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演员马连良和周信芳相比,谁的水平更高?

 摄影姥 2019-12-12

1931年,天津新建春和戏院,为了把开幕式搞得隆重些,当时业内第一约角人(类似经纪人)李华亭,也就是著名杨派老生李鸣盛之父,京胡大师王鹤文先生岳父,大展身手,约请到38岁的周信芳与31岁的马连良合作了五天,剧目有《八大锤》、《火牛阵》、《十道本》、《一捧雪》、《借东风》。盛况空前,世上遂有“南麒北马关”之赞誉。

两位大师,其艺术成就,后人无资格评价,放在一起比较,似乎也不合适。只能说是介绍一下二位不同的表演风格:

1:京派海派 各领风骚

富连成出身的马先生可算是余叔岩先生之后京派老生旗帜性人物。严谨、遵循传统中,流露出潇洒、飘逸、华丽、帅俏的艺术风格。久占沪上的周先生,堪称海派杰出代表。不拘一格,酣畅朴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人风格迥异,以《四进士》为例,马先生的宋士杰世故中透着圆滑、狡狯,周先生则在世故中流露着质朴、义气。

2:都是唱念做并重

周先生的念白苍劲、饱满,讲究喷口,口风犀利老辣,生活气息浓厚,有时接近于口语。马先生的念白富于韵律,活泼俏皮,风趣幽默。嗓音欠佳的周先生以念做为主演唱为辅,马先生则以唱为主齐头并进。单论做功似乎周稍胜一筹,周先生的做火爆炽烈,动作幅度夸张,多来源于生活。马先生的做功稳重潇洒,手眼身法步更多的遵循京剧程式。

周先生的做功如写实,马先生的做功似写意。

3:演唱风格差别巨大

马先生嗓音条件明显优于周先生,马派艺术的精髓更主要的体现在演唱上,即使同为四大须生的奚啸伯也在马派声腔中寻找灵感,李少春虽拜在周门下,但其唱腔风格也带有明显的马派痕迹,如《将相和》名段“扶赵邦”无论是导板、回龙还是“心中不爽”的拖腔,几乎完全是马派唱腔处理手法。周先生的唱其实更多的是充分发挥“散板”以抒情,如《南天门》一个多小时的戏,几乎从头唱到尾,但全是散板,竟然没有一句上板唱腔。唱的节奏越慢,越能体现麒派风格,珠落玉盘的快板,受口音、嗓音所限很难为周先生。

论唱似乎马先生更强项。

4:各有发展路数

马先生致力于挖掘、整理、改编老戏,先后整理上演全本《一捧雪》、《十老安刘》、《龙凤呈祥》、《群英会借东风》等,其他如《失空斩》等骨子老戏更是不在话下。而周先生则基本避开唱功戏和绝大部传统老戏,在新编和京派少演的剧目上下功夫,新编如《澶渊之盟》、《徽钦二帝》等,甚至常演包公戏。而诸如《捉放曹》、《洪洋洞》、《大探二》之类似乎从不动演。

从剧目数量来讲,马派戏路子更宽些。

5:同等票价 看马更具性价比

马先生不论是自己挑班的扶风社,还是北京京剧院,可谓群英荟萃,特别是进入院团后,经常合作的有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李多奎、周和桐、马富禄、马长礼等。加上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演员阵容远非周先生可比,无论是刘斌昆、李玉茹、沈金波、王正屏等,相比北京演员自是逊色甚多,看周先生唱戏几乎就等于看主角一个人。

总之,南麒北马都是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各擅胜场,并无高低之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