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对在楹联中的应用

 杏坛归客 2019-12-12

(文/曾祥科)

在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的需要,有时会应用借对。适当地应用借对,可以使联意的表达更流畅,使上下联对仗更加工整。

借对是如何定义的?楹联创作中如何使用借对?我们先举例来看。

例联1:唐母沈太淑人挽联(俞樾)

有令子宦三吴,官舍清闲,正向北堂树萱草;

距周甲尚两载,仙山归去,遽从西母看桃花。

联中“令子”是对沈太淑人儿子的美称。此处借“子”的另一释义“十二地支之一”,来与“十天干之一”的“甲”相对,天干对地支,可谓工巧。

关于“借对”,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借对,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定义中只说了借对在诗中的应用,实际上,借对在楹联中的应用同样很广泛。借对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终级目的,是为了“对仗工整”(见定义)。而对仗工整与否,是衡量一副楹联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楹联中的借对,也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相比而言,借义比借音在楹联创作中应用得更广泛一些。

其一:借义。

例联2:题文天祥(王天明)

百战旗残撑半壁;

零丁水咽送孤忠。

“零丁”是水名,它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一条河流,文天祥1279年曾经此处,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此处的“零”,用作名词,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与“丁”字合起来表示一条河流的名称。此联借“零”的另一释义“表示没有数量”,用作数词,与同为数词的“百”相对,形成工对。

例联3:贺莫非楹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王国松)

文成倚马,书就换鹅,谁流连元白酬赓,桃符求破铁门限;

聚散青蚨,交游绿蚁,兹肇启陶朱事业,槐市相期金叵罗。

“元白”即诗人元稹和白居易。“陶朱”即范蠡,人称陶朱公。“白”和“朱”在此处本是人名中的姓和别称,联中借用二字可表示颜色的另一个义项,以颜色对颜色,构成夺目、出彩的工对。

例联4:丁酉试笔(莫非)

姊客湖州,兄客苏州,吾客中州,许今宵遥望柳州,四省鸡鸣同侧耳;

初违三月,复违五月,再违八月,更明日遑论正月,一年燕语又怆然。

读者注意到,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词性不同:上联的“耳”在此处作名词;而下联的“然”字为形容词的后缀,表示状态,作助词。词姓不同,如何对呢?是作者疏忽了吗?不是的。此联正是应用了借对。我们知道,“耳”还有一个义项,意为“而已,罢了”,可作文言助词。借用这个义项,对下联的“然”,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上面所举例联中,虽然一个字有多个义项,但它们的读音是相同的。还有一种情况,即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表示的义项也各不相同。某字有联中读A音,但却借其读B音的字义,与联中另一边对应位置的字构成工对。这也是借对的一种形式。举例如下:

例联5:南京集庆门春联(何善兵)

具社稷情怀,集庆催春,龙虎开门成偶数;

纳秦淮气象,储精毓秀,松梅举目赏奇观。

“奇观”和“偶数”,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词性和结构都一样,对来虽中规中矩,但平常无奇,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下联中的“奇”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 jī ],词语解释为“单的,不成双的(跟“偶”相对)”。以“奇”()对“偶”,岂不是天作之合。我个人以为,奇偶之对,成为本联最大的亮点。

其二:借音。

借音对在诗中的应用并不少见。比如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的颈联:“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中,“第”借音“弟”;比如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的颌联:“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中,“皇”借音“黄”。

由于表达联意的需要,借音对在楹联创作中同样受欢迎,它增加了创作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举例来看。

例联6:贺吴钩生日(王细平)

诗苑书一流,联苑画一流,诗书联画,诸界贯通,才情恣肆何人敌;

今年祝百福,明年添百福,今祝明添,燕言瑞应,盛德崇深有天知。

在“诸界”一词中,“诸”应作“各、众”解,用作形容词。“诸界”与“燕言”看似对不上。实际上,此联使用了借音对。“诸”借音“猪”,对下联的“燕”,不仅词性相同,而且“猪”“燕”同为对物,构成工对。

例联7:中秋一兴(张文琼)

每念及尔侬我侬,伤心欲算,折节而拘,长听沧海天声怒;

相思又今夕何夕,化蝶藏题,当垆探酒,恍悟红绳月老牵。

此联中,“沧”借音“苍”,对下联的“红”,以颜色对颜色,构成工对。颜色词在楹联中属于敏感词,它和数量词、动植物词、连绵词、表人名或地名的专有名词等一样,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如果敏感词没有对上,那么一副楹联的水准就会大打折扣。此联正是应用了借对,既保证了对仗的工整,又没有影响到联意的表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举例到此为止。最后说一下应用借对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应用借对是对仗和表意的需要。从以上例联可以看出,不管是借义还是借音,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使用借对,是为了对仗工整,表意准确。如果不需要使用借对,而故意为之,那就会弄巧成拙。

二是尽量使用容易识别的借对。借对所“借”的字义或字音,不能过于生僻和晦涩。否则,如果多数读者都识别不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联的对仗不工整。借对的目的没有达到,借对的应用就是不成功的。

浅谈楹联自对的多种形式

(文/曾祥科)

对于有些楹联爱好者来说,联律通则使得楹联创作壁垒森严,令人望而却步;楹联的六要素和三避忌为楹联创作设置了不少条条框框,让人难以施展开手脚。在这些“硬指标”之外,还有没有回旋的余地或另一种可能?

自对的存在为楹联创作者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在自对的那个部分内,它可以不遵守“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这些规矩,但它自身却成为楹联创作中另一条“规矩”,一条被众多楹联爱好者广泛认可、被部分楹联创作者情有所钟的“规矩”。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象对仗义,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当代楹联理论家俞邵华(网名时习之)先生指出:自对之后,上下联的对仗可以放宽。从前人的联来看,这个宽的程度是宽到没有底线的,上下联之间既可以工对,也可以宽对,还可以部分或完全失对,包括字的门类不同,词性不同,结构不同、节奏不同以及重字的多少和位置不同等等都是可以的。

自对在楹联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其“端庄中添灵动、规整中富变化”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楹联爱好者的认同和喜欢。

“自对即工对”已成公论,本文不予讨论。下面与联友们一起探讨一下楹联自对的几种形式。

在具体的楹联创作中,自对有句内自对、句间自对、隔字自对、隔句自对等多种表现形式。

一是句内自对。

句内自对,即同一分句内部构成自对。自对部分占该分句的部分内容或是全部内容。

例联1:赠郑板桥(李啸村)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上联诗书画”皆名词,下联“归去来”皆动词,上下联相对显然是对不上的。上下联的后三字分别构成句内自对,对仗非常工整。

例联2:题上海市豫园一笠亭(郑板桥)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此联有两处句内自对。先是第一分句中游目”与“骋怀”自对,“仰观”与“俯察”自对。再是第二分句中“崇山”与“峻岭”自对,“天朗”与“气清”自对。很明显,在自对部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和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二是句间自对。

句间自对,即相邻的两个分句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构成自对。有的之所以只是部分内容,是因为分句前有领句部分。领句部分多为一字、两字或三字,偶尔也有多字的情况。除领句部分外,两个分句的其它内容全部构成自对。

句间自对分为两种情况,即不重字自对和重字自对。

先看不重字自对。

例联3:杭州府贡院(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联中第二分句的“正”“看”作领字,后面的“桂子香时”与“槐花黄后”构成自对,“西湖月满”与“东浙潮来” 构成自对。若不是自对的话,“月”对“香”,“满”对“时”,词性不相同,显然是对不上的。

再看重字自对。

重字自对又分为两种情况,即同位重字和不同位重字。这两种重字自对都是允许的,没有优劣之分,具体应用时视创作需要而定。

例联4:戏题(林南)

留吾胸块垒不销,积高者作峰峦、低者为丘壑;

问此日英雄安在,欲雪中随李广、风中送荆轲。

此联在领字“积”“欲”之后,第二、第三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者”字和“中”字。

例联5:挽冯竹儒观察(俞樾)

负父骨而返、闻君命而趋,是真忠臣、是真孝子;

论人才可惜、念交谊可感,一则公义、一则私情。

此联应用了两处自对。第一、第二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而”字和“可”字。第三、第四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是真”和“一则”。

下面来看不同位重字的情况。

      例联6:题岳武穆(王澄川)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中,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两分句重“为”“死”二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一、第三字;下联两分句重“人归”二字(两分句内部还重“南”“北”,此处不论),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字。重字的位置不相同。

在不同位重字中,还有一种情况:不仅重字的位置不相同,而且重字的字数也不相同。这种情况在自对中并不鲜见。

例联7:挽林则徐(左宗棠)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此联中,也是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公者必”,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第四字;下联重“之”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四字。可以看出,重字的位置不相同,重字的字数也不相同。上联重三个字,下联只重了一个字。

例联8:题黄鹤楼(陈宝裕)

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此联中,上下联的第四、第五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百里”,重了两个字;下联重“了”字,只重了一个字。虽然重字的字数不相同,但整副联依然很工整,毫不影响整联带给读者的美感。

分句间的自对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上特殊的自对,那就是自对部分的字数不完全相同,估且称为不等量自对。

例联9:题雅丽书院(佚名)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此联中,上下联的三个分句分别构成自对。一般的自对,每个分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此联的自对,第三分句的字数却比前两个分句多一字。由于自对部分雅言”“丽乎”的三次重复,自对内容的字数虽不相等,但仍然显得很工整。

例联10:袁枚(王威)

何以论官乎,论权乎,论理学道经乎,只留一点性灵,足有四千篇诗句;

无非纵食也,纵色也,纵林泉山石也,不过几人笑骂,再来八十寿风流。

此联中,上联“论理学道经乎”与“论官乎”“论权乎”构成自对,下联“纵林泉山石也”与“纵食也”“纵色也”构成自对。自对的三个分句中,第三分句的字数与前两分句的字数不相等。

三是隔字自对。

前面谈的分句内自对和分句间自对,其自对部分都是紧密相连的。而隔字自对却不一样,它的自对部分并没有连在一起,而是被其它的字或词分隔开了。

实际上,隔字自对属于句内自对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有些特殊,故单列出来探讨一下。

例联11:挽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唐上阙检察官(孙泽羽)

夙夜在公,沥胆披肝,尽责尽心终尽瘁;

耕耘忘我,为民执法,无偏无党总无私。

此联第三分句中,“尽责”与“尽心”“尽瘁”构成自对,“无偏”与“无党”“无私”构成自对,中间分别隔了一个字。虽然隔了字,但自对的应用依然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例联12:题袁寅章七十五寿辰(成小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数十年刀笔人生,刻尽沧桑归淡泊;

书画同源,梅兰见性,三千里名山事业,写成绝唱作奇谈。

此联的第四分句,若以传统对法来看,“绝唱”对“沧桑”、“奇谈”对“淡泊”,词性和结构都不相同,显然是不能对的。此联正是应用了隔字自对,即上联以“淡泊”对“沧桑”,下联以“奇谈”对“绝唱”,上下联分别在第四分句内构成工整的自对。此联于2012年荣获由联都网、宝鸡市楹联学会等共同举办的“袁寅章先生七十五岁寿辰全国征联大赛”一等奖,说明这种隔字自对的写法得到了楹联界很多联友的认同。

四是隔句自对。

隔字自对的自对部分,虽被字或词隔开了,但还在同一个分句内;而隔句自对的自对部分,却位于不同的分句中。依然举例来看。

例联13:赠潘筑岩茂才(俞樾)

门第旧金张,喜宰相文孙,刚配状元娇女;

倡随小梁孟,缔百年嘉耦,恰当十月阳春。

此联第二、三分句中,“百年”对“宰相”,“十月”对“状元”。有的联友可能会说,这副联没有应用自对啊,上下联对来虽然不算太工整,但总体来说四个词都是名词词组,也是勉强可以对的。

确实,在有些联作中,如果其它部分都很工整,局部用“百年”对“宰相”,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联的问题在于,“百年”、“十月”都是数量词,而数量词是楹联中的敏感词之一,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数量词是必须对数量词的。作为清朝楹联大家的俞樾,想来不会是因为才力不逮,而在一副并不很长的楹联中,两次将就使用别人勉强可以接受的宽对吧。

实际上,此联正是应用了隔句自对。上联“宰相文孙”与“状元娇女”构成隔句自对,下联“百年嘉耦”与“十月阳春”构成隔句自对。对仗之工整,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隔句自对与前面讲的句间自对是有区别的。句间自对除领句部分外,两个相邻分句的其它内容全部构成自对。而隔句自对却不一样,它只是两个分句的某个词组或部分内容构成自对。从辨别度来看,句间自对是很容易识别的,一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而隔句自对却相对不太容易识别,需要比较和分析上下联的词语特性,才能得出结论。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暂只接触到以上几种形式的楹联自对形式,不排除还有本文未能提及的其它自对形式的存在。随着楹联艺术的广泛传承和持续发展,随着楹联创作者的不断实践,今后有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自对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