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勇善战的冀鲁边、渤海回民支队

 暮云深 2019-12-12

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后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华北东南鲁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斗争,立下了不朽战功,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一页。

创建时期的回民支队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占领华北大部地区,收买一些民族败类、反动军阀、政客以及大回奸马良等,在北平成立了傀儡政府和伪“中国回教联合会”,推行“以华治华”、“以回治回”的反动政策。1939年后,任敌伪沧(县)盐(山)新(海)“剿共”总司令、驻防韩村(今黄骅市区)的回奸刘佩忱,利用武力和伪“回教联合会”宗教组织,对孟村回族聚居地区及冀鲁边区各地回族村落进行严密控制。他们大力鼓吹“中日亲善”、“中日共荣”、“回回争教不争国”等卖国口号,强迫回汉族青年参加伪“皇协护民军”,充当日军帮凶。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起来的。

冀鲁边区是回汉族群众聚居的地方,回民很多。日军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国土,大回奸刘佩忱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仇恨,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救国斗争。沧县县长丁润生和津南支队六大队长刘震寰,在分析形势研究策略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支打出民族旗号的回民武装,粉碎敌人“以回治回”的阴谋。在专署会议上,丁县长提出这个建议,并向边区党委、军区正式报告。1940年5月,边区党委决定建立“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和“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并指派王连芳、刘震寰二人分别负责“回救总会”和“回抗大队”的筹建工作。7月20日,“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在宁津县魏家庵宣告成立,王连芳任总会主任,冯景恩任组织部长,丁溪野、韩道仁为正副宣传部长,刘震寰为武装部长兼敌工部长,张文林为副部长,曹奎为宗教事务部长,刘喜三为生活改善部长,李玉池为青年部长。根据军区决定,在同次会上宣布成立了冀鲁边区回民大队。回民大队初建时,由津南支队和沧县县大队抽调来的18名干部战士组成。其中津南支队刘震寰、张文林、丁玉岐等12人,沧县县大队刘金龙、张国民、韩景儒等5人,加上专署通信班韩道然,暂编为一个中队,丁玉岐任队长,张国民(中共党员)任副队长。孙宝起、韩道然(均为中共党员)、张景祥分别任一、二、三班班长,韩景儒、杨青山(均为中共党员)、张宝田为各班副班长。为了扩大影响,于1940年8月1日,在沧县东南部的新县镇(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清真寺广场,召开有12个回族村庄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庆祝“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的成立。刘震寰任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张文林为指导员。

回民大队成立后,刘震寰与王连芳到军区汇报工作,领取任务。军区明确指示:一、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动广大回、汉族青年参加抗日斗争;二、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根据地;三、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发展抗日武装;四、团结爱国人士,分化瓦解敌伪军,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消灭日本侵略者。军区的指示,符合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全体指战员一致表示坚决贯彻执行。那时沧、盐、新三县不少回族群众受回奸刘佩忱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党的政策不大了解,怕接近抗日同志受到迫害。抗日政权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大部分乡村政权仍由旧人员掌握。一些宗教上层人物对抗日抱着怀疑观望态度。广大人民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非常困难,有的人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当了“土匪”,有的步入歧途当了伪军,形势十分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回民大队制定了行动计划,即动员全体干部战士,划分若干小组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八路军的性质、任务以及成立回民大队的意义,发扬八路军优良传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利用各种机会打击消灭敌人,充实壮大自己,扩大回民大队影响;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争取开明士绅和宗教上层;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展开政治攻势,做好争取土匪的工作,争取伪军中的动摇者以及伪军家属。

在党的领导和群众帮助下,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不到一年时间,就从开始时的18个人发展到四五百人。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41年9月,军区批准回民大队升级扩建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刘震寰任支队长,王连芳任政委。回民支队下设四个大队和一个手枪队。一大队长兼政委张文林;二、三、四大队长,分别由张文和、李玉池、刘喜三担任,手枪队长由张九江担任。[page]

加强统战工作 打开工作局面

回民大队成立后,积极配合地方政权开展统战工作,重点是争取、团结上层人士,开辟新地区,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经过努力,先后争取团结了一批开明绅士。如通过张文林中学时同学张子贞的关系,把他的胞兄、高级知识分子张福庭争取到部队中来。张福庭思想较进步,对旧社会不满,对国民党不抗战更为不满,对共产党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表示衷心拥护,并毅然要求参军。部队决定任命他为回救总会武装大队参谋长。张福庭任职后,在动员收缴各村地主枪支、为部队征粮派款、动员群众参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开展统战工作中,回民支队还争取团结了王桥的李兰峰、道安的胡庆山、滕庄子的滕恩波、刘老人庄的芦元明、西曹庄的刘景山、望海寺的孙海峰等。这些人都是当地有名望、影响大的绅士名流。通过做工作,他们向敌占区人民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为回民支队采购枪支弹药、布匹、药品,动员敌占区青年参军等,做了大量有益于抗战的工作。另外,回民支队还通过关系,与投靠日军的土匪头子李景文暗结“城下之盟”,使其恪守“不打八路”、“不侵犯抗日活动”、“不干扰回民支队去天津购买医药、布匹等军用物资”的诺言,对抗日家属起了一定保护作用。回民支队政委王连芳亲自出面,深夜私访刘佩忱部伪军团长马永祥,对其晓以民族大义,指明前途,马明确表示“身在曹营心在汉”,保证不破坏根据地群众抗日工作,不危害抗日战士家属,与八路军互不侵犯,并随时提供敌人活动情报。在几年的时间里,马永祥遵守诺言,对其所辖的一二十个据点的亲信作了秘密部署,暗助八路军。如孟村据点伪军队长段可钦,就曾受命容纳八路军敌工人员,掩护八路军伤员(段后来率部起义,编入军区部队)。

充实领导力量 提高军政素质

1942年2月间,军区调六旅旅部直属队教导员刘济民,十六团二营副营长、津南支队参谋长何仕兴到回民支队任职。刘济民为回民支队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何仕兴任参谋长。临行前,军区政委周贯五交代说:“这个支队刚组建不久,作战很勇敢,团结很好,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由于旧中国封建社会中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使回汉两族隔阂较深。目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贯彻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向题,你们到回民支队去工作,不吃猪肉就是党性。”还指示说:“在部队中先组织青年组织,然后要建立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选拔一批出身好、思想纯洁的青年去军区教导队学习,培养党的干部,还要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建立根据地。”过了一段时间,军区又先后派李子华到回支任政治处副主任(后任主任);李文学、辛文祥、石甦为大队长;刘华、刘和香、芦敏、谷沸水任大队政委、政治指导员;张希珍、周德宝、刘三夫、潘书云等分别为中队长、文化教员,从而加强了部队的领导力量,并相继建立了比较精干的政治处、参谋处(王立朝为参谋处主任)。在各大队中培养发展了一批优秀战士为中共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部队还利用战斗空隙,进行政治教育、军事技术训练,提高了部队战士的军政素质。为了培养基层干部,除选送军区教导营外,回民支队也组建了教导队,专门培训班排干部,调军政素质兼优的干部王绍卿、张树金为指导员和队长。

为了宣传、组织群众和维护群众利益,各大队建立了民运群众工作组,负责部队的群众纪律检查工作。支队领导和党员、干部,在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方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支队长刘震寰吃了房东一点辣椒,房东拒不收钱,经工作小组宣传八路军纪律方才收下。房东激动地说:“自己的队伍真好!”部队所到之处,都与群众建立了亲密的鱼水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整顿,领导素质和部队战斗力都有所提高。回民支队抓住有利时机,依靠群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如在徐市、赵河、赵村、马连庄等几次战斗中,重创敌人。遭此打击,一些据点里的敌人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抢劫了。

反“清乡”、反“蚕食”、反“扫荡”

1942年,敌人大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沧、盐、新三县平原,西有津浦铁路和运河阻隔,东临渤海,南有日伪军封锁,北为敌屯兵重镇天津,回民支队陷于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敌人以封锁沟、封锁墙和四处密布的岗楼据点围困八路军,采取“铁壁合围”和“梳篦”战术,轮番拉网“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这一年又遭旱灾,根据地严重缺粮,抗日军民以枣糠、黄菜盘子、树叶草根度日,部队有时一两天吃不上饭。为了便于回民支队活动,消灭敌人,保存力量,边区党委决定统一这一地区的领导,划沧县、盐山县和新海县各一部分地区,共128个村庄,建立青城县,作为回民支队的根据地。以回民支队领导人为主,组建起中共青城县工委和县政府。支队副政委刘济民兼任工委书记,地方干部刘万勇为副书记,委员有支队长刘震寰、支队政委王连芳、政治部主任李子华、地方干部张石生(化名侯瑞甫),工委宣传部长张迪生、敌工站长赵高亭、回救会主任孙志远。政府县长是支队长刘震寰,副县长为张石生。

建立青城县后,八路军统一调整群众负担,向敌占区征粮派款,供应回民支队,从而减轻了根据地群众的困难,受到群众的拥护。部队每到一地,群众主动开门迎接,腾房子、搬被子、烧水、做饭、站岗、放哨,为部队保密,亲如一家人。

在敌人“分割”、“蚕食”、“清乡”、“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回民支队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灵活机动开展游击战争,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根据平原作战的特点,提出“敌人有快速部队,我们有人造山河”的口号,发动群众挖抗日道沟,破坏敌人的公路交通。这样反复拉锯,弄得敌人焦头烂额。在开展游击战中,回民支队化整为零,脱下军装换上便衣,平时小部队分散活动,战时集中。当时,支队取消了中队建制,改为小队,每小队12至15人,虽然减员不少,但部队更加精干、更加灵活。支队时常通过敌工关系,驻进据点村内或附近村庄,白天隐蔽,晚上出来活动。有时住进东边老百姓房里,西边老百姓都不知道。在隐蔽时,实行“三不打战术”,即敌人不撩帘子进屋不打,不见敌人不打,打不到敌人不打。在极端恶劣和残酷的环境里,回支依靠群众,保存力量,打击敌人,终于胜利地渡过了1942年。

军民鱼水情

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回民支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亲如骨肉、情同手足的鱼水关系,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

1942年边区大旱,抗日军民生活非常困难,有时一天连一餐都吃不上,但群众还是把仅有的一点米、一点菜、一双鞋、一件衣服,奉献给子弟兵。一次支队副政委刘济民生病,房东大娘把贮藏很久的5个鸡蛋煮熟,说:“孩子,你就像我的亲儿子,你为打鬼子拼死拼活,抛家舍业,你病了,我非常心疼,你吃了这几个鸡蛋,我才心安!”病中的刘副政委感动得流下热泪。还有一次,支队侦察员徐玉亭被“扫荡”之敌包围在村子里,眼看就要被敌人捉住,正在井边洗衣服的一位大娘发现后,忙说;“孩子,快把枪给我,敌人问你,就说你是我的儿子!”大娘刚把手枪坐在屁股下,一群日军汉奸追过来,指着徐玉亭问大娘:“他是干什么的?”大娘理直气壮地说:“他是我儿子,刚从地里干活回来。”就这样,徐玉亭在大娘的机智掩护下脱了险。1942年春,有几个回民支队战士和“回救会”十几名干部,被敌人包围在盐山县回族堡垒村塔上,在危急关头,群众脱下身上的衣裳给他们换上。敌人把全村男女老少集合到街前广场,发现乡回救会干部刘景亭(今名刘苏政),年逾花甲的刘黑连老大爷挺身而出,说:“他是我的孙子。”敌人不信,严刑拷打刘大爷,打断了他两根肋骨,打得两颊露着白骨,遍体鲜血,可刘大爷宁死也不改口,终于保住了我们的同志。敌人铁蹄所至,人畜财物一扫而光,一个县被分割成许多碎片,回支活动区域一再缩小,只能住在青纱帐中或破窑洞里,活动在抗日沟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少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送干粮充饥。尽管环境险恶,但有了群众的支持,回支如鱼得水,在遍地是敌的情况下仍能活动自如。有次县委在仅距据点一里多地的村子里开了三天会,敌人也未发觉,可我们对敌人的活动情况却了如指掌。有几次敌人对回支驻地“扫荡”,我们都是得到群众的报告,及时突出包围圈,安全转移。

智取姚庄 奇袭辛店

姚庄据点建于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位于沧盐交界处,驻扎伪军一个中队,装备精良。此据点是敌人插在冀鲁边根据地中间的一个钉子,如不及时拔掉,就会严重影响八路军活动。根据当时兵力装备情况,只有智取,不能强攻。经过多次研究,一整套智取姚庄据点的战斗方案酝酿成熟,确定里应外合,打它个措手不及。敌据点伪军中队有一回族班长叫张增起(后改名张福德),是青城县土楼村人,春节前回家探母。回救总会干部王光宇得知消息,借与张是亲戚的有利条件,夜至张家,对张进行耐心的争取教育工作。在张母的帮助下,张增起表示愿意将功补过,答应给回支作内应。王光宇立即将此情况向回民支队领导作了汇报。支队长刘震寰连夜随王赶到土楼与张会面,进一步了解据点内敌人部署装备情况,并约定第三天(即1943年除夕之夜)拂晓3点(正值张带班站岗)向据点发动进攻。部队分工由支队长刘震寰和副政委刘济民率一大队和手枪队执行主攻任务,参谋长何仕兴率四大队埋伏在北二里大姚庄村边接应。届时,回支迫近据点围墙,与张对上了联络信号,战士们越过围墙跃入据点院内,打开寨门,大部队冲进据点。张及其亲信分头带领回支战士堵住伪军各住房门口,一枪未放,全俘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共100多人,缴获机枪1挺,小炮1门,手枪数支,步枪50多支。天亮前,回支放火烧毁据点,押着俘虏回到根据地。

辛店据点地处沧盐公路战略要地,坐落在回民支队活动区中心,为我心腹大患。驻据点的伪军无恶不作,时常捕杀抗日军民,并割下人头悬挂于围墙上示众。群众恨透了这伙匪徒,称之为“二鬼子”,纷纷要求我们拨掉这颗毒牙。该据点墙高沟深,戒备森严,只有门口吊桥可通。1943年春天的一天,我们借敌人强迫各村每天早晨往据点送米面肉菜的机会,挑选张九江及手枪队一批精悍队员,扮成携筐子、挑篓子、推车子送鸡蛋、送肉、送米面的老百姓,来到据点吊桥边。敌岗哨信以为真,放下吊桥,张与手枪队员大摇大摆地走进去,乘敌不备,跃上岗楼干掉哨兵,从被窝里揪出罪大恶极的伪军队长,当场处决。这场不到20分钟的战斗,俘敌30多名,缴获步枪30支,手枪5支,弹药、给养一批。同年6月底,回支又采用同样的方法,拔掉了新海苏基据点(今海兴县城),我均无一人伤亡。

韩村伏击战

1943年6月,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日军和伪军更加频繁地对边区抗日军民进行疯狂的“围剿”、“扫荡”,并增设了新海的小山、苏基、丁村、许孝子等许多据点。面对这种险峻形势,回民支队跳出活动中心区域,采取游击战术,伺机消灭敌人。1943年8月,驻沧县日军旅团长长谷川与伪军司令刘佩忱亲率几千人马,并出动900多名骑兵,黑压压地来到了新海县韩村(今黄骅市),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歼灭抗日武装。他们人困马乏赶到集结地,八路军主力部队早已不见踪影。回民支队以小部队出击,采用麻雀战术,对敌进行骚扰,东一枪,西一枪,打得他们晕头转向,吃住不安,将日伪军几千人马拴在海边捉迷藏。日军士兵和东洋大马水土不服,喝了海边苦水,人马均上吐下泻,体力不支,失去了战斗力。敌军无可奈何,只得撤退。撤退时,敌人犹如惊弓之鸟,体壮者争相逃命,病弱者落在后面,稀稀拉拉,狼狈不堪,队伍拖了几十里长。回民支队抓住战机,马上集结500多名精兵,埋伏于韩村东侧公路两边。时近傍晚,敌掉队的数百人进入伏击圈内,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勇猛拼杀,打了个干净利落的歼灭战,全歼后尾之敌,缴获数百件轻重武器。已进入沧县据点的日酋长谷川,惊悉后面的伪军被八路军伏击,立即命刘佩忱回兵增援。刘率兵赶回韩村,为时已晚,只见到数百具伪军尸体。

黎明前的黑暗

邢仁甫叛变以后,敌伪军的活动更加疯狂,回民支队处在与日、伪、叛斗争的艰苦环境之中。此时,支队长刘震寰率一大队到外区执行任务,二、四大队在原地坚持斗争,由参谋长何仕兴统一指挥。不久,何参谋长带四大队到新、盐公路以东活动,青城县只留下二大队随县政府在县境内坚持斗争。1943年10月间,副政委刘济民奉命赴清河区垦区老鸦嘴、老爷庙参加边区党委扩大会议。11月中旬,二大队和县政府一部分人员在青城县境内陷入“扫荡”之敌的重围。突围战斗十分激烈,虽一再突破敌人防线,但因寡不敌众,支队政委和县政府人员与队伍被敌人冲散。在同一天内,二大队除手枪班、机枪班随一大队在外区执行任务未受损失外,其余60多名指战员中只有少部分脱险,有20多人伤亡,大队长石甦负重伤后与指导员韩景正等共30多人弹尽被俘。支队政委王连芳与副县长张石生(即侯瑞甫)、副书记刘万勇等均在另地被俘,两个警卫员一死一伤。被俘同志被敌人自盐山押赴沧县东圈据点,在狱中和法庭上都表现得十分坚强,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副政委刘济民开完会后,随三分区李广文、李雪炎、王道和等在信阳县武工队护送下,穿过敌人封锁线,于一天深夜到达李店子村。由于敌人刚刚“扫荡”过,村子里被抢劫一空,几十名抗日群众被抓走,村里的群众情绪低落。刘副政委进村后,半天才叫开赵大爷的门。一见面赵大爷就说:“老刘啊(刘政委),二大队前几天被鬼子打散,全都被俘,连张县长、刘书记都捉走了。今天敌人又来‘扫荡’,说明天还来,你快走吧,这里不保险啊!”刘副政委一行吃了赵大爷做的饭,稍事休息,便匆匆离开了李店子村,天明前,赶到盐新公路以东一个小村隐蔽。刚进屋里坐定,敌人30多名骑兵飞驰而来,在距刘副政委等藏身的房子百多米处下了马,像要进村的样子。刘副政委嘱咐随行的几名手枪队队员:“敌人不进屋不打,打不死也不打!”恰在这时,村北响起了枪声,敌骑兵马上追去。刘济民与手枪队员连忙奔向村南抗日道沟中,安全脱险。

由于敌、伪、叛三方面联合向抗日根据地“清剿”、“扫荡”,形势不断恶化。根据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原冀鲁边区回民支改称渤海回民支队。1944年1月,青城县与新海县合并为新青县(后为纪念黄骅烈士,改称黄骅县)。县委书记由渤海回民支队政委李援兼任,支队长刘震寰兼任新青县县长,他与副政委刘济民都是县委委员。为了灵活机动、出奇不意地打击敌人,部队行动时都化装成老百姓,战马换成小毛驴,把村子里的狗都杀掉了,部队进村鸦雀无声,有时连房东都不知道。部队白天隐蔽时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晚上给老百姓干活,或到敌人据点周围张贴标语、撤传单。经过三个月的难苦奋斗,回支终于渡过了困难时期,保存了力量。

赵高庄痛歼日伪 挂甲林收编伪军

1944年3月,回民支队一大队、四大队驻扎新青县小山东面的赵高庄子村。上午,情报站高站长前来报告,韩村和小山据点日军及200多名伪军来回支驻地“扫荡”。敌我力量对比有利于我,支队领导决定打击这股敌人。经过周密部署,回支迅速做好战前准备,支队长刘震寰和副政委刘济民亲自坐阵指挥。不到半小时,敌人就来了。当敌人进入回支阵地前的手榴弹投扔有效距离时,在前村的张文林一大队首先开火,猛烈地射击敌人,日伪军被打得到处乱窜,支队首长又令四大队出击,抄敌后路。敌人受前后夹攻,四处逃散,溃不成军。四大队政委刘华带一个班冲向敌群,击毙日军七八个,缴获歪把子机枪一挺,步枪一批。这是回民支队第一次从日军手里缴获歪把子机枪。这一仗打得很漂亮,鼓舞了部队士气,群众欢呼跳跃,奔走相告。

1944年3月下旬,回民支队驻扎高寨村休整。有一天,挂甲林村村长前来报告,自山东惠民夏洼据点下来一个伪军中队,北上天津小站由此路过,临时住在挂甲林村。该部有一个叫名叫张凤翔的班长,是沧县小堤东村人(回民),愿留在家乡参加抗日部队。回民支队几位领导认真分析,认为这股伪军自行脱离日军,有争取的可能。若用武力解决则困难不小,一方面是其装备比较精良(有3挺机枪、3门小炮、40支左右步短枪),另一方面是紧靠公路,距辛店据点很近,于我不利。最后决定,尽力争取他们,先派人把张凤翔找来面谈。一天晚8点,张来到回支驻地棒张村,刘震寰、刘济民、张文林听取了张凤翔关于该中队内部情况的全面介绍。该部的核心人物是中队长刘××和副队长李连杰。他们原归伪刘佩忱管辖,但因不是刘的嫡系,常遭排斥。近来又因与八路军作战受挫,遭刘佩忱疑忌,刘佩忱扬言要缴他们的枪。他们见八路军队伍日益强大,日军汉奸大势将去,所以借“扫荡”机会脱离敌人,想到天津拉势力。张凤翔表示愿意在内部活动,争取他们加入抗日队伍。张回去后,积极进行活动,第二天回报说争取活动顺利,请回支速派人来谈判。当天下午,一大队政委张文林带一中队长丁玉起赶到挂甲林谈判,伪中队刘队长等6个人已在村头等候。张文林说:“我代表八路军回民支队来欢迎大家,对你们的行动表示热情支持,并与大家商量今后的问题。”对方刘中队长表示同意参加抗日,但对有些事很担心,比如如何对待他们过去的错误,全中队能否被拆散,愿回家能否被批准等。张文林按照党的政策和支队领导的决定,开诚布公地作了答复,如既往不咎,保持建制,回家发给路费等。对方听后放了心,决定加入回支。根据上级指示,将他们改为回民支队独立大队(后改第六大队),任命原伪中队长刘××为大队长,张凤翔为副大队长。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该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武装,后来屡次与敌作战,证明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三战树军威

1944年4月的一天下午,据地下情报站报告,羊二庄据点一股伪军约40多人开往小山,下午3点路经曹庄子。支队领导立即决定,由参谋长何仕兴率领五大队设伏作战。下午,敌人果然准时到达回支埋伏阵地。何参谋长一声令下,五大队全线出击,杀声震天,打得敌人抱头鼠窜。回支缴获意大利机枪一挺,步枪20多支。从此,羊二庄据点的伪军,再也不敢轻易出来骚扰。

是年10月,回民支队驻大赵村,侦悉韩村据点10多名日军和一个伪军中队出来抢粮,决定设伏花寨,消灭这股敌军。刘震寰和刘济民带一、五大队埋伏在花寨村东道沟之内。下午3时,敌人开过来了,双方打响后我们才发现情报有误,敌人参战人数光日军就120多人,还有伪军400多人,敌近三倍于我,战斗异常激烈残酷。一大队在南北沟内截击敌人,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机枪都打坏了。五大队咬住伪军,打得天昏地暗。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落荒而逃,我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羊二庄据点。这一仗共毙伤日伪军近200名,活捉日军士兵森田。回支也阵亡40多人,重伤30余人。这场闻名边区的激战在回民支队战史上开创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受到了军区的通令嘉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回民支队在这场战斗中打出了军威。自此以后,敌人再没敢出动“扫荡”部队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骚扰。

1945年2月,刘震寰、刘济民率回民支队一、四大队准备攻打齐家务。齐家务是天津敌人直接统治之地,设有脱产、着装的民团总部,管辖青县、静海、新海三县接壤地带的五六十个村庄,有20多个脱产和不脱产伪民团据点,共2000多人枪,配有十数挺机枪、小炮,被敌人视为天津和根据地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回民支队奉命配合军区部队,承担主攻齐家务伪民团总部据点的任务。接受任务后,支队长刘震寰率部队宿营浮河南岸孔家店村。这时,沧县夏庄子伪警察袁世昌(齐家务人)由夏庄子回家路过此地,被回支抓住,经过教育,袁表示愿意立功赎罪。我们与袁洪钧约好联络办法,还让他给民团头目袁黄雪、袁池辑带去了一大队政委张文林的劝降信(这两位均是张在沧县二中时同学)。春节期间的一天夜里,按军区总的部署和进攻时间,八路军各部队向齐家务之敌发起总攻。我回民支队几个大队疾进到齐家务村边,通过内应打开寨门,顺利进入该村。部队迅速包围了伪民团总部和伪团长的家,经过谈判,伪团长被迫答应起义参加抗日,其所辖20多个民团据点,一夜之间被全部解放。部队在齐家务村住了5天,经过教育整训,将起义民团编为回民支队减北大队,任命赵秉瀚(原伪民团团长)为大队长,郑庆霖为教导员,袁洪钧、袁世昌为副大队长(两月后赵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袁世昌继任大队长)。

五日三捷 威震浮河

1945年5月2日,沧县伪军季虎臣部队到夏庄子“扫荡”,并沿浮河向回民支队一大队驻地吴庄子进犯。回支占据有利地势,乘敌行进不备,予以迎头痛击。敌人乱成一团,向西逃窜,我军乘胜追击,一直把敌人赶过浮河。5月4日拂晓,敌军又向一大队驻地郑家口子进犯,被游动哨发现。回支迅速进入阵地,并派一个中队绕其背后断其退路,待敌接近后猛烈开火,前后夹击,打得敌人落荒而逃。5月6日,青县伪自卫团来北自来屯“清乡”。中午,回支一大队派出二、三中队对其实施包围攻击。敌人受到奇袭乱作一团,仅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除少数在院外的敌人外,其余200多人全被毙俘,缴获机枪l挺,八二迫击炮1门,步枪30多支。5天之内,回民支队接连打了三次胜仗,震慑了浮河两岸三县的敌人,受到军区通令嘉奖。群众称之为“五日三捷,威震浮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力扫顽抗之敌。支队参加解放无棣城,消灭了国民党顽固派六旅张子良部,随后又解放了阳信、惠民、小安城、盐山、庆云、新海韩村、埕口子等城镇。不久,回民支队接受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挺进东北,踏上了新的征程。

张文林 刘济民口述 王建西整理

(刘济民,建国后曾任上海卫戍区副政委等职;张文林建国后曾任中央党校教务处长等职;王建西,孟村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