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诗意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杏坛归客 2019-12-12

    在这万类霜天竞自由、寒凝大地发春华的诗意时刻,“两岸经典吟唱传播与当代诗词创作”高峰论坛在中南大学隆重开幕,我作为湖南省社科界的一员,热烈欢迎两岸诗词研究的学者参加本次盛会。我想从三方面谈谈诗词与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关系。

  第一,“诗词热”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学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承文脉文雅文气,其中最美是诗词。诗词是中国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和我们人类生命息息相关,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才传承至今。有两件事足以说明诗词已经热起来了。一件是2017年1月29日,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成为春节期间的收视黑马,引起万人空巷、全民关注。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亿,人们如此热爱传统文化的瑰宝,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另一件是2017年1月25日“两办国学传承18条”,普及、提升诗词艺术,让诗词融入大众生活也提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背诵古诗已满足不了大众呼唤诗词回归生活的渴望,有不少人感到,诗词很美,不知道美在哪?也想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这都需要学界关注。但现在的突出问题是诗词创作活跃,诗词研究、评论掉队了。这正是此次论坛的意义所在。 

  如果只有“诗词热”,没有诗词研究把握“诗词热”的方向,难以形成健康的诗词艺术生态。诗词五四后边缘化以来,历经坎坷。世纪之交,诗词开始复活、复兴,实事求是地说,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才能客观分析,切实把握好“诗词热”的走向。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诗意自觉有效引领文化自强。回顾中南大学近年在诗词吟诵和诗词创作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谓“开拓艰难,稳步推进”。2013年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成立,在经典吟唱尤其是湘语吟诵的整理、保护、抢救和传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据统计,不仅开展学术讲座二十余场,邀请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业内专家讲学;而且多次组织学生赴北京、台湾等地参加“中华吟诵周”、“古韵新妍”等两岸大学生吟唱交流活动;还举办了清明节岳麓山祭祀革命先烈、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潇湘情·中华韵”两岸四地大学生吟唱文化交流节等文化活动。2014年中南大学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共同发起 “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率先搭建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互动平台,在《湖南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艺术评论》组织、撰写六个“当代诗词研究”专题,有力推进当代诗词学理性研究。2017年组建“中南大学当代诗词研究中心”,创办《当代诗词研究》。已出版、发行了两辑,是全国首家立足当代文学,以跨学科的视野,全面关注诗词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辑刊。这两个诗词研究平台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领导下,团结一致,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以实际行动诗意表达了当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和自强精神。当前,诗词文艺清流越来越受人欢迎,与学界的这些努力分不开。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我们期待诗词继续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需要诗意挖掘。当前,我们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在稳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一个盛世空前的新时代,更应该是一个中国人诗意生活的伟大时代。要真正成就伟大时代、见证伟大时代、书写伟大时代,唯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让诗词创作走进热气腾腾的生活,让诗词评论离诗词创作近一点,再近一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需要诗,需要用诗词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当代人诗意的胸襟、诗意的心声、诗意的情怀。积极推进文化改革与创新,创造新时代的新境界。

  祝愿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南大学当代诗词研究中心和《当代诗词研究》不忘初心,越办越好!祝愿各位专家工作、生活和学习越来越有诗意!祝愿本次论坛百花齐放、诗意盎然!

汤建军:让诗意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