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纯中医的临证语录

 金坛区 2019-12-12

本周一,小编在“有人说头针是西医”文中,通过头针姓中还是姓西的问题,讨论了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困难和需求,并在评论区的回复中,反复提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的中医”等称,那么这种中医人,是如何认识目前的中医环境的呢?我们看看大理一位体制内走出的纯中医——徐凤新医生怎么说。


“中医不是靠胡子和年龄看病,特别是知识陈旧,甚至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老中医,即便已是骨灰级别也没多少意思。真正的中医在于不断学习和更新,特别是当发现自身不足时能及时学习和认真自审,从而将再次发生错误的机率规避到最小。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一生只发过一篇文章,对许多问题的回应多是“ 还没想好”。另一位让众人敬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宋孝志先生,生前除了一些期刊论文外,也无专著铭世。当下,表面繁荣昌茂,实则虚火上浮的论文、论著乱象,有点类似尚未步入婚姻生活,不知油盐柴米味的热恋男女一样,彼此惯常于缺乏严谨的胡乱表白。”
“谁也无法一统江湖,在别人眼中不合理,甚至屡遭批判的其他流派还是一直有人在研习,且实际临证也不含糊,各有各的招。对此,最好的态度就是:尊重,接纳,共享,汲取
“没有一劳永逸的专方、验方,更没有神方。人体多合病,合病必用合方。能支撑娴熟运用的背后,必须建立在对经典的通透之上。”
“大凡真材实料的中医,皆擅用虎狼之药。”
“中医一直被外界界定为慢郎中,实际上却能在各适宜的危急重症领域大有作为。至少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治愈率和存活率,以及缩短疗程等方面,效果确切。”
“教科书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应该是最高水准的体现,但中医的教科书恰恰不是。据说一位伤寒界的大家在给其弟子授课时,首先要其丢掉的就是教科书,用个人的小灶,这也是目前许多名家的主流做法。妄图用教科书改善临床技能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再全的教科书也不可能涵盖人体复杂的全部状况。再说教科书其实也就类同一剂清汤寡水的调料,南北皆合,东西皆通,但又说不出有让人多喜欢的特质。”

“西医微观,中医宏观。所谓宏观,说白了也就是粗和糙,还有浮华、玄乎其玄的成分,这是由来已久的共识。但真正的中医既不粗,也不糙,更不玄。如果到了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有粗、糙、玄、浮华的东西存在,那么,怪只怪我们没有去粗存精的本领。
“中医的粗糙在于习者良莠不齐,标准难于统一,其精细之处则在于始终注重个体的辨证论治。而西医的粗糙则是过于标准的客观,因为有时过于标准、过于客观,进而模式化,忽略个体的差异,其实也是一种粗糙,而其精细之处则不言而喻。”


最后,还是用徐医生的话进行结束:“看病和人生大抵一样,基本都是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其中,厚积是永恒的主题,有了这样的堆垒和积淀,薄发之时会疾如闪电,艳若烟花。当然,这一切同样也需要消耗富足无扰、心静如水的时间,以及砥砺精勤不倦的韧性,方能抵达类似的高度与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