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

 昵称46115412 2019-12-12

千百年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哲学家,文学家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伯兰特·罗素,这位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他在其自传的开篇便写到:“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他的一生,是追求爱与知识,充满了对人类幸福的关注的一生。不同于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幸福观富含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而非仅是哲学理论上的分析。他认为,现代人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而在其《幸福之路》中,罗素着重从个人心理的角度阐述了他的幸福观。他在对人性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后总结出了造成各种不幸的因素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文明国家里绝大多数人遭受的不幸进行医治的处方。

你为什么不幸福

当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告别贫穷,进入了追求小康,走向富裕的新时代。许多项调查表明,就是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的时代,仍有许多人感觉到不幸福。他们并不是由于饥饿或其他基本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感到不幸,这种不幸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压抑和精神上的苦恼。在罗素看来,世间并不缺乏让人幸福的因素,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发现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过度的自我关注

罗素认为,过度的自我关注是不幸福的首要因素。过度的自我关注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1.1罪人;在这里,罗素所说的罪人并不是指真正触犯法律的人,而是指精神一直存在一种犯罪感,始终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的人。罗素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犯罪感,主要是因为潜在的心理原因,包括良心的刺激以及所受的不明智的教育。这种不明智的教育主要来自个体小时候受到的传统的缺乏理性的道德灌输。这种道德灌输使人卑下,缺乏自我尊重,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现实生活中,有罪恶感的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便是:如果我怎么怎么样,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这种罪恶感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导致不幸福。罗素认为:“在理性的伦理道德中,只要同时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给予任何人,即使是给自己带来快乐都是值得称赞的,如果我们摒弃了禁欲主义,那么,理想的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会去享受各种美好的事物,只要它们不带来消极的后果。”[1]367。

1.1.2自恋;与罪人意识相反,自恋是对自我的羡慕和希望被人羡慕的习惯。罗素认为超过一定程度的自恋是邪恶的,其根源是自信心的缺乏。生活中,自恋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虚荣。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常常会在金钱和名誉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变成物质的奴隶。一些人不惜欠债累累去买所谓的名牌,并不是因为自身的需要,只为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有的人会因为社会给予某项工作的荣誉而并不是对工作本身的热爱去从事这项工作,在自身期望的赞扬落空后陷入失望和自我封闭的境地,觉得生活不幸福。

1.1.3夸大狂;在罗素看来,夸大狂希望自己有权势威严,企求为人所畏惧。他认为,夸大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活中过分的羞辱委屈。他们以牺牲其他部分为代价专注于对权力的追求,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为了自身的伟大高贵所创造的,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机会。当今中国社会,部分领导干部过度追求权力又不能正确地运用它,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为了得到所谓的成就感滥用权利导致最终落马,这都是夸大狂的典型例证。

1.2拜伦式的情绪——忧郁

罗素认为,忧郁是形成不幸福感的一种典型的心理因素,在有识之士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悲观厌世。拥有拜伦式情绪的人认为生活中一切都是虚空,人生是不幸福的,他们将自己的悲哀归于是宇宙的本质并引以自豪夸耀。罗素十分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绪正是是由于自然需要的过分容易满足而产生的。他说:“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对一定量的生存斗争较为适应,而在占有巨大的财富,人类不需付出任何努力便可满足他的一切奇想怪念时,但是生活中这一努力的缺乏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个基本因素。一个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便会这样认为,欲望的实现并没有带来幸福。”[1]312随着我国国力不断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并没有幸福感,相反的,他们总是是感到无聊空虚,产生许多奇怪的想法,用各种方式寻找其他的满足。

1.3过度竞争带来的厌烦、兴奋、疲劳以及妒忌

罗素所说的竞争并不是指正常的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他是指那些为了追求成功而进行的过度的斗争。生活中,人们因为竞争而时刻处在焦虑繁忙的状态,在生活上,人们担心能不能胜过自己的邻居,在工作上则担心能不能胜过自己的同事,学生在学校里也时刻准备胜过自己的同学。这一切都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兴奋,使精神疲劳,失去生活的乐趣,继而对生活感到厌烦。关于妒忌,罗素说:“妒忌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1]353他认为妒忌是人类最普遍也是最为可悲的情感。容易嫉妒的人不是从自己拥有的一切里汲取快乐,而是从他人拥有的东西中汲取痛苦。妒忌者想方设法去剥夺别人的优点长处,就好像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这些优点长处[1]356。

幸福之路

在罗素看来,幸福的生活犹如善的生活,是由爱和知识所引导。幸福的生活部分靠外界环境,部分靠个人自己。在面临各种冲击和诱惑的今天,罗素的幸福之路向我们揭示了怎样通过自身的调节来获得幸福,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2.1增进彼此之间真正的爱

罗素认为在彼此真正关怀的爱中,每个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又自然地奉献爱,这是一种相互的幸福,人们会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这种爱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男女之爱等等。

2.1.1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应增进交流,互相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思想或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交流沟通,致使相互之间无法互相理解;有的父母过度地为孩子着想,希望凡事都替他们安排好,缺少对孩子意愿的尊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依据罗素的思想,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希望和追求,只要这种希望和追求是合乎情理的。同时,不能只是靠一方的付出,还需要双方增进相互之间的体贴和关爱,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获得幸福感。

2.1.2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罗素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快乐的源泉。“那些从未感受过两个人之间的爱所具有的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的人,失掉了生活所给予我们的那种最美好的东西。”[1]414罗素尤为反对那种把爱和罪恶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以及基于物质利益之上的婚姻,认为那是缺少理智的道德准则对人们行为的束缚。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化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婚恋观。在婚恋关系中,人们自我意识增强,许多青年男女是基于各种物质条件而非真正的感情相结合,忽视婚恋道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不幸福。加强婚恋观教育,树立爱情责任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虽然爱情是自私的,却不是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真正的爱情是给予,是爱护对方,相互完善责任。[2]

2.2热爱工作,正视竞争

罗素认为,工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然会增进知识,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增进幸福。那些从事自身不喜欢的工作的人很难感到幸福,而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却可以通过工作实现技巧的运用,进行建设性的创造,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还要正视工作中的竞争,避免因竞争产生妒忌。生活中,人们应该加强心理修养,开阔心胸,避免和自己想像中的,可能是相当不真实的所谓比自己更幸运的人去做比较,学会去羡慕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去妒忌,这样会使自己更快乐。

2.3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增进业余爱好

真正幸福的人有两点是共有的:明确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迈进。[3]现代人觉得生活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就是迷失自己的生活目标,缺少生活热情,觉得生活空虚无味,对它感到的厌烦。而罗素认为,对生活的热情是幸福和健康的奥秘所在。一个拥有生活热情的人,可以通过特有的活力战胜所有的不幸。同时,在生活中,人们应该积极地培养适度的业余爱好,增进对有益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结论

综上,罗素对幸福的人作出了一个总结:“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它具有坦荡宽宏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又凭借着它们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兴趣和情爱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1]400现实中的我们,应该以积极地心态和饱满的情绪去面对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心胸,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把生活看作一个整体,不要因为某一方面的影响而否定全部的生活价值,这便是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1]罗素著,李国山,等译.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黄河,邹慧.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238.

[3]朱俊英.也谈幸福[J].财经界(下半月),2006,(10):2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