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输不起,是因为你没做到这三点!

 香光庄 2019-12-12
前几天看到一个小视频,黑龙江一所幼儿园举行平衡车比赛,一个4岁的小朋友在小组赛中失利,却在复活赛和决赛中表现超级棒,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孩子爸爸头痛不已。
在颁奖环节,这位获得了冠军的小男孩,还紧紧抱着奖杯,却满脸的不高兴,看起来一点都没有获得了第一名的兴奋感。

在爸爸的询问下,原来孩子特别在意这个奖杯,生怕被别人抢走。

孩子在后来的复活赛和决赛中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他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颁奖过程却显示出孩子的胜负心太强、输不起,如果这次他没有获得冠军,他会不会哭闹?会不会更加生气?
身边也有家长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爱下棋,赢了沾沾自喜,输了就开始各种埋怨,要求再下一盘,直到再次赢了为止;
孩子喜欢搭拼图,要求家人都在旁边陪着搭,但是不准任何人拼得比他快!
孩子很喜欢轮滑,但参加了两次轮滑比赛都未得奖,心灰意冷,就放弃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样的孩子胜负心太强,就是大人口中说的“输不起”。而孩子好胜心太强,往往弊大于利,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输得起”呢?

No.1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曾经红遍东南亚的歌手——陈美龄,她培养的三个儿子,全都考进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着实令人羡慕。
她谈起自己的育儿经时说道,“很多父母都被社会的平均值所绑架,常拿孩子作比较,这容易让他失去学习兴趣,人都是生而好学的,成绩重要但不主要,主要的是「好学」、「会学」,引导孩子接受和相信自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父母也要眼含热泪地凝视他,欣赏他,激励他,永不放弃!”
每个孩子生而不同,但差异≠差距。我们为人父母,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给孩子正面反馈,而不是一味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No.2

允许孩子输,和孩子一起保持平常心

“输不起”,在成年人的世界,好像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觉得输,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呢?
前些天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小陶虹饰演的宋倩,在孩子学习方面就施行的是“不许孩子输,必须考第一”,一旦孩子落到了第二名,都要狠狠教育孩子一番。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其实都深受父母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许孩子输,考试要争第一、演讲比赛要第一……一旦孩子输了,赢来的可能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怪!
凡事有输就有赢,父母若要求孩子只许赢不许输,会令他更没勇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父母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孩子成功时为他鼓掌,失败时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以平常心对待输赢。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孩子人生自己做主,父母应是孩子人生路的引导者,而非领头者;应尊重孩子的失败,而非不许孩子输。


No.3

引导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

现在很多教育者都倡导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尽早地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挫折教育的本质还是希望孩子能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失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
我们引导好胜心强的孩子,是在引导他放轻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而更专注于“过程”,让他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和价值。
长远来看,帮助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在未来去体验过程,而不是只会盯着一个输赢的结果。
人生的路很长,岔路也很多,不管哪条路,都能看得到风景。
只有我们当家长的不那么在意输赢时,才能真正地去引导孩子的成长之路更健康和长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