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反者道之动”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19-12-12

《管锥编-老子王弼注》札记之十三

钱钟书论“反者道之动”

/周敏

《管锥编-老子王弼注》第十三则《四〇章》,副标题为《“反者道之动”》

钱钟书此则解读《老子》“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哲学至大至高,研究宇宙终极问题。

宇宙归根到底无非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没有无动之物,也没有无物之动。

    老子指出物之动就是离开原初,实际就是异化,就是“反”;“物极必反”,“反”到极限又转头,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开始的地方返回,可视为“反反”。

     《老子》一再申言“反者道之动”:

1、  一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2、  二五章:“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  三○章:“其事好还”;

4、  六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5、  《注》:“反其真也。”

钱钟书指出:

《文子·道原》虽曰“反者,道之常也”,不似《老子》之重言申明。王弼注语皆肤略,未窥徼眇。

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谈“反者道之动”足见其重要。而王弼的注语较简略,未能窥其奥妙。

因此,钱钟书撇开王弼注径直探究老子之言。

【“反”字有两义】

钱钟书写道:

《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aufheben)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参观《周易正义》卷论《易有三名》)。

钱钟书对汉语的优越性有民族自豪感,他在《周易正义》卷论《易有三名》中曾驳斥了黑格尔说汉字缺乏思辨性的偏颇,这里举“反”字为例重提,说黑格尔如若知悉了“反”字的思辨特征不亚于“扬弃”,肯定惭愧自己的失言。

根据钱钟书在《易有三名》中的阐述:

一字能涵多意,对每一层意思分别进行训诂,就叫分训。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并列而不矛盾,叫并行分训。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相反和矛盾,叫岐出分训或背出分训。

钱钟书强调,汉字的思辨性,不仅在于一字数意,而且在于数意可以在一定的语境里同时并存、同时合用,用钱钟书的话是:“胥征不仅一字能涵多意,抑且数意可以同时并用,‘合诸科’于‘一言’。”

在本则,钱钟书指出《老子》所用“反”字就是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

“反”有两义。

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

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作还义)。

《中庸》:“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

《汉书·文帝纪》诏曰:“今单于反古之道”,颜师古注:“反、还也”,又《昭帝纪》诏曰:“望王反道自新”,师古注:“欲其旋反而归正”;谓从古而复其道也。

——《中庸》所言“反古之道”意为“新政可从”;《汉书·文帝纪》诏所言“反古之道”意为“从古”,其中的“反”字均表示和古道相合,遵从古道。

《商君书·更法》篇:“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成汤王、周武王,因为不遵循古礼而兴;殷朝、夏朝之灭,因为不改变古礼而亡。因此,违反古礼未必不对,遵循古礼也未必都对。其中的“反”字表示和古道相离,违背古道。

钱钟书由此指出:

前之“反”言遵言合,后之“反”言违言离,此背出之分训。

即“反”字可以表示遵从、符合,也可以表示违背、相离,可作背出分训。

【《老子》之“反”融贯两义】

“反”字可以表示遵从、符合,也可以表示违背、相离,而《老子》于一句话中并用两意。

老子是如何给“道”命名呢?《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根据钱钟书的提示,解读如下:                                                        

1、“名曰大”

“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是,开始想到“大”字,“大”为正;

2、“大曰逝”

逝者,离去也。“大”为“正”,离开“大”即违背“大”,违背“大”即违背“正”,就是“反”;

3、“逝曰远”

远者,逝之甚,反之极,越来越背离“正”以达极端;

4、“远曰反”

远之极、背离“正”以达极端后必然要返归“正”,“物极必反”。此为第二个“反”,是“远”而复,是回返,是反之反。

“反者道之动”之“反”字兼“反”意与“返”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返。

用白话解读以下钱钟书的文言表达:

老子之言有两个“反”字,前面的“反”是和“正”相背离的“反”,是“反正之动”;后面的“反”是向“正”回归的“反”(返),是“反反之动。”

老子之“反”兼有“反正之动”和“反反之动”两个意思。

【老子“反”之辩证思想】

钱钟书写道:

“大”为正;“逝”者、离去也,违大而自异,即“反”;“远”乃去之甚、反之极;而“反(返)”者、远而复,即反之反,“至顺”即“合”于正。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也。

窃谓吾国古籍中《老子》此五言约辩证之理,《孟子·尽心》“无耻之耻,无耻矣”七言示辩证之例,皆简括弘深。

黑格尔曰矛盾乃一切事物之究竟动力与生机,曰辩证法可象以圆形,端末衔接,其往亦即其还。

钱钟书此则告诉我们,老子的辩证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1、矛盾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的动力和生机,也是“道之动”的根据和动力。

2、事物运行的轨迹,在老子看来是“反之反”,开始是“正”之“反”,而后是“反之反”,在新的层面上回归“正”;事物运行的轨迹,在黑格尔看来是“否定之否定”,开始是对肯定加以否定,而后是对否定加以否定,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肯定。因此,钱钟书说,老子的想法和“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也”。

3、事物运行的轨迹为圆形。老子所谓“道之动”,它的运行轨迹开始是背离“正”而趋向远,远之极以后便掉转头来开始回返,回返是“反”之“反”,划了一个圈。黑格尔“曰辩证法可象以圆形,端末衔接,其往亦即其还。”“黑格尔《哲学史》论‘精神’之运展为‘离于己’而即‘归于己’,‘异于己’以‘复于己’词意甚类老子之‘逝曰远,远曰反’”。

兹后,钱钟书大量引证了古今中外的博学宏士和老子“道之动”若合一契的思想和论述:

1、《易·泰》卦:“无往不复”;

2、《礼记·乐记》:“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3、《史记·春申君列传》黄歇上书:“臣闻物至必反”,又《货殖列传》:“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4、《文子·自然》:“天道默默,……智不能得,轮转无端。……“惟道无胜,……轮转无穷”;

5、《鹖冠子·环流》:“物极必反,命曰环流”;

6、《列子·天瑞》:“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又《仲尼》:“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7、《庄子·则阳》:“得其环中以随成。……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又《寓言》:“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8、《荀子·王制》:“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9、《吕氏春秋·大乐》:“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又《圆道》:“圆周复杂,无所稽留”,又《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又《似顺论》:“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10、《淮南子·原道训》:“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又《主术训》:“智欲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诸节之“复”字“反”字皆兼示“回复(复)”与“反复(覆)”、“回反(返)”与“违反”,即老子语意;“输转”、“环流”又如黑格尔之以圆形拟状也。

11、柏拉图早谓理智之运转作圆相。神秘宗师泼洛丁纳斯引而申之,谓证道乃往而复,其动也圆,如荡子背土迷方而终反故里。犹老子之言“逝曰远,远曰反”或《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所喻“有人舍父逃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五十余年,渐渐游行,遇到父舍”。

12泼洛克勒斯书中义旨粲备;以反为道之动,故动以圆为态,而合以分为体。

盖为黑格尔之先者千余年。

最为亮眼的是,钱钟书说,老子之辩证思想比黑格尔早一千多年,充分彰显了钱钟书先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自信之情!

                                          二〇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注:篇中斜体字引自《管锥编-老子王弼注》第十三则)

附录:《管锥编-老子王弼注》第十三则

一三     四○

“反者,道之动”;《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按一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注》:“各返其所始也”;二五章:“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注》:“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三○章:“其事好还”,《注》:“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六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注》:“反其真也。”《文子·道原》虽曰“反者,道之常也”,不似《老子》之重言申明。王弼注语皆肤略,未窥徼眇。《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aufheben)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参观《周易正义》卷论《易有三名》)。“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作还义)。《中庸》:“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汉书·文帝纪》诏曰:“今单于反古之道”,颜师古注:“反、还也”,又《昭帝纪》诏曰:“望王反道自新”,师古注:“欲其旋反而归正”;谓从古而复其道也。《商君书·更法》篇:“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谓逆古而弃其道也,“反古”对“修古”言,“修古”之“修”即“循礼”之“循”,遵由也(参观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一举例),此“反”正同《国语·周语》下卫彪傒讥苌弘“违天一也,反道二也”之“反”。前之“反”言遵言合,后之“反”言违言离,此背出之分训。《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观“逝曰远,远曰反”可知;景龙本四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近”,“逝”而“反”之谓也。“远曰反”者,犹“各复归其根”,“其事好还”,“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亦犹《易·复》:“反复其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不远复”。

【增订四】黑格尔《哲学史》论“精神”之运展为“离于己”而即“归于己”,“异于己”以“复于己”(Die Entwicklung des Geistes ist Auseinandergehensichauseinanderlegenund darin zugleich ein Zusichkommen... aber es ist die Na- tur des Geistesder Ideesich zu entfremdenum sich wied- erzufinden. System und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ed. J. Hoffmeister1944Vol. Ipp. 109110)。词意甚类老子之“逝曰远,远曰反”。

试以通用术语诠之。“大”为正;“逝”者、离去也,违大而自异,即“反”;“远”乃去之甚、反之极;而“反(返)”者、远而复,即反之反(dé-négation),“至顺”即“合”于正。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Das zweite Negativedas Negative des Negationist jenes Aufheben des Widerspruchs),理无二致也。“反者道之动”之“反”字兼“反”意与“返”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返。窃谓吾国古籍中《老子》此五言约辩证之理,《孟子·尽心》“无耻之耻,无耻矣”七言示辩证之例,皆简括弘深;焦循《孟子正义》据洪迈、惠栋语解“之”字义为“适”、为“变”(洪、惠乃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讳秀”句下章怀注,王先谦《集解》引),“变”即“反”、“适”即“逝”矣。黑格尔曰矛盾乃一切事物之究竟动力与生机(die Wurzel aller Bewegung und Lebendigkeit),曰辩证法可象以圆形,端末衔接(als einen in sich geschlungen Kreis),其往(ein Vorwärts)亦即其还(ein Rückwärts),曰道真(das Wahre)见诸反复而返复(die entgegensetzende Verdopplung)。曰思惟运行如圆之旋(ein Kreisder in sich zurückgeht),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亦如但丁诗所谓“转浊成灵,自身回旋”(e fassi unalma sola/che vive e sentee sè in sè rigira)。诗人勃莱克(Blake)曰:“无反则无动:引与拒、智与力、爱与憎,无之人不能生存”(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Reason and EnergyLove and Hateare necessary to Human existence);祇道正反,未道反反之返。《易·泰》卦:“无往不复”;《礼记·乐记》:“乐盈而反,以反为文”;《史记·春申君列传》黄歇上书:“臣闻物至必反”,又《货殖列传》:“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文子·自然》:“天道默默,……智不能得,轮转无端。……“惟道无胜,……轮转无穷”;《鹖冠子·环流》:“物极必反,命曰环流”;《列子·天瑞》:“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又《仲尼》:“故物不至者则不反”;《庄子·则阳》:“得其环中以随成。……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又《寓言》:“始卒若环,莫得其伦”;《荀子·王制》:“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吕氏春秋·大乐》:“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又《圆道》:“圆周复杂,无所稽留”,又《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又《似顺论》:“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淮南子·原道训》:“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又《主术训》:“智欲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诸节之“复”字“反”字皆兼示“回复(复)”与“反复(覆)”、“回反(返)”与“违反”,即老子语意;“输转”、“环流”又如黑格尔之以圆形拟状也。柏拉图早谓理智之运转(la révolution de lIntellect)作圆相(une image des cercles)。神秘宗师泼洛丁纳斯引而申之,谓证道乃往而复(un mouvement qui revient sur luimême),其动也圆(le mouvement circulaire),如荡子背土迷方而终反故里(Enfuyons-nous donc dans notre chère patriecomme des hommes revenus dune longue course erran- te)。犹老子之言“逝曰远,远曰反”或《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所喻“有人舍父逃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五十余年,渐渐游行,遇到父舍”。泼洛克勒斯书中义旨粲备;以反(épistrophe)为道之动(Every effect remains in its causepro- ceeds from itand reverts upon it),故动以圆为态(All that pro- ceeds from any principle and reverts upon it has a cyclic activi- ty),而合以分为体(All that participates unity is both one and not-one)。盖为黑格尔之先者千余年。返为反之反亦即“否定之否定”,十四世纪德国神秘宗巨子讲道集中已言之(unity is a negation of negation and denial of denial)。《庄子·知北游》:“余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又《齐物论》“类与不类”云云节郭象注:“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韩非子·解老》:“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参观《朱子语类》卷九六:“司马子微《坐忘论》……但只管要得忘,便不忘,是坐驰也”;卷一一四:“才要闲,便不闲,才要静,便不静”;卷一一八:“才着个要静底意,便是添了无数思虑”);龙树菩萨《中论·观法品》第一八:“非实非非实”,又《观涅槃品》第二五:“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又问:‘以何为空?’答曰:‘空空’”;《圆觉经》卷上:“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肇论·般若无知论》第三:“无知非谓知无”;《五灯会元》卷一僧璨《信心铭》:“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止动无动,动止无止。”并无而无之,并空而空之,忘虚息止,遣其遣而非其非,皆否之否、反之反,所以破理之为障,免见之成蔽。西方神秘家言所谓“抛撇得下”(Gelassenheit)。诗咏如白居易《重酬钱员外》:“本立空名缘破妄,若能无妄亦无空”;而杜荀鹤《题着禅师》:“说空空说得,空得到空么?”十字纂言提要,可当一偈。第一“空”、名词,第二“空”、副词,谩也、浪也,第三“空”、动词,破也、除也,第四“空”、又名词;若曰:“任汝空谈‘空’,汝能空‘空’否?”语虽拈弄,意在提撕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