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

 保定市大医精诚 2019-12-12

看完这篇,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一清二楚。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为临床中品种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由于常年应用于临床,目前,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也比较严重。

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有多种,如产生灭活酶、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主动外排机制、改变药物靶点等。其中,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然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β-内酰胺类药物继续发挥抗菌活性提供了可能。

那么,我们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了解多少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β-内酰胺酶

说到β-内酰胺酶抑制剂,首先要知道的是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开环失活。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890多种结构,其分类方法亦有多种,其中引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有:Bush分类法和Ambler分类法。

  • Bush分类法


主要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征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类:

第一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不动杆菌等细菌产生。

第二类: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包括青霉素酶、广谱酶及超广谱酶(ESBLs)、非金属型碳青霉烯酶(分为A类和D类)。此类青霉素酶可被克拉维酸抑制。ESBLs由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等,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可被酶抑制剂所抑制,常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A类碳青霉烯酶可部分被克拉维酸所抑制,D类碳青霉烯酶(OXA酶)对苯唑西林水解活性强,主要见于不动杆菌细菌,酶抑制剂对其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第三类:金属型碳青霉烯酶,可水解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能被酶抑制剂抑制。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

第四类: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 Ambler分类法


此类分类法主要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端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A、C、D类)和金属酶(B类),具体见表1。

A类酶:与Bush第二类酶相似,包括青霉素酶、广谱酶及超广谱酶(ESBLs)、非金属型碳青霉烯酶。

C类酶:为头孢菌素酶,对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耐药,水解头孢菌素的能力强于青霉素,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常见于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D类酶:为OXA酶,可水解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主要来自于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B类酶:为锌依赖型水解酶,分为B1、B2、B3三类。B2类以单锌结合方式水解碳青霉烯类,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作用较弱,B1和B3以双锌结合方式水解所有β-内酰胺类(除单环内酰胺类)。

表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Ambler分类法

亲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金属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类

C类

D类


B1类

B2类

B3类

TEM型

AmpC

OXA-1


Bcll

CphA

L1

SHV型

P99

OXA-5


CcrA


FEZ-1

Sme-1,-2,-3

GC1

OXA-10


VIM-2



NmcA


OXA-18


IMP-1



IMI-1,-2




BlaB



SFC-1




GIM-1



GES型




SPM-1



KPC-2至-10







BS3







Bla1







CTX-M型







PC1








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都是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组成复合物发挥抗菌治疗效果。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不可逆性与可逆性两类。

不可逆性酶抑制剂可与酶结合,形成难以逆转的复合物,使酶失活。由于复合物结合牢固,只有水解酶抑制剂方可释放灭活的酶,因此,这种抑制作用也称为自杀式抑制,常见的此类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可逆性酶抑制剂可与细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部分可逆性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自身结构不会被破坏,具有长效抑酶作用。此类酶抑制剂常见的有阿维巴坦。

下面,我们用两张表格来对比临床中常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抗菌作用。

表2 常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比
药物
克拉维酸
舒巴坦
他唑巴坦
阿维巴坦
作用机制
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
可逆性
合成年份
1976
1978
1984
2003
分子结构式
 
 
 
 
穿透能力(BBB)
抑酶谱(总)
β-内酰胺酶
A类
B类
C类
D类
不确定
不确定
抑酶强度
抗菌作用
不动杆菌
稳定性
诱导酶作用
 
表3 临床常见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药物特性对比
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剂量(g)
0.25/0.125,po
1/1,iv
4/0.5,iv
Cmax(μg/ml)
5.6/3.4
236.8/130.2
298/34
T1/2(h)
1.4/1.1
1.7/1
0.7~1.2/0.7
蛋白结合率(%)
20/30
70~90/38
21/23
肾清除率(%)
60/50
25/84
73.8/90
抗菌作用
链球菌
MSSA
肠球菌
卡他莫拉菌
流感嗜血杆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不动杆菌
 
本文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