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月初的联考作文仍然延续任务驱动性作文...

 昵称32901809 2019-12-12
12月初的联考作文仍然延续任务驱动性作文的命题思路。作文题目是关于"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话题争论。要求在学生、家长、教师中任选一个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这个作文题目写作空间很大。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因为写作限制较少。发言的身份可以是学生、家长、老师任选一个;二是因为观点阐述自由,可以表达支持或否定带手机进校园,也可以谈对于带手机问题要区别对待。给人感觉,比较容易入手写作。

但从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共性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作文低幼化。高中生作文低幼化是多年来的顽疾,但近年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这折射出我们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偏离,学生学习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表现在三方面:

不足一: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作文缺少生活气息。目前,在应试教育驱使下,面对残酷的成绩比拼和巨大的升学压力,老师同学都自觉不自觉的找寻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那就是围绕历年高考考点,通过刷题,用剖析麻雀的方法,肢解知识,反复打磨,机械训练,形成记忆理解惯性,培养定势思维来应对高考。而这种纯粹的技能训练,而这种闭门造车是舍本逐末。因为,事实是语文知识来自于生活和实践。脱离生活,脱离实践,脱离了时代的语文学习是无源之水。既如此,作文时必然是陈词滥调,甚至胡说八道。如,许多学生作文反复使用周恩来、马克思、爱迪生等陈旧事例,而对贴近时代的于敏、张富清、杜富国、武亦姝等事例却鲜有引用。又如,有的学生作文中出现类似"月光皎洁,繁星满天""身后留下一串好似涂鸦的脚印"等违背常理和实际胡诌八扯的句子。

不足二:学生缺少深度的阅读体验,作文止步于简单的套用和搬运。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只是简单把文章优美词句摘抄下来,缺乏对材料的思考和消化。作文时,堆砌搬运现成文句,导致词不达意,甚至不伦不类。

不足三:学生偏重于碎片化阅读,忽略整体阅读。目前,很少有学生有过阅读整本书的经历和体验,这种碎片化阅读,使学生产生收获知识的错觉,助长了学生阅读的浮躁情绪,也必然导致学生逻辑系统和价值观紊乱。文章中的词不达意,胡说八道,也是这种学习模式弊端的表现。

不足四:学生缺少"我手写我心"的表达意识,文章无亮点。从以往学生作文来看,大多学生观点雷同,思路类似,引用材料撞车。在考生众多的情况下,很难脱颖而出,获得高分,甚至平均分。这次联考作文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也是被动阅读和缺乏自主阅读的结果。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学需要改革,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在结合紧张备考的现实,作文训练,可作如下尝试:

1.平时学习要以课本为纲,尽可能向课外延展,弥补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课文是学习的范本,但不能满足于这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以它作为放射线,扩散延展,拓宽学习。如,学习统编教材《沁园春·长沙》,可以借此机会鉴赏毛主席其他诗词名篇,也可以欣赏学习其他伟人(如周恩来、陈毅)的诗词,进一步领会诗词主旨及伟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这个角度讲,课文只是学习的中心或圆心!
2.以练习题为纲,深度学习,拓展训练,锻炼思考和写作。目前,有些同学习惯于一题一练,美其名曰模块化训练或专题训练。其实,有时候,可以一题多用,一题多练。如,做文学类阅读题目时,优美感人的文段也是很好的鉴赏素材,可以写一段读后感或评论,达到练笔的目的;或者材料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思考阅读,摘抄积累,以备作文时使用。又如,作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新鲜的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类阅读的好材料,是我们观察外边世界的窗户。

3.尝试运用"写作––修改充实––再写作"训练模式,在不断矫正中进步。现在许多同学对于作文存在应付态度,或者只求过得去,或许觉得太难,不追求写高分作文。长此以往,很难提高写作水平。从经验来看,以"写作––修改––再写作"的创作态度反复打磨,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形成作文训练的良性循环。

4.撇开应试作文800字要求,尝试写作1000字以上的长文章。虽然高考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但平时作文训练时,可以尝试写难度较大的千字以上的文章。长期坚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帮助。高考时,短时间内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会变得轻松容易了!

总之,联考试题的变化给我们释放了更加清晰的信号,那就是学好国语,必须要扎扎实实的下功夫,哪怕升学压力大,也要这样做!只不过,我们要结合学习实际,特别是高中学习的实际,寻找更恰当的方式而已!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高考倒计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