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桂湖 图|陈德华(有署名的除外) 我拨通陈德华老师电话的时候,心中有点不安,因为他是如今提起武夷岩茶便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 在如火如荼的武夷岩茶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媒体上也有许多关于他的文字。他在岩茶江湖上的名号是响当当的,'元老级人物'、'大红袍之父',诸如此类。 从照片上看,陈德华就像一位茶农。简朴的着装,瘦削的身形,风霜满面,白发苍苍,笑容也很厚道。 为了一探这位武夷茶界的知名人士,更带着关于岩茶和大红袍的一些未解之惑,我拨通他的电话,约好时间,专程去了一趟武夷山,最终在位于武夷山机场附近的'北斗岩茶研究所'内见到了他,并自此开始一个上午的接触与对话。 我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茶之道完全是门外汉,对于当今武夷岩茶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没有发言权。我只读了一些古文中的茶,而作为一个福建人,自然比较经常喝茶,对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以及所谓岩骨花香的品质更存有许多可望不可即的浪漫的向往。 因此,当我见到陈德华老师,寒暄过后,便直接开始问答。对于我这样一位唐突的访客,承蒙他不弃,耐心地讲了自己的故事,回答了我许多关于岩茶与大红袍的问题。 对话陈德华 Q|陈桂湖 A|陈德华 三进三出'茶科所Q:我们知道您1963年从茶叶专业毕业后就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直到退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茶科所,您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A:武夷山茶科所成立于1960年,原址在武夷山天游峰上,但1962年就关掉了。我1963年分配到茶科所工作,当时那里一片破旧景象,门无锁,窗户玻璃破碎,房间内蜘蛛网随处可见,房子边杂草丛生。大家整理卫生时发现了茶科所成立时的牌子,擦去灰尘后,就又挂牌成立了。1964年,茶科所第一次按传统方式采制春茶,我也第一次参加岩茶初制工作,认识了水仙、肉桂的品质特征。 之后,茶科所经过两度搬迁,上世纪80年代,落址在武夷山元代御茶园旧址上,建筑面积也不断扩大。 武夷山茶科所虽然是个小单位,但也切切实实地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大力推广发展肉桂,整理武夷名丛、单丛,建立标本园,改进岩茶初制设备,首推商品大红袍小包装,引种、繁育和推广大红袍茶,在御茶园遗址上建立武夷岩茶初制厂等等,对于武夷岩茶的发展,都是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是'三进三出'于茶科所,一辈子60%以上的时间都在这里工作。这'三进'是1963年、1972年和1991年,1996年后,我就退休了。其实也没什么主要工作,因为我们是基层的,所以可说是万金油,什么都做,调查、育苗、种植、改进设备、做茶……这一做就是50多年。所以我说自己是半个世纪的茶叶生涯,半世风雨半世茶。 1982年,在武夷山御茶园旧址上建成的武夷山名丛观察园。 '失而复得'的大红袍Q:您对大红袍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请回顾一下大红袍发展的过程。 A: 1964年,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的谢庆梓和一名工人携带该单位介绍信来崇安,要求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枝条带回省所作扦插、繁育等试验。谢庆梓是我校友,所以我一路陪同到县政府办公室和大红袍管理单位综合农场办公室一起办好手续,然后一起到九龙窠,经大红袍看护人验看后他就去拿梯子,爬上去剪了大红袍母树枝条。等他们下来时,我顺便向他们要些枝条,但是他们不同意,我只好作罢。 此后直到1985年11月,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来电话邀请我参加。那时我已离开茶叶研究所到星村镇上班,但他们说让我以'老所长'名义去(我1972~1985年一直在县茶叶研究所工作)。那时候武夷山'御茶园'里虽然已经种了100多种武夷山各生产队挖掘整理出来的单丛、名丛,却唯独没有大红袍。所以我一到省茶叶研究所,就向省所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些大红袍茶苗'回娘家'。 结果他们给了我五株大红袍茶苗'秘密'带回武夷山,11月17日秘密地种植在御茶园里,并嘱咐武夷山茶科所技术工人李秀华同志精心管理、繁育。此后,大红袍在武夷山茶区逐渐发展起来。 1989年,就将繁育的茶苗分800株种植在星村武夷山龙懂坑的马面排(岩)茶园里,并由此不断育苗,推向各地。仅1999年在景区边前兰茶园一片就种了约4亩地,它是武夷山最早也是最大片种植的大红袍茶园。总之,可以说现在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茶树,大都直接或间接是(更多的是间接)从这五株大红袍发展起来的。 大红袍原本生长在武夷山,但它的发展,是从1964年到1985年绕了一圈才开始的。 1985年,陈德华从福建省茶业研究所“引种”回的五株大红袍。(摄影:郑友裕) Q:现在有人说您是'大红袍之父',您认可这个称呼吗? A:这个是媒体的一种说法,我也没有特地请人帮我这么说,所以这不是我的事情,我也管不了,我只做我自己的事情。 大红袍当年如果没有我去拿回来,可能这几十年也会有其他人把这个事情做成。但历史也没办法去假设,事实摆在那里,我确实是有把大红袍给拿回来,也做出来了。 什么是'岩韵'?Q:提起武夷岩茶,众所周知的就是有四大名丛,这四大名丛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么有名? A:武夷山有十大名丛,也有四大名丛。四大名丛,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这其中,大红袍又是'四大名丛'之首,人称'岩茶之王'。 水金龟原茶树位于武夷山牛栏坑和杜葛寨峰的半崖上,茶地面积约2.2平方米。白鸡冠特征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原产武夷山隐屏峰蝙蝠洞。铁罗汉生长在慧苑岩之内的鬼洞,两旁是悬崖峭壁,茶树生长于一狭长地带的小溪涧旁,树高达3.3米。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称,是最早的武夷名丛。大红袍是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 武夷岩茶产区内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茶树几乎都生长在千岩万壑之间。武夷山有着优异的生态环境和极为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条件,所以有众多品质优良、形态各异的名丛和单丛,这是武夷岩茶的最大特色。 1985年,由武夷山茶叶研究所首推上市的第一盒小包装大红袍。 Q:就品茶来说,武夷岩茶有著名的'岩韵'一说,究竟什么是'岩韵'? A:'岩韵'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只有武夷山的乌龙茶用'岩韵'来形容,武夷茶之外的乌龙茶都没有'岩韵'一说。 '岩韵'这个词是什么时候由何人首先提出,现已无从考证。目前对'岩韵'的解释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粽叶味,有的说'岩韵'没人讲得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高明的茶师也只说岩韵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味中有骨头等。 其实理解'岩韵'可以从武夷岩茶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着眼。即: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也就是说,岩韵即武夷地土香。 我国乌龙茶中,安溪铁观音有'音韵'之说,但'音韵'只单纯用于'铁观音'这一品种,本山、黄旦、毛蟹等品种并没有使用。而武夷岩茶的'岩韵'并非指单一品种,而是泛指整个武夷岩茶的'地土香',是水仙、奇种、肉桂等所有武夷岩茶的特有品质。 武夷山生态环境独特优异,有着丹霞地貌的土质,即烂石和沙砾风化土壤,适宜上等茶树生长,形成特有的岩骨花香的品质。 陈德华设计制作的大红袍茶饼(摄影:林晓青) 重整御茶园,再现紧压茶Q:武夷山有座著名的御茶园,您曾参与过它的重整和修复工作,能否具体讲一讲? A:武夷山的元代御茶园,是谈起武夷岩茶的茶文化和茶历史时绕不开的话题。 元代御茶园原本有很多建筑,如仁凤门、拜发殿、清神堂、焙芳亭、思敬亭、通仙井、喊山台等。1981年,茶科所在御茶园建立了名丛选育圃,种植收集来的165个各种小茶苗。1994年我们在御茶园遗址上新建了一座约1000平方米的武夷岩茶初制厂,并修复了通仙井,这些算是对历史上御茶园功能的一种延续。 Q:您创制了武夷岩茶的紧压茶,这也是受到宋代福建大小龙团茶饼的启发吗? A:我早些年在云南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压茶,也知道福建有制过大小龙团、石乳等紧压茶。做紧压茶的时候我已经退休了,自由了,但还想做点事,就萌生了将武夷岩茶散茶压制成紧压茶的想法。当我与茶界老师、前辈提出这一想法时,得到陈椽、张天福、庄任、戈佩贞等人的回信答复。 1997年我只身前往大理下关茶厂参观学习紧压茶的制作,回来后即着手设计与制作,随后将产品送往省里茶界老师品鉴,获得老师们的认可,此后就连续3年生产。 当时试制紧压茶,我做了两种思想准备:失败了,就出洋相,成功了,就得个'复古'和创新的名声。现在看来,它已无形中被一些茶人接受了,希望多一些人参与并有计划地规划它,成为岩茶产业的另一条新路。 我有很多事情,都是没事找事干摸索出来的。 武夷岩茶茶砖(摄影:林晓青) Q:影响一款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A:很多,品种、山场、气候、人工,是这些元素的综合。品种好,山场不好,不行,人工不好也不行,是这些因素的一种综合作用。 Q:对如今的天价茶,您怎么看? A:商业运作我不做评判,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各人有各人的自由。我只想说,那些几十万,上百万一斤的茶,定价的根据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总 编 | 邓雪松 主 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资料来源 | 《中国古典家具》2018年06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