究。 传统回锅肉制作7关键 回锅肉 NO.1 肉的选料 要做好回锅肉,肉的选料是非常重要的。猪要选择在每年3月份开始喂养、重约2.5千克的川藏黑猪的“笼子猪”,期间用青饲料喂养,长到12月份中旬,重约150千克,猪肉的部位要选择二刀肉,传统的肥瘦比例为肥七瘦三,但现在猪的瘦肉普遍偏多,肥瘦参半或肥四瘦六也可。 NO.2 豆瓣的选料 传统的回锅肉在炒制时加入的豆瓣应该是将1年的豆瓣和3年的豆瓣相互调配使用,1年的豆瓣用来提菜品的颜色和红亮度,3年的豆瓣用来提菜品的酱香味。但由于现在很多小师傅都掌握不好两种豆瓣的调配方法,也可直接选用红油豆瓣。有很多店里或是豆瓣厂会说使用5年的豆瓣最好,这是非常错误的,用5年豆瓣做出来的菜品太黑了,用来炒菜的豆瓣,并不是年份越长越好。 NO.3 辅料的选择 回锅肉的辅料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选辅料的经验:大家用到的最多的肯定还是蒜苗,但蒜苗作为一个季节性较强的食材,并不能一年四季使用,在成都地区,蒜苗的最佳使用期为11月份—来年的3月中旬,蒜苗抽了蒜薹后就不能再用了。韭菜和蒜苗的风味很像,是个一年四季都可使用的辅料,但因为韭菜的质地较为细嫩,炒制下入的时间就要相应的推后,翻炒的动作也要快一些。每年的6月中旬是菜海椒的生长时期,这时的辣椒还没有特别大的辣度,皮比较嫩,适合用做回锅肉的主料,但只有一个很短的使用期。再往后海椒的皮就开始变硬,椒肉在炒制时也容易烂,可加入少量作为调味料提辣味,再加入水发的盐菜作为主辅料,因为盐菜比较干,要在肉炒成灯盏窝时加入,炒出的回锅肉也非常美味。 NO.4 猪肉的煮制 猪肉的煮制是非常关键的,首先猪肉要整块下锅,不能先改刀成片;其次一定要冷水下锅,加入葱姜祛除异味,水沸前撇去浮沫,水沸后开小火到微微沸腾的状态,这样烧出的肉入口较脆,肥肉部分也不会那么油腻;最后肉要煮至八成熟,根据猪肉块的大小,煮制时间不同,判断方法是,用筷子从皮的一面插下去,皮能插动,到内部时,要用点力,有点吃筷子的感觉。这样肉切开后,四周已经熟透,中心部位还没有完全成熟,再经过加热,四周熟透的肉会收缩,中心的肉刚完全熟透,就会呈现出灯盏窝的形状。 NO.5 刀工 煮至八成熟的肉不能放入冰箱中冷藏,稍微晾凉,至手摸着不烫手就要开始切,经过冷藏的肉会失去弹牙的质感。切的片一定要均匀,厚度在0.15厘米—0.2厘米为最佳,一定不能切得太薄,否则肉的口感就不绵软了,太厚的话,就不能形成灯盏窝了。切蒜苗时也要先将蒜苗头拍松,斜刀切成段,这样更易炒出香味。 NO.6 炒制 炒回锅肉用的菜子油一定要经过炼制,去掉生油味和杂质后再使用;炒制时不能使用大火爆炒,要用中火煸炒,将炒制时间稍稍延长更利于肉和调料的香味进行融合。在必要的时候,可将锅稍稍端离灶口,现在的很多小师傅在炒菜时,也会学老师傅,将锅拉出灶口再放回,却不知道做这个动作的意义,是为了降低锅内的温度,防止锅内温度过高影响菜品的风味和质感;下入豆瓣前,可在锅的中部有意识的扒开一个小空,将豆瓣在小空中先炒出香味,再与肉片翻匀;蒜苗头和蒜苗段也不要一起下入,蒜苗头质地较硬,辣味也不像蒜苗叶的辣味那样柔和,一定要先下入炒熟,去掉生辣味,再下入蒜苗叶稍微翻匀即可出锅。 NO.7 焖 菜品炒完后还有余温,蒜苗叶下入后稍微翻匀即可出锅,用菜品的余温将香味焖出,否则叶子很容易软塌。 Ready ?let's go. 让我们开始制作吧~ ↓点击看视频哟↓ 1.将二刀肉洗净,切大块放入冷水锅中,下入葱、姜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小火煮至八成熟,捞出后稍晾凉至表面不烫手,改刀成厚0.15—0.2厘米左右的均匀薄片;取蒜苗150克用刀稍稍拍松,斜刀切成小段。2.锅中倒入精炼过的菜子油500克烧至五成热,倒入切好的肉片,中火煸炒至肉片出灯盏窝,用勺子扒出一个小空,下入郫县豆瓣40克炒香,与肉片翻炒均匀,下入蒜苗头炒至断生,在下入甜面酱20克、豆豉30克炒香,下入蒜苗叶翻匀,加白糖2克翻匀,出锅装盘即可。 步骤图集 1.凉水下锅,放入葱 姜祛除异味 2.蒜苗拍松切斜段, 更易出香味 3.煮好的肉切成0.15 厘米厚的片 4.将肉炒成灯盏窝状 5.下入郫县豆瓣炒香 6.下入蒜苗头炒香 7.下入甜面酱、豆豉和 蒜苗叶 ![]() ![]() 8.出锅装盘 ![]() 炒的好的回锅肉的标准:外形卷曲、似灯盏窝,颜色为棕红色,肉皮软糯有弹性,肥肉细嫩不油腻,瘦肉不会发柴;装入盘中后有一线油,否则菜品容易变冷。 ![]() 郫县豆瓣的使用小技巧 在回锅肉的炒制中,郫县豆瓣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给大家分享豆瓣使用的两个小技巧: 豆瓣剁细后再用。 后厨采购回来的豆瓣往往是没有经过后期的粉碎加工的,豆瓣里的辣椒段和蚕豆瓣块都比较大,如果直接使用,一方面不容易炒出豆瓣里的红亮色和香味,另一方面辣椒和豆瓣块过大,也非常影响菜品的呈菜效果。因此炒制回锅肉用的豆瓣可以先进行打碎处理后再使用。 2 炒制豆瓣的火不宜过旺。 锅的温度达到270℃—280℃时,豆瓣放入后就会变成焦油,香味和红亮度会大打折扣,因此回锅肉炒制时,火不宜过大。 回锅肉传承与售卖的创新 ![]() 回锅肉 回锅肉作为我们店里的招牌菜品,是一道具有传承意义的经典菜品,在售卖和传承时也有一些小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不同价位满足更多需求。 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性,比如人数的不同,又或者聚餐性质的不同。在大多数的餐厅中,除了位上菜以外,其他菜品一般是没有什么差异性的,我将回锅肉按照适合人数的不同,调整菜品的量做出不同的价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人少时,菜品剩很多,人多时,每个菜又不够分的现象出现;有些顾客到店里就餐的性质并不是家庭式的,需要适当选择档次更高一些的菜品,回锅肉除了普通家常版以外,也会有档次更高的精品版回锅肉供顾客选择,更好的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02 回锅肉点火上菜。 其他店里卖回锅肉都是用普通的盘子装盘上菜,我们百年神厨的回锅肉在上菜时,使用的是下面可以点火的盛器,有两个优点,一是回锅肉是个非常讲究温度的菜品,凉了就不好吃了,在冬天的时候用这种可以点火的容器上菜,就可避免菜品过早变凉,影响食客对菜品的品评;二是这样的容器保温性更好,可以利用菜品的余温对菜品进行二次加热,蒜苗叶等经过大火炒制容易软塌的食材,可以晚点放入,利用余温加热出香味,使菜品的风味更好。 03 厨师自己上菜。 我们店里在上菜时,是厨师自己上菜,谁做的菜谁上,这样厨师炒完菜后,能直接的得到顾客的反馈,这道菜哪里炒好了,哪里炒的不好厨师自己能很清楚的了解,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也是很好的督促;也增加了与顾客的互动,顾客觉得受到了重视也很开心,增加了顾客的记忆点。 04 定期比赛。 回锅肉作为店里的传承招牌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炒回锅肉的比赛,对炒回锅肉好的团队进行现金奖励并颁发流动红旗,对炒的不好的团队进行罚款处理,这样既增加了每个团队里交流互动的机会,也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向上的精神,炒回锅肉的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回锅肉这道招牌菜也越做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