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家系列·刘波

 mengk4fz0yyf5h 2019-12-12

刘 波,黑龙江鹤岗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会会员,全国公安书协会员,鹤岗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客座书法教师,鹤岗书画院创作员,鹤岗市甲骨文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大墨书社副社长,佳木斯九三学社书画院研究员,现就职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公安交警支队。作品在中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入展,“全国首届‘陶渊明’杯书法展”入展,“全国首届‘三苏’杯书法展”入展,“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展”入展,“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书法展”入展(教师组),全国第三届书法扇面展入选。

浅谈甲骨文书法之“古气”“雅气”“文气”

文/刘波

近代以来,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超越了其实用价值,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书家们通过线条、墨色、结构、章法的丰富变化而传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爱好,我们也可以从书家的作品中品读书者当时的气质、学养和心境,正可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也。书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气势”与“意境”正是书家笔墨技巧的折射,更是衡量书者学识和修养的“度”,特别是近百年兴起的甲骨文书法,更是以其高古、典雅、简静、平和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捧和追慕,而甲骨文书法所传递出来的“气”也是学习和欣赏甲骨文书法的关健,笔者研习甲骨文书法十余载,笔耕之余,对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取向进行初探,窃以为甲骨文书法所蕴藏的“气”是指古气、雅气和文气。

刘波作品

一、古气

甲骨文是我国三千多年以前的占卜文字。

如何用书法语言表现三千多年前契刻在甲骨上的艺术,是摆在每个学习甲骨文书法爱好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重,人们已经很难以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面对传统书法,特别是面对甲骨文这种三千多年前的古文字艺术。随着近十几年甲骨文书法热逐渐升温,很多人用现代意识去认知和表现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却将甲骨文书法本应该拥有的人文精神和高古的气息抛在一边,由于借用现代书写工具,急功近利、盲目自信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用错、乱造甲骨文字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不堪入目,一味以尖利刻薄、单调乏味的线条模仿甲骨文,或纯以金文、小篆乃至行草书等笔法、结构替代甲骨文作品随处可见。那么如何表现甲骨文的高古气息和人文精神?笔者认为首先要将契刻的特征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殷商先民用刀在甲骨上直接契刻而成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的主体,它既不同于书写文字也不同于凿刻文字,甲骨面积较小、质地坚硬,不利于契刻大字,也不利于刀具使转,因而契刻时大都采用单刀法,短的笔画一刀一个笔画,长线或曲线大多由几个短直线或短曲线接续而成,并显露出刀锋痕迹,这种以短直笔画为主体的甲骨文在殷商前期最为流行,表现出了甲骨文劲挺、方折、古朴的主流特征,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刀笔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的标准,是实现甲骨文书法由契刻到书写转换的前提,也是甲骨文书法具有“古气”的关键所在。而要把握契刻特征,必须多看原物、拓片,多临摹、吸收甲骨文的本质特征和表现手法,临摹殷商甲骨拓片及照片是接受与学习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标准,从而表现甲骨文“古气”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欲表现甲骨文的古意还要求书家多涉猎古文字方面的知识,古文字学对于甲骨文书法既有支撑作用,同时也有一种制约的作用,它要求书家在创作时要以甲骨文原文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不可相差太远,要把握好这个度,多读古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参考古文字学的最新成果,更好地进行书法创作,这是提高甲骨文书法古气的一个重要手段。

刘波作品

二、雅气

所谓“雅气”即大雅之气、沉稳之气,而戒除“燥气”和“火气”,它与“古气”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书法自甲骨文至篆、隶、草、行、楷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书写的实用性上。在古人眼中书法属书斋雅玩,修身养性之艺。而在三千多年前,契刻甲骨的贞人同样将这种记录占卜的工作过程“玩”到了艺术的高度。从出土的大量甲骨来看,刀法之精到,结体之静穆,章法之和谐,几乎没有败笔,而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笔墨纸砚逐渐被新型技术所取代,书法的书写实用性退出历史的舞台后,呈现在书法创作中的雅气也逐渐被淡化。因此,对于初学甲骨文的书法者而言,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临习甲骨文拓片,学习拓片中刀法向笔法的转换,掌握字的结构特征、用墨方法及整体章法。其过程为实临、背临、意临,每一阶段都要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求学书者在临习时保持平心静气、循序渐进的状态,不急不躁。而当今一些书家渴望在短时间内在书坛上崭露头角,渴望功成名就而盲目临写当代人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国展中的获奖作品,结果导致甲骨文真正的“雅气”没有学到,而学了不少“习气”和“流气”。在这点上笔者也走过一段弯路,因初写甲骨文书法时鉴赏能力有限,又不愿意下笨功夫临写甲骨文拓片,只是找来当代书家的甲骨文作品去模仿,结果甲骨文真正“雅气”没有学到,写成了“四不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甲骨文的“雅气”呢?除了结构、章法上取法甲骨文原拓片外,笔法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是纯用中锋行笔,且行笔较稳,用笔如刀,使笔画瘦劲;二是转折处要爽利,转折用接笔而不能用连笔,如果连笔折易形成圆弧,影响刀笔味的表现,而要写大字甲骨文线条不仅要劲健挺拔,而且要有厚重感。转折处也可适当地用连笔,以求刚柔相济,用笔以中锋为主,也可用侧锋以求笔画的丰富性。

刘波作品

三、文气

所谓文气,即书卷之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对于甲骨文来说能将文气表现出来则显得更难,也格外地重要。谈到甲骨文书法的“文气”,就必须涉及它的载体——甲骨文了。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就书法艺术而言,“意”表现的是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的“文本之美”,“形”表现的则是书法技法中的“线条之美”,因此汉字便成为了书法审美价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影响在于增加线条的审美表现力、文字内容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对于甲骨文书法作品的意蕴具有构成的作用,简言之即好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要达到点画、结构、章法及内容的完美统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书、文本为一家,同为一脉,有书才能体现文,有文才能更好地创作书法作品,而对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来说,能达到这一境界则尤其不易。特别是甲骨文因契篆刻而成,其本身书写性、流畅性即先天不足,但从出土的甲骨文看,在契刻的过程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笔意,且因甲骨文识读字数有限(目前能够识读的甲骨文仅有一千一百条字),很多内容不能写,用其他篆书替代又不伦不类,致使创作者大都选择名家集字而成的楹联诗词为主要内容,故而常现雷同作品,并有抄袭之嫌,因此在甲骨文书法创作过程中,在上述“古气”“雅气”基础上做到“文气”,则可使作品提高一个境界,这就要求书写者有更高的笔墨技巧和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借鉴其他书法的审美技巧,以丰富甲骨文书法的表现力。如加入浓、淡、枯、湿等用笔技巧,可以丰富甲骨文的笔法,不能抛弃契刻的刀意,也不能丢掉书法艺术的书写性特点。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取向,主要是通过贞人运用契刻技巧,在甲古材质与契刻工具的结合中产生的,这种原始朴素的审美取向是现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起点,而现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是建立在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书法技巧之上的。以传统书法的审美取向作用于甲骨文书法,必然丰富甲骨文书法原有的契刻技巧。当然,这种借鉴应当是甲骨文书法自身,不能脱离甲骨文的契刻特征。以甲骨文书法特有的笔法、结构为本位。在此前提下可以借鉴金文、小篆、行草书的笔法。最终纳入甲骨文书法的语言体系和运作规则之中。如罗振玉的金文笔法,潘天寿的石骨文意趣,董作宾的朱书墨笔意,徐无闻的小篆笔法,秦七蔚的行草趣味。因各位甲骨文的书法大家能根据自身优势探索甲骨文书法表现其“文气”的可能性,发掘甲骨契刻刀痕笔画之中蕴藏着的艺术潜能,从而丰富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甲骨文书法必须对篆书、行书等其他书体要有相当的掌握。

刘波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