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快速阅读高效写作?

 干嘛播客 2020-07-08
共计1700字,预计阅读4分钟

今天我们讲讲阅读和写作,有人问博叔:你怎么阅读量这么大,为什么你每天都能写出东西呢?我们总觉得自己没话可说,看书看不下去,是不是因为抖音刷多了?是不是因为我们词汇量贫乏,我有阅读障碍症?
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他是有阅读障碍症的,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纽约时报的撰稿人,有阅读障碍可以通过听来完成。
阅读障碍大部分人都是被误诊的,但为什么你读不下书呢?为什么你写不出来东西呢?我们就分两集,一集免费一集收费节目,跟大家讲书看不下去的原因:
 

文字崇拜症

 
中国在1949年以前文盲率很高,大部分人都读不起书,知识分子数量少。中国古人会把有字的纸,拿到塔或者专门的地方去烧,这是对文字的一种尊敬。由于对文字的尊重,他们会给自己身上加很多的意义,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1949年以后识字率提高了,但是大家心里的这套东西没破,还会留有这种远古的心态,老师都会讲:看书要认真的看,要读好书,看了书之后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不要空泛泛的读。
我看书这么快,就是因为我泛着读的,虽然不是量子读书、光波读书法、脑电波读书法,(虽然脑电波读书法现在被大家骂来骂去,但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脑电波读书法其实就告诉你可以泛读)
 
泛读很重要,要矮化文字,你不要把文字想的太神圣,很多字不值得的读,很多的收费专栏不值得听,这个世界目前已经是内容过量的时代。
像你博叔小时候拿一本《故事会》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我只看对这个阶段有用的书。对将来没用的东西不要去读,你不需要翻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你甚至可以进了书店之后,大部分的书都不要看,直接走到书架旁边找你要的那本书。
这跟以前书本匮乏时代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大家参考买东西的角度,以前逛街琳琅满目的看,现在淘宝一搜直接买,因为以前时间多东西品类少随便逛,现在海量的数据,你就得破除文字的神话,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翻阅

 
有人看书会先阅览目录,看目录很多时候你会被标题吸引,但会有大标题里面全是空东西的情况,所以,你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翻到想看的地方,你就心里面记一下,这几个地方重点看。
有的时候我去书店翻了好几本书,没有一本感兴趣的都很正常,我会自己先找几个范围、关键词,比如我要研究阅读,我就拿着阅读、速读、泛读、精读这几个关键词,去书店、图书馆搜索关键词,找到大部分的书在的位置,通过翻阅找到想买的书。
 
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看,很多写书的人为了凑字数,翻来覆去一个观点讲了2万多字,无非是从历史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讲。这个结论的推导过程,大家看得很过瘾,对你没有帮助的过瘾,只是愉悦化阅读,跟刷抖音没区别。
 
你不要以为比抖音高级,读书得有针对性的读,得找到你要的书,找到你要的章节,找到你要的内容,然后深刻的去读。

作者神话

你去研究一个方向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内容方面,无非只有几个人真正认真的做研究。名气大的人不代表写的好,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他在上升期的时候,他写的比职场大咖写的好多了,因为他要努力打出名气。
不要神化作者,马伯庸的书《长安十二时辰》 还能看,别的书你翻一下就知道了。金庸的书也不是每一本都要读,其实就跟我们小的时候听唱片一样,我们小的时候听唱片是买个人专辑,现在是一首一首的听,其实里面就那点东西好,你把那点精辟的东西翻出来看看就可以。
 

学会泛读

锤子手机的大爆炸功能,就是把句子、段落炸成文字、词,从这几个文字和词里面,马上能抓住重点,像你博叔现在,看杂志报纸都非常快,我就是快速的筛选出里面的一些关键词,报纸在5分钟内看完。
用文字去写东西,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用表格反映的内容,更多更聚焦。现在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用AI写文章,大部分的语法都是主谓宾这种结构,只有宾语、主语是重要的,谓语是不重要的,如果把一本书,用眼睛和脑子把它加工成一张图表,看书想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东西,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或者叶状图。
我会在博物志收费专栏里面讲,怎样快速的写出一篇文章,通过看书找内容,炮制出一篇文章。找资料半个小时,写作5分钟,35分钟就能写一篇文章。
最近“文博真的会”这个号在招人,需要有责任心的小伙伴,但没有薪资,有意的可以向“文博真的会”投稿,需要准备三点:第一,写简历;第二,写一篇300字的文章;第3点,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写一段话来打动我。
作者:文博
编辑:司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